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即解。欲试者,先刈鼠莽苗,以汁泼之,便根烂不生。此则物理然也。
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
豆
内容:(音扁,《别录》中品)
【释名】沿篱豆(俗)、蛾眉豆。
时珍曰∶ ,本作扁,荚形扁也。沿篱,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
【集解】弘景曰∶ 豆人家种之于篱垣,其荚蒸食甚美。
颂曰∶蔓延而上,大叶细花,花有紫、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有黑、白二种,白者温
而黑者小冷,入药用白者。黑者名鹊豆,盖以其黑间有白道,如鹊羽也。
时珍曰∶扁豆,二月下种,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团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
。其荚凡十余样,或长或团,或如龙爪、虎爪,或如猪耳、刀镰,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
白露后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种荚硬
不堪食。惟豆子粗圆而色白者可入药,本草不分别,亦缺文也。
x白扁豆x
【修治】时珍曰∶凡用取硬壳扁豆子,连皮炒熟,入药。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从本
方。
【气味】甘,微温,无毒。
诜曰∶微寒,患冷人勿食。
弘景曰∶患寒热者不可食。
【主治】和中,下气(《别录》)。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孟诜)。疗霍乱吐利不
止,研末和醋服之(同上)。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苏颂)。解一切草木
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甄权)。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时珍)。
【发明】时珍曰∶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
,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
【附方】新九。
霍乱吐利∶扁豆、香薷各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霍乱转筋∶白扁豆为末,醋和服。(《普济方》)。
消渴饮水∶金豆丸∶用白扁豆浸去皮,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为衣。
每
赤白带下∶白扁豆炒为末,用米饮,每服二钱。
毒药堕胎∶女人服草药堕胎腹痛者。生白扁豆去皮,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浓煎汁饮,
亦可丸服。若胎气已伤未堕者,或口噤手强,自汗头低,似乎中风,九死一生。医多不识,
作
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绞汁饮。(并《永类方》)。
六畜肉毒∶白扁豆烧存性研,冷水服之,良。(《事林广记》)。
诸鸟肉毒∶生扁豆末,冷水服之。(同上)。
恶疮痂痒作痛∶以扁豆捣封,痂落即愈。(《肘后》)。
x花x
【主治】女子赤白带下,干末,米饮服之(苏颂)。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
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垂死。功同扁豆(时珍)。
【附方】新二。
血崩不止∶白扁豆花焙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炒米煮饮,入盐少许,调下即效。(
《奇效良方》)。
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KT 肉一条,葱一根,
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x叶x
【主治】霍乱吐下不止(《别录》)。吐利后转筋,生捣一把,入少酢绞汁服,立瘥。醋
炙研服,治瘕疾(孟诜)。杵敷蛇咬(大明)。
x藤x
【主治】霍乱,同芦 、人参、仓米等分,煎服(时珍)。
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
刀豆
内容:(《纲目》)
【释名】挟剑豆。
时珍曰∶以荚形命名也。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乐浪有挟剑豆,荚生横斜,如人
挟剑。即此豆也。
【集解】颖曰∶刀豆长尺许,可入酱用。
时珍曰∶刀豆,人多种之。三月下种,蔓生引一、二丈,叶如豇豆叶而稍长大,五、六
、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长者近尺,微似皂荚,扁而剑脊,三棱宛然。嫩时煮食、酱食
、蜜煎皆佳。老则收子,子大如拇指头,淡红色。同猪肉、鸡肉煮食,尤美。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时珍)。
【发明】时珍曰∶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人病后呃逆不止,
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
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
黎豆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狸豆(《纲目》)、虎豆。
藏器曰∶豆子作狸首文,故名。
时珍曰∶黎亦黑色也。此豆荚老则黑色,有毛露筋,如虎、狸指爪,其子亦有点,如虎
、狸之斑,煮之汁黑,故有诸名。
【集解】藏器曰∶黎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荚子,作狸首文。人炒食之,别无功用
。陶氏注蚺蛇胆云如黎豆者,即此也。《尔雅》云∶诸虑一名虎涉。又注 根云∶苗如豆。
《尔雅》∶摄,虎 。郭璞注云∶江东呼 为藤,似葛而粗大。缠蔓林树,荚有毛刺。一名
豆搜,今虎豆也,千岁 是矣。
时珍曰∶《尔雅》虎 ,即狸豆也。古人谓藤为 ,后人讹 为狸矣。《尔雅》山 、
虎,原是二种。陈氏合而为一,谓诸虑一名虎涉,又以为千岁 ,并误矣。千岁 见草
部。狸豆野生,山人亦有种之者。三月下种生蔓。其叶如豇豆叶,但文理偏斜。六、七月开
花成簇,紫色,状如扁豆花。一枝结荚十余,长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则黑而
露筋,宛如干熊指爪之状。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有斑点如狸文。煮去黑汁,同猪、鸡
肉再煮食,味乃佳。
【气味】甘、微苦,温,有小毒。多食令人闷。
【主治】温中,益气(时珍)。
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内容:(造酿类二十九种)
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
大豆豉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许慎《说文
》谓豉为配盐幽菽者,乃咸豉也。
【集解】弘景曰∶豉出襄阳、钱塘者香美而浓,入药取中心者佳。
藏器曰∶蒲州豉味咸,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有豉汁,经年不败,入药并不
如今之豉心,为其无盐故也。
诜曰∶陕府豉汁,甚胜常豉。其法以大豆为黄蒸,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
、夏二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姜五两,既洁净且精也。时珍曰∶豉,诸大豆皆可为
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
其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此说见《外台秘要》。造淡豉
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
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浓三寸,密封泥,于
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矣。造咸豉法∶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摊 ,候上黄取出簸净,水淘晒干。每四斤,
入盐一斤,姜丝半斤,椒、橘、苏、茴、杏仁拌匀,入瓮。上面水浸过一寸,以叶盖封口,
晒一月乃成也。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
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三遍以白盐一斗捣和,以汤
橘丝同煎,三分减一,贮于不津器中,香美绝胜也。有麸豉、瓜豉、酱豉诸品皆可为之,但
充食品,不入药用也。
x淡豉x
【气味】苦,寒,无毒。
思邈曰∶苦、甘,寒,涩。得醯良。
杲曰∶阴中之阴也。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
(《别录》)。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躁。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
疮。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涂阴茎生疮(《药性》)。治疟疾骨蒸,中毒药蛊气,犬咬(大
明)。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 呕逆(时珍。《千金》治温毒黑膏用之)。
x蒲州豉x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陕州豉汁∶
亦除烦热(藏器)。
【发明】弘景曰∶豉,食中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依康伯法,
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蒸曝之,凡三过,末椒、姜治和进食,大胜今时油豉也。
患脚人,常将渍酒饮之,以滓敷脚,皆瘥。
颂曰∶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时气,即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往
往便瘥也。
时珍曰∶陶说康伯豉法,见《博物志》,云原出外国,中国谓之康伯,乃传此法之姓名
耳。其豉调中下气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 ,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
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附方】旧三十一,新一十九。
伤寒发汗∶颂曰∶葛洪《肘后方》云∶伤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者,今取一药兼疗
之。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豉汤治之。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
水三升,煮一升,顿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再不汗,加麻黄三两。《肘后》又法∶用
葱汤煮米粥,入盐豉食之,取汗。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
伤寒不解,伤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恶者∶用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煮一
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师方》)。
辟除温疫∶豉和白术浸酒,常服之。(《梅师》)。
伤寒懊 ,吐下后心中懊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痛者,并用栀子豉汤吐之∶肥栀子
十
伤寒余毒,伤寒后毒瓦斯攻手足,及身体虚肿∶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
性饮之。(《简要济众》)。
伤寒目翳∶烧豉二、七枚,研末吹之。(《肘后》)。
伤寒暴痢∶《药性论》曰∶以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纳豉更煮,色黑去
豉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王氏《博济》)。
血痢如刺∶《药性论》曰∶以豉一升,水渍相淹,煎两沸,绞汁顿服。不瘥再作。
赤白重下∶葛氏∶用豆豉熬小焦,捣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验。《外
台》∶用豉心(炒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断也。
脏毒下血∶乌犀散∶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煨)。同捣丸梧子大。煎香菜汤服二十丸,
日二服,安乃止,永绝根本,无所忌。庐州彭大祥云∶此药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仍以冷
齑
小便血条∶淡豆豉一撮。煎汤空腹饮。或入酒服。(危氏《得效方》)。
疟疾寒热∶煮豉汤饮数升,得大吐即愈。(《肘后方》)。
小儿寒热,恶气中人∶以湿豉研丸鸡子大,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七遍,又摩心、脐上,
旋
盗汗不止∶诜曰∶以豉一升微炒香,清酒三升渍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不瘥更作,
三两剂即止。
喘痰积∶凡天雨便发,坐卧不得,饮食不进,乃肺窍久积冷痰,遇阴气触动则发也。
用此一服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