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阿姆斯特丹则是以自行车便利而著称。荷兰只有 1500万人口,但是自行车保有量有1600万辆。在这里,从部长、市长到市民都是自行车族,骑车既便利也是一种时尚。2003年我在这里拍片时采访了这里的自行车协会,他们在城市规划中有很强的发言权,保证自行车族的路权。荷兰的自行车道不仅仅是主干道旁边的一条路,可以说荷兰交通的全程就是一个自行车道联成的网。自行车可以上轻轨、上火车,以解决长途和速度的问题。
由于这里公共汽车有专用道,出租车如果买了专门的黄卡,也可以上公车道。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打车的人很多,因为开私车停车费极高。对于那些乐于开私车、不在乎停车费的大老板,他们还是没有打车快捷,因为私车是没法买黄卡走快车道的。如此这般控制私车的保有量,也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
在国外,我经常看到公交族和自行车族们是如何引以为荣的。2000年我在挪威拍片的时候,一位挪威朋友开自己的车来帮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解释说,他虽然有车,但是只有在假期或周末时才用,平时是不开车的,让我们不要误会。跟挪威的朋友们在一起时,总是乘坐公共汽车,要不就是走路。在奥斯陆生活的人,半个小时的步行是家常便饭。一次在路上,就碰到下班步行回家的市长,他被我们顺便作了个电视采访。
1998年,我在美国参加了4·22地球日活动,地铁运营长官和交通部的高官都到了现场,目的是解决修建自行车进地铁的通道问题。环保组织就地做宣传,打出的条幅是:骑自行车上班,并且给坚持骑自行车上班的人颁奖,称他们为〃自行车英雄〃。一位用蹩脚的中文自称〃自行车驾驶员〃的美国人对我说,美国没有自行车道,很糟糕,他们很羡慕中国有自行车道、自行车族有路权。不知当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自行车族们每况愈下的境遇时,会作何感想。
与此同时,另一种建筑也已经出现在后现代的欧洲。在那里,节能建筑或者绿色建筑,正成为建筑业的新宠。悉尼市灌木之家海湾铁路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采光。这个在奥运期间每小时的客流量达到 5万人的场所竟然不用照明灯。因为它的四周墙体全是由玻璃制成,透明敞亮,同时房顶的设计也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采光需要。
在悉尼新闻中心大楼的顶部,一个锥形通风管道将楼内上方的热气吸走,便于周围冷空气的进入,从而达到自然通风。这个自然通风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空调的功能。悉尼奥运会建筑师罗伯特 ·裴瑞告诉我说:〃人们现在正在设法远离密封的、依赖空调型的房间。他们希望打开窗户,希望更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不再是少数人的想法,而是许多客户的要求。〃
悉尼的运动员村共有 665座房子,每一个房顶上都有太阳能板,这使运动员村成为澳洲最大的太阳能使用区。朝阳的那面墙完全由玻璃和厚厚的百叶窗组成,房间的采光极好。加上有太阳能等设施,每个住户可以节省50%的能源支出,因5000年来的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实际上,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不同于今天的美国方式生活着。此在运动员走之后,它们作为商品房出售时,还卖得挺好。这是我在澳大利亚拍片时亲眼所见。
在荷兰,我在当地能源专家的陪同下,走访了欧洲最大的一个太阳能居民区,一千多户人家住在这里,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它就像一个小型的发电站,除了自己用,还把多余的能量卖给电力公司。荷兰的环境部本身就是一座节能型绿色建筑范例,据说该建筑的节能效益足以补偿为修建该建筑节能达标时所用的全部费用。海牙市政厅的墙体几乎全是玻璃,据说不仅仅是采光节能的功能,更有 〃政治透明〃 的含义。
绿色建筑通常有几个特点:风能或太阳能提供的热水和照明系统建造通风体系和采光及遮光体系,以减少空调的使用;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使用分水供应系统;使用无毒无害和可回收的建材等等。
今年 6月,我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办的世界可再生能源大会,目睹了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诸多成就。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从而创造了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市场。德国的许多风能发电场就建立在农田庄稼地里,当地农民与风能公司入股分红,分享风力发电卖给电网的效益。2003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0亿欧元,其中风能占到47。9%,生物质能占28。6%,为社会创造了13。5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而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专家预测,全国风能资源约 2。5亿千瓦,如果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目前中国电力的70%。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迅猛,如果实现风能太阳能与房地产的联盟,无疑会缓解能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可以拉动西部风能太阳能资源密集地的就业和扶贫。
为节约能源,普通人也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购物时选购节能产品,当你购买了环保产品时,实际上就是把你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投给了绿色产业,比如少用空调或适度使用空调;比如使用节能灯,据照明专家介绍,如果全国的荧光灯都换成绿色节能灯,我国一年年的节电量将达到 2000亿度。节约每—度电,如同节约一滴水,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环保时尚。 1度电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呢?可以点亮25瓦的灯泡40个小时;可以使一台普通电扇连续运行15个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可以看1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等等。在2l世纪,一个人的环境意识意味着这个人的文明教养,就像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力量。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呼唤着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与〃赛先生〃(Science科学),依我看,还应该坚持我们的〃和先生〃(Harmony 和谐)。因为这个和谐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目前只打犹太民族、中华民族是几千年一脉相传没有断的民族。而〃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身养性、高尚其志,这种种以和谐为特征的道德传统,正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人类道德一方面与宗教精神相接,同时又是与现实生活相连。事实上,这是历史上成本最低的一种生存模式。我们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把这种传统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是完全可能的。
作家冯骥才说过: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只行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源和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在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中,只有将他的心灵、生命看得与物质财富同样重要时,这个人才不至于沦为一个只会挣钱的植物人。
一次我们在北京的一个社区做了这样一份调查: 〃你愿不愿意一度电多花几分钱,从内蒙古买风力所发的电力,成为北京绿色电力用户。〃90%以上的居民填写〃愿意〃。中央电视台一位素不相识的制片人曾打电话给我,说在读了我的书中关于空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后,便把家里的三个空调封了两个,剩下的一个也尽量少开。2000年我到挪威拍片的时候,给苏菲基金会的创办人乔斯坦·贾德看了我们做的〃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绿色生活承诺〃的调查卡,他颇为怀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真的就填吗?〃
〃我们好几万人不仅填了,而且已经是在做了。〃我说。过了好半天,他的眼里突然含着泪,对周围的记者们说道:〃你们看,这就是中国人!我们这样过度消费的国家,就应该跟他们学呀!〃
一位美国朋友曾说: “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会有,可是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他指的这个中国独有的东西,我想就是我们 5000年的传世之宝——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在以美国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全球化下,我们还来不及认识和搞清楚我们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们正在迅速地消失。
过去的几个月里,细心的人也许会注意到中国民间社会里的两条新闻:为了推动大众节能,京城六家环保组织倡议,并与全国四十多家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了 26度空调节能行动,呼吁大众在夏天里将空调设置不低于26度;另一条是为了保护河流,诸多草根组织建立了〃中国河网〃。这些组织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精神书写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历史。这两件事情都与能源问题相关。民间组织关注和介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技术性很强的能源话题,这意味着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能源已成为大众的话题。
今天,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经济发展压力。当我们按照这一代人的高耗能生活方式,去掏空地下的石油和煤层,去阻截江河建造更多的水电大坝的时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种和生态链条将极为脆弱。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如今这条生命线的尾端就在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中。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在 2000年地球日的时候,我和一位朋友为地球日写了这样一首歌:〃当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地球母亲把我们抚养,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却常常把母亲遗忘。但今天我们已经醒悟,地球母亲不再悲伤,只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地球的力量。。。。。。〃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5期
妈妈墙
作者:litter girl
这是一个爱心激荡的故事。年轻的妈妈吉娜用自己的真情真心联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妈妈,做了一道牢固的“妈妈墙”——“世界年轻妈妈联盟”。她们无私地帮助危难和疾苦
的妈妈。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同一个人,她就是世界魔法妈妈——J·K罗琳。
绝症女孩用生命祈盼第4部书
1999年夏天,家住纽约州北部的8岁小女孩凯蒂·霍克,最大的愿望是连续跳绳能突破100下,正当她全力朝这个目标冲刺的时候,她长期背痛的原因查清楚了:她的肾上长了肿瘤。
凯蒂的父母一下子被巨大的灾难击得晕头转向,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凯蒂的病情根本无法控制,癌细胞迅速扩散,短短的时间内,凯蒂作了七次化疗,肺部做了三次手术,肝部做了一次手术。
对于这些连大人都无法忍受的痛苦,凯蒂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畏惧。她的快乐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至于给她做手术的医生,都觉得眼前躺着的,简直就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凯蒂之所以这么勇敢,是因为心里珍藏着一位勇敢的朋友,他就是小魔法师哈利·波特。
凯蒂第一次手术后,她的妈妈吉娜为了帮病床上的女儿打发时间,减轻病痛,开始给女儿朗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第一本。凯蒂立即为书中的那位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深深吸引住了。那个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