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白一句,是从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来清净,若于此未知未证,则会忽然出现所有垢障习气。如果以本性无误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实相本性就会如实现前,远离垢染,此则称其为鲜白。
从体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备梵行四德。〃梵〃属于涅槃范畴,〃行〃从属于〃道〃。所以,纯一、圆满、清净、鲜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丙二、(广述)分二:丁一、所取殊胜;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述。
戊一、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以无垢智现见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正法,远离所有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即称其为善说法律。外道宗派,痴心所覆,其理论观点自相矛盾,并于有情损害无益,因此,外道学说并非善说。
戊二、(广述)分二:己一、远离过失;己二、具备功德。
己一、远离过失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实见。于诸法实相,无误而见。仿若明眼之人现见色法。佛将此义如实宣说。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无颠倒,趣入圣道,真正现见实相本义,证得圣果,达于涅槃,
所谓无病,〃病〃是烦恼名称之一。佛说正法,能将烦恼习气彻底断除于无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与烦恼诸病。犹如杲日,本无黑暗。那些世间论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论典,其所有理论观点都与轮回漏法毫无矛盾,并与之相应产生。然而,佛之正法超越外道理论,无与伦比。
有人会以为,佛法既已远离诸患,具备功德,若依靠它,是否会出现其功德有时不能救度有情的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上的如意宝、妙瓶等稀有珍宝,带给人的仅是暂时的利益。而佛法并非如此。因为,于所断的烦恼和随眠,已然彻底断除,不复更生于圣道果所获功德恒时无损,此即称其为时无间断或恒无有尽。
己二、具备功德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与集涵摄的所断全部断除,而将无漏安乐之极善,安立于有情相续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范围中,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的能力,别无所见。如何极善安立呢?应当通过闻思修行,趣入并安立,逐渐将有情从三界轮回中,提升到无漏法界,获证菩提之果。也就是说,将具有三乘菩提种姓的众生,使其获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将暂时无种姓有情善加引导,使其获得人天安乐……
从无始以来,有情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轮回苦海中现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则仍会饱受无边痛苦的折磨。犹如落陷深渊,毫无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则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过依止善知识,就会从轮回的海洋中,获得解脱,永无逆转。《大乘起信论》中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于一切所知范围内,一经遇见或一经晓知正法,定会获得利益。而且,在所有利益中,最为殊胜。此即称其为见者不空或见者有益。要知道,轮回本身就是痛苦的自性,其对治法唯有佛之正法。依靠佛法去修习,最初即能使烦恼减薄,自然而然生起胜解信犹若昏愦之人忽然心明眼亮,不禁自我感慨道:真是太稀奇了!佛之正法真是正确无比!……内心深处油然生起坚固定解。
然而,那些迷痴愚钝之人,眼见正法,却如身到宝洲,空手而返;或是熟视无睹,擦肩而过;或是不闻不问,懵懂无知;或是玩味文句,不察本义;或是说食数宝,体不躬行……如此等等,人生枉然而过。《宝积经》中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之正法深广无边,非凡无比。如日中天,众萤坠伏岂是凡夫心识所缘之境?而是现见本然实相的圣者们,依各自所证的智慧,自觉自明了证二无我之理。此即是智者各别内证。但是,于正法真正圆满成就的惟然佛陀一人,所宣正法,究竟圆满……如上而言,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能够称得上真实所取,利益无边的只有佛之正法。
丁二(究竟依托)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有人对于佛法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虽然深邃广大,但有的观点讲五蕴等法实有,有的观点说无有,有的有无皆谈,有的有无皆无……真是众说不一,令学人困惑不解,心中难免滋生〃佛法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皈依处?〃……
量士夫出有坏如来,擅能洞察了知有情根器与意乐。犹如初获如意宝,先经粗糙之布打磨,再经细柔之布揉擦,后由清水洗拭佛宣说二谛法门,是从不同层次示以浅、深、甚深和究竟之法门的。圣天菩萨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中观四百论》中云:〃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佛陀针对有情各自根机,所接受程度,倾撒甘露法雨皆能熄灭所化有情热恼,令众生获得莫大利乐,最后获证究竟无上菩提之果。初学之人,善根薄弱,面对佛法各宗观点,不知宗旨,如坠云里雾里。要知道,各宗观点,貌似有别,实则意趣同归。也就是说,在究竟意义上,无有别异,互不相违,毫无不实之处……从名言而言,以各宗见解最终都会趣入无上菩提,岂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来八万四千法门,皆是随类契机而示,因此,则称其为法律善显。
戊二、广说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有人提出:〃一切正法,从直接与间接之径,都能趣入唯一究竟胜义实相对此,又作何理解呢?〃
对于轮回中,从粗大烦恼直到无明习气之间一切所断,都要依靠具有出离性的种种方便,加以断除。于此,当从断圆满角度理解决定出离。佛陀权巧方便,暂设三乘。达于无上菩提之果,虽然有间接与直接途径之分,但皆殊途同归。《法界赞论》中云:〃法界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宣说三乘者,引众生入佛。〃
并且,在彻底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同时,证圆满无上菩提之果顿然获得,因而称其为趣大菩提。《妙法莲华经》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我即自思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由此确然而知,已然断除一切所断,已然证悟一切所证,趣大菩提,唯然安立佛之一乘。
所有正法宣明之义,互相之间并非舍一取一,而是全然无违,宗趣一致皆成为圆满正道上的助缘。正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佛所宣法,才浩瀚无边,应机而现。然而八万四千法门,均为一趣,无有违缘。不仅如此,而且上乘功德自然涵括下乘功德。佛所说法,层面分明,义理和顺,同一意趣此即称其为成就和顺。
假若佛法各宗真是见解迥异,意趣有别,取一舍一那必定不是究竟依靠之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法小乘与大乘,皆是针对所化根机,权巧而设,是相应之法。因此,佛法的确是究竟的皈依之处。
若未通达上述关要,反而认为小乘之法极为低劣产生如是观点之人,必然于三世诸佛甚深广大法流未能晓畅明了,从而舍弃正法,造下深重罪业。《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复次初行菩萨,发如是言,汝不能修习六波罗蜜行,亦复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应速发声闻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离生死……是名初行菩萨第二根本罪。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则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
《遍摄一切研磨经》中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谤法之罪,其罪极重。《宝性论》中云:〃何人若嗔法,彼岂能解脱?〃《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毁谤契经,较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罪业极尤重;若毁谤契经,较杀殑伽沙数阿罗汉,罪业极尤重。〃如果有的法门于自己不相适应,也千万不要妄加点评褒贬,要保持缄默,平等对待,则无有罪过。佛曾说:〃住于中间者,舍法我未说。〃《经观庄严论》中云:〃意之罪过自性恶,于色亦不应生嗔,况于生疑之佛法,是故等住无罪过。〃
大凡有漏法,无论依靠何者,都终究会迁变而灭。即使获得转轮王和梵天天主等之胜位,也不是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并非自心对胜位不存希望与执著,而是此胜位本身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就佛法本身而言,在一切时空范围之内,皆是永恒无迁的究竟依托处。此即具足依止。换而言之,正法是所依靠处,能依者诸有情依于正法,何时亦无迁变,具足永恒依止功德。
有人不禁会想:虽然佛法是无欺真实的依托处,但是否也如同世间创立伟业和美妙享受等一样,要外在事物不断地更换,不断地追逐,才能享受到美妙的乐趣呢?
佛法并非如此。要知道,依靠佛法,最终会获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果。待至究竟圆满,就不再需要辛勤劳作不断追求,而是已然断德圆满,于无学道勿需学修不必修此再学彼、自一果位再转换至另一果位。此则称其为断流转道。世亲菩萨在《释明论》中云:〃无上即断流转道,趣于究竟即是流,至此尽除则为断。〃在某些注疏中说,断尽心与心所的流转,方称为断流转道;还有的解释为,断除一切轮回之流转……虽然各家疏解纷纭,但都是一方之言。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在此,依于甚深之义,对这二句本义作出圆满解释的,独此一家,别无相同。〃
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不仅要知晓真实可靠的依托处唯有佛法,而且,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诸佛、菩萨、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