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在反复思考过程中,对于梵天、帝释天和淡黄师(数论派祖师)等方面不存嗔恨偏见,对于出有坏佛陀也不生贪恋希求以平等之心,作出合理判别:何者能从根本上解救苦难有情,那就应该理所当然地皈依他!
不妨用事势理去分析衡量,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讲释迦王已遥不可见,但他所宣讲示范的正道,用三量之理去观察是正确的。这一正道的确是斩断世间轮回之根的真实方便,毫无谬误。再用推理而知,这一方便,释迦牟尼佛必然已亲知亲证。并且,将此法示导众生,亦已具足慈悲之心。这一方便,充分显示了能从根本上解救世间有情的无限威力……是的,只有出有坏佛陀智悲力三者皆然具备,从而生起理念与信心!
循着依怙主佛陀所宣教法的光辉,我们可以用无垢的智慧去分析辨别!茫茫三界轮回之苦,并非无因无缘而生。如果是无因无缘而生,就定会存在恒有与恒无的过失。同样,也不是外道所承认的大自在天常法等非因产生,因为因与果必有内在联系,不相混乱……如此等等,上述观点已不攻自破。看来,一切万法,唯然都是因缘缘起聚集的显现而已。假如并非依因缘缘起而生,那就如同石女儿一般,无有显现而眼见了!
通过正量了知,的确存在着铲除痛苦之道。而所谓损害有情即是法的邪道,所谓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此类怪论邪说,皆与世间轮回之根本因并未相违。只有能够彻底掘除一切世间轮回无明之种的本然无我空性才是正道。经中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亦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从客观立场出发,人们的智慧和知识,无论如何进步或广大,都绝不能超过佛的知见和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正统佛法〃以外更能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现今科学无论怎样发展,也仅仅可以作为佛法各类观点的新型注脚而已。例如,可以用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来阐明自性空的道理。亦可用近代实验心理学之种种资料及深度心理学的观察法,来诠释业感缘起。此类研究已在西方众多佛学家和学者中展开。
通过以上系统性的理论观察,亦可引鉴借助其它比较推理,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出有坏佛陀,是人们希求解脱轮回之苦的唯一依怙,其教法是唯一的津梁,诸僧伽是无上福田,亦是解脱路上的挚友亲伴我们应当确信无疑,应当时时刻刻不忘三宝,随念皈依处三宝之功德。《赞颂韵文论》中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一切时空,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涅槃经》中云:〃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
在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应当生起希冀摆脱之心;在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后,应当生起希冀获得之心;在闻到三宝殊胜无比的功德后,应当生起希冀皈依随念之心;在现见罪业过患无穷后,应当生起希冀断除之心……这才是智者明智的选择。一位智者说:〃所有的哀愁与痛苦,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纪念、被转化、被升华,成为生命中的大爱。〃
在作出一心向善,皈命三宝的选择当下,十方诸佛菩萨随喜赞叹,并默默地祈祷祝福。《弥勒所问本愿经》中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上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入道,皈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经中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因此,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则所得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
无著菩萨说:〃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地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起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本书所注解的目的属于后二项范畴。因为智者见到三宝功德,不能不生喜,不能不亲近,不能不皈依,不能不获取也就令本人生起欢欣而共同趋于暂时与究竟的利乐。诚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无死鼓音陀罗尼经》中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皈依三宝之功德利益,略说有八种:
(一)、常遇佛法,趋入内道。
佛法住世,旷劫难遇。今作皈依,已为生生世世结下值遇佛法,趣入正道之缘。《大悲经》中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入大海,虽经久远,终无亏损。〃
(二)、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为了远离痛苦,清净罪业,应当投身归命,诚心祈祷,必得三宝威力加被,激发善根。犹如尘镜经于擦拭才得光耀。《大集经》中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愿思维,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再者,现今社会,人心不古,恶法丛生,若不祈祷三宝,则为外境所转。自己智慧浅薄,无有正见,心被诱惑,即使刚刚积聚的点滴之善,也容易转成恶业。因此,应当了知,今生断除不善业也是没有比皈依三宝、忆念功德和诚心祈祷更殊胜的方法了。
(三)、不堕恶趣。
《涅槃经》中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法句经》中有则故事说,曾有位帝释天王,因五德离身,自知命尽。用神通观察,知道将堕入于驴胎,因而忧苦万分。他暗自揣思:在三界之中,唯有佛陀能济度厄难。便急忙来至佛前,稽首伏地,至心皈依三宝。在他暗念皈依佛法僧后的瞬间,神识已入母驴腹中。然而,母驴踏坏主人家中器物,主人一怒之下用棍杖责打它,帝释神识又从母驴身中出来,重新现生天帝之身。佛陀赞叹道:〃善哉!你能于陨命之际,归命三宝,免堕恶趣,值得称叹!〃佛遂为帝释开示佛法,帝释得证须陀洹果位。
(四)、获无量善神庇佑,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
佛陀曾经说过,只要有人诚心皈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可使三宝弟子辟除邪恶,出入无畏。
法王晋美彭措曾经为四众弟子讲了获三宝庇佑,免除命难的两则感人故事。在年轻时,法王出外参学。在一处深山老林中,突然遇到了一伙强盗。他们挥舞刀枪,恐吓法王,不仅要留下身上的钱物,而且还要杀死他。法王面对眼前突如其来的灾祸,镇定地向强盗们说道:〃你们慈悲一下,能否给我五分钟时间,我办点小事,到时杀我也不迟!〃强盗们嚷着:〃那哪行!要知道,你的命掌握在我们手里!〃法王以商量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真的有点小事,给三分钟时间也可以,钱物都给你们,我的命不是早就在你们手上吗?〃一个强盗勉强说道:〃好好好!就三分钟!〃
法王正心定念,恭敬合掌,虔诚祈祷阿弥陀佛……时间一秒一秒无声地流逝,林中的小鸟们也都停止了往日的鸣叫,山谷中一片宁寂,空气仿佛凝固了……也真怪,那些强盗们身不由己地向森林中走去……法王向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祈祷祝福!
一次,在群山环绕之中,年轻的法王来到一座高山的顶巅。山崖下是一片碧绿的水波。忽然,法王从几百米高的山顶坠下。在空中,法王默默祈祷阿弥陀佛……飘飘然,轻落水面,清凉沐浴,随水漂浮……
在经典与许多前辈大德的授记中,明确指出法王晋美彭措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可是,为了度化有情,于命难之际临危不惧,一心祈祷三宝护佑,为四众弟子显示了圣者的风范。
论中云:〃无论身处山林旷野,还是遇到官法刑难,只要随念三宝功德和佛菩萨名号,恐怖即灭。因此,皈依三宝,救护不虚。〃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免除灾厄。〃
《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则启迪人心的故事。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刘度,他的家乡有着成千的住户。整座城镇的人们都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经常供养僧众。当时正逢兵荒马乱,有许多境外灾民涌入城内。他们善心相助慈悲救济。
随后追杀而来的主将大怒,以为这座城镇的人留住逃民是与其作对,发誓要血洗全城。刘度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之难,就带领城中老少众人,向三宝祷告,诚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久,在三宝总集之化身观世音菩萨的护佑下,在主将的庭院中,从天降下一物,缠绕在房屋檐柱上。主将一看,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禁惊恐万分,转而大喜……这样,全城老少免于涂炭。由于获得三宝庇佑,感召了其它乡镇邑邻,人们纷纷皈依三宝。
在学修佛法过程中,不能把制造违缘之人当作水火不相共容的怨敌对待。法王晋美彭措开示说:〃对于三界有情,无论何者,都不要分别其善恶。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要好坏取舍。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佛曾经警示弟子们说,'凡是皈依法宝的人,对待任一众生,哪怕仅是其一根汗毛,都不要损害。只有心不存恶念,才能获得清净修法的机缘和佛法的加持力。'〃因此,修行之人不能对待怨敌〃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感谢他们提供了一次修习安忍、消除业缘的绝好机会。暂时的违缘逆境,暂时的威胁强迫,可以使修行人最终能远离长期被轮回绳索所束缚、不能得以解脱等一切痛苦的根源,而获得自在。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永乐故苦恩大;非人损恼遇正法,得无畏故魔恩大;遭人忿恨遇正法,得利乐故敌恩大;因猛恶缘遇正法,获无变道恶恩大;他人劝勉遇正法,获真实义劝恩大。平等报恩善回向。〃因此,应当以清净心,在虔诚祈祷上师三宝加被的同时,亦应将带来违缘之人视为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共忏罪业,祝愿他们藉此因缘,早日皈信三宝,共获轮回解脱之果。《大毗婆沙论》中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能尽。〃
在违缘逆境面前,唯一仰赖的只有上师三宝。上师三宝犹如慈母,双眸淌下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