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校长,我始终都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只要一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童稚的眼睛,什么尘世间的烦恼恩怨统统都被 抛到九霄云外,那里才是我真正的舞台。
可现在这种境况下,我怎么有脸回去呢?说实在的,同事们的各种眼光,包括轻蔑的、嘲笑的、曾恶的、可怜的、幸灾乐祸的……我都设想过无数次,也都 能承受,世俗的眼光就是这样。 可我的学生们呢,那些眸子里闪着清波的孩子们,他们可还没有沾染过世俗的尘埃啊!他们怎么能够接受他们尊敬的老师竟然是个令人憎恶的贪污犯呢?在他们面前我怎么抬得起头来呢?
老领导当然明白我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现在要你回去你肯定很难面对大家,本来我也打算给你换所学校,但你带的高三(7)班马上面临高考,你出事后,他们的思想波动很大,再不及时挽救,别说指望考出什么好成绩,恐怕还会回到老路上去,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很担心啊!”
二
提起高三(7)班,我的心又酸又痛,那一直是我割舍不断的牵挂啊!两年前,我所在的学校搞基建,需要大量资金,经市里批准,我们可以收80 名线下调节生,当然,这项收费也是非常高昂的。这批学生进来后,其麻烦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生活富足、优越,但精神荒芜、迷茫,自傲自卑、自暴自弃是其共同点。 因成绩不好导致他们对学习厌,继而对老师厌恶对学校厌恶,甚至对生活厌恶 ,一任任老师派去了,又一任任落荒而逃。最后,作为校伏的我不顾大家反对,硬是接下这个班,做了班主任。
开始,这些学生并不把我这个校长放在眼里,同样对我百般刁难!上课起哄、吃零食、抽烟甚至打情骂俏,下课就更不用说了,打架斗殴是常事,有时还跟外面的小流氓打架。我刚要 开口说他们,他们就朝我翻眼睛,还将粉笔灰丢进我的茶杯里。我觉得上课对他们已失去了意义,他们当务之急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做人。于是我决定暂时停课。学生听到这个决定时,高兴得捶桌欢呼。随后我又宣布了另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讲故事,一起出去玩。学生们更是拍手称快家园。
做决定后,给他们讲什么故事呢,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知道,那些传统理想道德故事对这些孩子已经失效了。我上网去查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名叫“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帖子,虽然没有什么内容,但这个主题已经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浮躁 的社会里,“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这简短的几个字,已经构成了一句多么温暖的励志格言啊!我想,任何一个困境中的人听了这句话一定会有所触动,更何况我的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呢?
于是,我决定将“好好生活,天天向上”作为故事的主题,让每个人讲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开始,大家对我工工整整板书在黑板上的这几个字并不“感冒”,只是觉得活动方式有点新鲜。我只好鼓励大家,什么时候全班每个同学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我就带他们到附近的水库玩。大家这才有点积极性了,但不知讲什么好。我就先讲了刚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才9岁,上小学三年级。父亲早逝,如今母亲又患了肾病综合征,卧病在床。虽然有政府相助,把她的学费免了,还补助了生活费,但这对于大笔的医药费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在这种境况下,小女孩仍然坚持上学,功课之余除了照顾妈妈,还上街卖报,给人家送牛奶……也许是上天被这个小女孩所感动,她母亲的病竟奇迹般渐渐好了起来。我的故事讲完了,看同学们 的表情,知道并没有给他们多大的触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但为了获得去水库玩的机会,他们开始绞尽脑汁地讲起了身边的故事。 有个同学说:“我老爸一次赌博输掉了10万,第二天又赚了回来,这算不算:‘好好生活,天天向上’啊?”教室里一阵哄笑。 我镇定自己,说:“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种精神算,但赌博本身是违法的,不可 取的,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台下不笑了,显然在认真地听。又有个同学说:“我们楼下有个拾垃圾的老太太算不算啊 ?”我顿时一阵惊喜,大声说:“算!老太太也许生活贫困,但她并不放弃,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生活。”
一节课就这样顺利结束了,到第二节课开始时,讲故事的就有些踊跃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讲什么的都有。讲着讲着,突然有个女生趴在桌上哭了。我走过去,轻声问她是不是有伤心的故事要讲。她缓缓抬起头,擦着眼泪,说:“其实我那个有钱的爸爸早已把我和妈妈抛弃了,他又找了个女人,生了孩子。我妈妈为了不让我过得比以前差,每天 起早贪黑,打着几份工,有天晚上在路上昏倒了,是警察把她送去了医院……” 她泣不成声道,“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只为了气我爸而自暴自弃,我还有个坚强的妈妈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女生们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也感觉有股热浪在心头涌动——我为孩子们终于向我敞开心扉而感动。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全班80名学生每人都讲了一个主题为“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故事,有书上看到的,也有身边发生的。这些玩世不恭的孩子们,他们在搜索故事的点点滴滴时,冷漠、维驾不驯的心也在一点点地被温暖、被软化。我如约带他们出去郊游。途中,他们纷纷表示要 “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要我监督他们。我搬动得连连点头,说不话来!
当时被称为“垃圾班”的高一(7)班从此站起来了!仅仅一个学期后,成绩就接近了正常人学的其他6个班,到高二下学期时,已经与别的班不相比下了!可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出事了。
三
老领导让我考虑三天,但我第二天就做出了决定:重新回到那群孩子们去上课前,我进入紧张的备课状态。教书近20年来,我从未感觉到备课竟然如此艰难:我将怎样走进教室?怎样看他们第一眼?第一句话讲什么……这些问题折磨得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几天后,是我重返讲台的日子。一大早,看到镜中的我,虽然刻意整理了发型,穿了笔挺的西服,但还是掩饰不住满脸蜡黄、满眼黯然。最紧张、尴尬的时刻到了,伴随着上课铃声,我的脚机械地向教室挪动着,直到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响亮地喊:“老师好!”我还是不敢抬起头来而对他们。我低头转向黑板,准备板书今天要上的课文标题。这时,我突然愣住了,手中的粉笔停在了半空——黑板的右上角,赫然写着八个大字:“好好生活,天天向上。”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我的可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把我这个犯错的老师抛弃啊!你们是在用老师平日里激励你们的格言来激励你们的老师啊!我直了直腰板,高昂起头,毅然转过身去,面对80双纯真的眼睛,鞠了两个躬,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不起!”第二句是:“谢谢!”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的鼓励下,我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首发
如今,我已走过了人生最暗淡的日子,不仅能坦然而对我的学生、同事,还能坦然而对社会上最势利的眼光和最恶毒的语言。是的,我犯过错,但我知道错了,并用自己的行动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这就足够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36
海伦:让总统们发抖的女人
包丽敏
海伦·托马斯质问了9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小布什。40多年来,美国人总能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看到她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发问。
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
事实上,从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海伦·托马斯已经结束了她的白宫记者生涯,而成了赫斯特报系的专栏作家。她在200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把小布什形容为“皇帝总统”。她也从不讳言“小布什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并把他称为“谎言家”。
尽管海伦依旧参加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但她已被排除在提问名单之外。直到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3月21日,这位以拷问总统闻名的老牌记者,终于在三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向现任总统发问的机会。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小布什回应。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在白宫新闻发布厅里向一届又一届美国总统发难。“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新闻界第一夫人”。
在海伦看来,向总统发问是她作为记者应有的权利。在自传《白宫前沿》中,她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
在她的新书《民主的看门狗?》中,她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叙利亚移民托马斯家9个孩子中的老七,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除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心脏华盛顿外,哪儿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华盛顿。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
此前,白宫女记者不允许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一次,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肯尼迪表示同意。女记者们从此闯进了男记者的领地。肯尼迪总统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
许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1975年,她被推选为白宫记者团团长。
如果没有“胖子”普莱斯,也许就不会有被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