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3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青。其类自为林,更无杂树。有三种∶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叶者为菌桂,叶似枇杷叶者为 
牡桂。其说甚明,足破 
∶暗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此又一种也。暗河不知在何处? 
【正误】好古曰∶寇氏《衍义》言∶官桂不知缘何立名?予考《图经》,今观、宾、宜 
诸 
州出者佳。世人以观字画多,故写作官也。时珍曰∶此误。《图经今观》乃今视之意。岭南 
无观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桂(《别录》) 时珍曰∶此即肉桂也。浓而辛烈, 
去粗皮用。其去内 
【气味】甘、辛,大热,有小毒。权曰∶桂心∶苦、辛,无毒。 
元素曰∶肉桂∶气热,味大辛,纯阳也。杲曰∶桂,辛,热,有毒。阳中之阳,浮也。 
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浓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浓则发热,桂肉 
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经血分,桂 
肉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肉为老。去其皮与里,当其中者为桂 
心。《别录》言∶有小毒,又云∶久服神仙不老。虽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 
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取其热性而已。与巴豆、 砂、干漆、穿山甲、水蛭等同 
用,则小毒化为大毒。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则调中益气,便可久服也。之才曰∶桂 
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忌生 
葱、石脂。 
【主治】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 
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别录》)。 
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渗泄止渴,去营卫中风寒,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秋冬下 
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好古)。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 
痢惊痫(时珍)。桂心(《药性论》) 曰∶用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并内薄皮,取心中味辛 
者用。中土只有桂草,以煮丹阳木皮,伪充桂心也。时珍曰∶按∶《酉阳杂俎》云∶丹阳山 
中有山桂,叶如麻,开细黄花。此即雷氏所谓丹 
【气味】苦、辛,无毒。详前桂下。 
【主治】九种心痛,腹内冷气痛不可忍,咳逆结气壅痹,脚痹不仁,止下痢,杀三虫, 
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甄权)。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 
关 
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 癖症瘕,杀草木 
毒(大明)。治风僻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时 
珍)。牡桂(《本经》) 时珍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 
之嫩小者为柳桂。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甘、辛。 
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气微热,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余见前单桂 
下。 
【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本经》)。 
心痛胁痛胁风,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别录》)。去冷风疼痛(甄权)。去伤风头痛,开 
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元素)。泄奔豚,散下焦 血,利肺气(成无己)。横行手臂, 
治痛风(震亨)。 
【发明】宗 曰∶桂甘、辛,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 
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正合辛甘发散之意。本草三种之桂,不用牡 
桂、菌桂者,此二种性只于温,不可以治风寒之病也。然《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 
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 
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 
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 
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 
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 
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 
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 
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 
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成无己曰∶桂 
枝本为解肌。若太阳中风,腠理致密,营卫邪实,津液禁固,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 
可与此必也。皮肤疏泄,自汗,脉浮缓,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发散以辛甘为主,桂 
枝辛热,故以为君。而以芍药为臣、甘草为佐者,风淫所胜,平以辛苦,以甘缓之,以酸收 
之也。以姜、枣为使者,辛甘能发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不专于发散也。故 
麻黄汤不用姜、枣,专于发汗,不待行其津液也。承曰∶凡桂之浓实气味重者,宜入治水脏 
及下焦药;轻薄气味淡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故《本经》以菌桂养精神,牡桂利关节。仲 
景发汗用桂枝,乃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能发散。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尤 
宜入上焦药用。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 
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之原, 
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圣惠方》言∶桂心入 
心,引血化汗化脓。盖手少阴君火、厥阴相火,与命门同气者也。《别录》云桂通血脉是矣。 
曾世荣言∶小儿惊风及泄泻,并宜用五苓散以泻丙火,渗土湿。内有桂,能抑肝风而扶脾土。 
又《医余录》云∶有人患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 
用暖药治脾则肝愈盛。但于温平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故一治两得之。传云木得桂而 
枯是也。此皆与《别录》桂利肝肺气,牡桂治胁痛胁风之义相符。人所不知者,今为拈出。 
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故《别录》言其堕胎,庞安时乃云炒过则不损胎也。又丁香、 
官桂治痘疮灰塌,能 
【附方】旧二十,新十三。 
阴痹熨法∶寒痹者,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刺布衣者,以火 之;刺大人者,以药 
熨之。熨法∶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物, 咀渍酒中。用棉 
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马矢 中,封涂勿使泄气。五日五夜,出布、絮曝干, 
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之。并用滓与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 
巾。每用一巾,生桑炭火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病所。寒则复炙巾以熨之,三 
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灵 
枢经》)足 筋急∶桂末,白酒和涂之,一日一上。(皇甫谧《甲乙经》)中风口 ,面目相 
引,偏僻颊急,舌不可转∶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拓病上,症即止。左 拓右,右 拓左。 
常用大效。(《千金方》)中风逆冷,吐清水,宛转啼呼。桂一两,水一升半,煎半升,冷服。 
(《肘后方》)中风失音∶桂着舌下,咽汁。又方∶桂末三钱,水二盏,煎一盏服,取汗。(《千 
金方》)。喉痹不语∶方同上。偏正头风,天阴风雨即发∶桂心末一两,酒调如膏,涂敷额 
角及顶上。(《圣惠方》)。暑月解毒∶桂苓丸∶用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皮)等 
分, 
为细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新汲水化服一丸。(《和剂方》)。桂浆渴水∶夏月饮之,解烦渴, 
益气消痰。桂末一大两,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乃下二物, 
搅二、三百转。先以油纸一重复上,加七重封之。每日去纸一重,七日开之,气香味美,格 
韵绝高 
盏半,煎半盏饮,立效。《外台秘要》∶桂末,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次。心腹胀痛,气短 
欲绝∶桂二两。水一升二合,煮八合,顿服之。(《肘后方》) 
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饮食。桂心研末一钱,热酒调下取效。(《圣惠方》)产后心痛∶ 
恶血冲心,气闷欲绝。桂心三两为末,狗胆汁丸芡子大。每热酒服一丸。(《圣惠》)产后瘕 
痛∶桂末,酒服方寸匕,取效。(《肘后》)死胎不下∶桂末二钱,待痛紧时,童子小便温热 
调下。名观音救生散,亦治难产横生。加麝香少许,酒下,比之水银等药,不损人。(何氏 
方)血崩不止∶桂心不拘多少,砂锅内 存性,为末。每米饮空腹服一、二钱。名神应散。 
(《妇 
人良方》)反腰血痛∶桂末,和苦酒涂之,干再上。(《肘后方》)吐血下血∶《肘后》∶用桂 
心为末,水服方寸匕。王 曰∶此阴乘阳之症也,不可服凉药。南阳赵宣德暴吐血,服二次 
而止。其甥亦以二服而安。小儿久痢赤白∶用桂(去皮,以姜汁炙紫)、黄连(以茱萸炒过) 
等 
分,为末。紫苏、木瓜煎汤服之。名金锁散。(《全幼心鉴》)小儿遗尿∶桂末、雄鸡肝等分。 
捣丸小豆大。温水调下,日二服。(《外台》)婴儿脐肿∶多因伤湿。桂心炙热熨之,日四、 
五次。(姚和众方)外肾偏肿∶桂末,水调方寸匕,涂之。(《梅师方》)食果腹胀,不拘老小∶ 
用桂末,饭和丸绿豆大。吞五、六丸,白汤下。未消再服。(《经验方》)打扑伤损,瘀血溷 
闷,身体疼痛∶辣桂为末,酒服二钱。(《直指方》)乳痈肿痛∶桂心、甘草各二分,乌头一 
分(炮)。为末,和苦酒涂之,纸覆住。脓化为水,神效。(《肘后方》)重舌鹅口∶桂末,和 
姜汁涂之。(汤氏《宝书》)诸蛇伤毒∶桂心、栝蒌等分。为末,竹筒密塞。遇毒蛇伤,即敷 
之。塞不密,即不中用也。闭口椒毒∶气欲绝,或出白沫,身体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饮新 
汲水一、二升。(《梅师方》) 
x叶x 
【主治】捣碎浸水,洗发,去垢除风(时珍)。 

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
菌桂
内容:(音窘。《本经》上品) 
【释名】筒桂(《唐本》)、小桂。 
恭曰∶ 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 字,后人误书为 , 
习而成俗, 
时珍曰∶今本草又作从草之菌,愈误矣。牡桂为大桂,故此称小桂。 
【集解】《别录》曰∶ 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之。 
弘景曰∶交趾属交州,桂林属广州。《蜀都赋》云“ 桂临岩”是矣。 
俗中不见正圆如竹者,惟嫩枝破卷成圆,犹依桂用,非真 桂也。《仙经》用 桂,云 
三重者良,则明非今 
时珍曰∶ 桂,叶似柿叶者是。详前桂下。《别录》所谓正圆如竹者,谓皮卷如竹筒。 
陶氏误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