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工书法,狂草颇怪伟……性孤介,嗜酒,爱其笔墨者,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饮酒的程度不同,有极端型的饮酒者,有适度型的饮酒者。张旭和八大山人属极端型的饮酒者。下面几位书画家则属适度型饮酒者:
杨雄作奇字,嗜酒。
吴道子……工书善画,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苏舜钦负才气……发愤于歌诗,其体豪放,善草书,每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
何子贞绍基工书有重名……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无懈笔,无倦容。
李静之正华工书嗜饮,终日不醉,将临池必饮酒,无日不临池,亦无日不饮酒也。微醺时作书,益淋漓酣畅,笔墨飞舞。
张元举……工之书法,画花鸟气韵生动,人以金帛请辄拒,酒酣兴至,纵笔挥染,无复吝惜。
最可惊异的是明画家:“王养蒙,画葡萄障,乘醉著新草履,渍墨乱步绢上就以为叶,布藤缀实,天趣自然。”《明画录》卷六、卷七。这与西方现代派画家使鸭子在画布上走颇类似。
五、潜意识的创造功能 6 “酒自引人著胜地”(4)
现代画家戈野也嗜酒成性。作画前,“喝他个半醒,逃过绘画技法程式对自己的严格控制,把笔意解放出来……”这就是他的高招。所以,“戈野的山水总带着几分醉意。晕晕乎乎,观众也就跟着他可观、可游、可居了。翠盖如云的芭蕉,其绿阴大过于树,画家的观照所向披靡,每每突破造物未至之境。”《书屋·醉意人生》2006年第六期。
忘了说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他在著名的兰亭*接近尾声时,乘着酒兴写下了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其笔法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凡有重字,则字体皆异,无一字雷同。第二天清醒后,他又一边挥笔写了几遍,都无法再现原书的神韵。”《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0页。
行文如此,我们要特别提到陶渊明,谈文人饮酒,绕不过陶渊明。这是一个非谈不可的话题。因为“诗人言饮酒,不以为讳,自陶公始之也”。(《围炉诗话续编》)王瑶先生说,陶渊明与前人不同的是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阮籍,“旨趣遥深,兴寄多端”(沈德潜《古诗源评》)的咏怀诗的作者,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的;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心境描写。以酒大量入诗,使诗中篇篇有酒的,确以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饮酒的心境可以用诗表现出来,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文人与酒的关系,到陶渊明,几乎已经打成一片了。《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他在《饮酒》二十首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比:近来),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顾:看),忽焉复醉(忽焉:很快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误。”(辄:就)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借酒抒情写志。诚如萧统所言:“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集·序》)也可说,他是借酒逃避现实,也是借酒抵挡现实。他不满意于儿子时便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感到岁月掷人时便说:“拨置且莫念(拨置:撇开),一觞聊可挥”(挥:一饮而尽)。酒的好处大矣哉:“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初饮可以断绝各种杂念,连饮可以很快忘掉天)。“‘忘天’二字甚奇,酒中有天,千古饮酒人惟渊明知之,亦能忘之。”《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3页。天的范围太大了,它包罗万象,生死是非祸福荣辱贵贱得失利害成败……世俗中一切的一切,甚至包括自我统统忘了。《饮酒》诗第十四首说:“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班,铺陈;荆,杂草)坐松下,数酙已复醉。父老杂乱言,酌觞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这是写自己与意气相投的父老同在松下饮酒,大家自由自在,随随便便,无拘无束,饮得痛快淋漓,物我两忘。真是“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纵情饮酒可以更加使人忘记世上的一切了。在醉境中,人的精神彻底放松也不可能不彻底放松,一切听其自然,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如蔡宽夫指出的那样:“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第45页。《庄子·达生》写醉境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撸锒粦b(撸В捍モ瑁粦b:震惊)。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心处于天道)故莫能伤也。”清代学者孙人龙说,《五月旦作和郭主簿》中“居常待其尽”(居常即居贫,处于贫困之中;尽:终,指死)一句,与《连雨独饮》中“任真无所先”(听任自然,首先忘掉世俗之情)一句,“渊明一生大本领”此二句可以尽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之运行,必有归尽处,而不能长生。终古皆如此言而不爽者也。”《陶渊明诗文汇评》第82页。这是陶渊明的委运任化。“夫人之不并于天,以有百情于胸也。苟去其百情并天而忘之,是即天矣。天岂远乎此哉?百情去则无所先矣。无所先而后真情见。真情者,天也。故曰:‘任真无所先’,则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于如此,我安得而不饮。”同①。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所说的“百情”就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情。先要去掉世俗百情,才能返璞归真。这就是“任真无所先”,实则是“无所先”才能“任真”。此句也可解作“任真”是首要原则,没有比“任真”更重要的了。“委运任化”和“任真”乃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他人生观的所在。如上所述,“任真”即顺应自然,听其自然。自然就是“真”,而“委运任化”也就是“任真”。陶渊明的诗全都涵泳在一个“自然”或“任真”里面。陶渊明所全力追求的就是一个“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是为了保“真”,酒中有真味,追求醉酒正是要体验酒中的真味、真意、真境,进而达到无是非长短混沌一体的道境。苏东坡说陶渊明知道,其实岂止知道,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能达到的是入道得道与道浑然一体之境。“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诚哉斯言!
五、潜意识的创造功能 6 “酒自引人著胜地”(5)
追本溯源,此种境界只缘“任真”而已。
对陶渊明来说,“真”本身便是最高的价值,真是本体论的境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醉者忘怀得失,处于世俗中的醒者如何呢?陶渊明《饮酒》第十三首对比地描述了两者的不同。值得一说。诗云: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醉醒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三、四句说,醒者和醉者互相调笑,但他们说的话各自都不能领会。五、六句说小心翼翼的人是多么愚蠢,酒后意气旺盛的人还比较聪明。诗里的两个人物虽貌似友好,谈笑风生,实则同床异梦,取舍异路。“没有共同语言,惟此酒中趣难为醒者论。”(黄山谷)。这里的醉是悟道境界,精神上是清醒的,“任真”的,醉中犹醒;醒者处于世俗中,热衷功名利禄,则醒中犹醉。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察察”指精明计较的俗人,他们过分聪明。“昏昏闷闷”是指超越得失的“愚人”,他们不受具体功利之束缚而逍遥自得。聪明者锱铢必较,斤斤于现实的存在物,其生活是贫乏平庸的卑琐的。愚者超越现实,忘怀得失,得到的是美的享受,这里的聪明人即醒者,愚人即醉者。“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说的正是老子的意思。从道德观点看,这现实是虚伪的,不真诚的,欺骗的,非本质、本真的。而醉境却赋予这个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在醉境中达到“任真”、享受“任真”的道境。但从世俗的层面看,醒者是正常的,醉者是反常的;从超世俗的层面看,则醒者是反常的,醉者是正常的,因而可以说因正常而反常,因反常而正常了。
还要说明的是陶渊明的酒醉,并非酩酊大醉,而是微醉。“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只有饮酒没有限量,以不饮到迷乱为准。陶渊明的饮酒也是“不及乱”的微醉状态,常语中所谓的陶醉也。这可能与他外祖父的影响有关。外祖父孟嘉是陶渊明所崇拜的人,是他做人的榜样,陶渊明身上有他的影子。陶渊明特为他外祖父写了一篇别传,说他外祖父“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这不有点像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么。“好酣饮,逾多不乱”,实足称道。人亦称:“孟生善饮,不愆其意。”(愆:过失,指孟嘉喝醉了酒以后思想不乱。)这不正是陶渊明要遵奉的榜样么。此外,据心理学家说,“酒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效果。这取决于他们对麻醉物的敏感程度和他们的人格结构。”《正常反常心理学》英文版第480页。前面引徐复观先生的话也提到酒能助人摆脱尘俗“必其人的本性是洁的”。陶渊明正是本性高洁之士,绝非见酒就走不动路之徒,怎能又怎肯烂醉如泥,呕吐狼藉呢?果如此煞风景,还有什么酒趣、醉境之可言?
最重要的还有其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细读陶集,只觉其气势舒缓,意态从容,显然是微醉之作。他虽然常说纵饮大醉,其实他的大醉只是微醉或半醉而已,现其《饮酒》二十首的序文的语气及《饮酒》的意旨,实在只有微醉之时才写得出。盖饮酒“妙在醉与不醉之间。大醉为亵渎酒神,不醉为冷落仙子”。《酒人酒事》第325页。饮酒微醉,头脑发热,情绪高亢,神思飞动,情怀激越,意识蒙眬,精神恍惚,飘飘欲仙,似幻似真。个中妙趣妙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毫无疑问,陶渊明的悟道体道之境就在半薄微醺中。
五、潜意识的创造功能 6 “酒自引人著胜地”(6)
林语堂说:“饮酒之乐,尤其是中国文学中所常提到的所谓的‘小饮’之乐,起初我总是视之为神秘,不能了解。直到一位美丽的上海女士在她半醉之时,以灿花妙舌畅论酒的美德之后,我方感到所描写的乐境必是真实不虚。‘一个人在半醉时,说话含糊喋喋不休,这是至乐至适之时’,她说,在这时节,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一种排除一切障碍力量的自信心,一种加强的锐敏,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创作思想力,好似都已被升到比较平时更高的行列。这时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