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悖�
,每一个想从防御者侧旁通过的进攻者都会在两种彻底对立的意图之间不知所措。 为了到达进攻目标的所在地,他原本想前进,但为了对付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到的来自侧面的袭击,他又需要随时准备把兵力转向侧方,并且要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这两种意图是相互矛盾的,内部关系因此会很混乱,进攻者很难采取符合各种情况的措施,他在战略上很可能处于最不利的境况。 例如进攻者确切知道将在何时何地遭到袭击,他当然可以巧妙而灵活地采取一切对策。 但是,假如在他不了解情况而又必须前进的情况
340
战争论(中)936
下发生了会战,他就不得不慌张地集中兵力应战,也就是说在一定是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应战。假如说防御者也有发起一次进攻会战的有利时机,那么,这个时机首先就是上述情况出现的时刻。假如我们再考虑到,防御者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知道地形和选择地形的有利条件,他的行动还可以先作好准备并在行动中保持主动等,那么我们便不会怀疑,防御者在这种情形下在战略上比他的敌人占据决定性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防御者集中兵力据守在选择得当的阵地上,可以沉着地等候敌人从自己侧旁通过。 即使进攻者不袭击防御者的阵地,纵使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威胁进攻者的交通线是不恰当的,防御者仍然握有从侧面进行袭击以求决战的优越手段。在历史上我们所以差不多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防御者很少有勇气坚守这样的阵地,通常他们或者是将兵力分割开了,或者是仓促地横向行军和斜向行军转移到进攻者的前面去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进攻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不敢从防御者侧旁通过,而是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在这种场合,防御者被迫进行进攻战役。 于是他便不得不放弃等待、坚固的阵地和良好的筑垒工事等有利条件,在。。 。 。 。 。 。 。 。 。 。 。 。 。 。一般情形下,使进攻者陷入在前进中遭到截击的不利处境并不能完全抵消防御者自己失去的这些有利条件,由于进攻者正是为了避开防御者的这些有利条件才让自己陷入这种处境的。不过进攻者的这种处境毕竟会给防御者带来某些补偿,所。。 。 。以理论在这里不能像一些历史评论家在提出片断的理论时常
341
046战争论(中)
做的那样,遇到两种对立的条件便认为两者完全抵销而没有任何剩余。但是,别认为我们是在这里玩弄逻辑,正好相反,我们越是从实际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便越会认为,这是一种概括、贯穿和支配整个防御行动的思想。防御者只有在敌人从他侧旁通过时马上决定以全力打击敌人,才有把握避开很容易陷入的两种绝境:分割兵力和仓促朝侧方运动去拦阻敌人。 在这两种绝境中,防御者将为进攻者所左右,将只能采取最紧急的措施和最危险的仓促行动。采取这些防御方法时,只要碰到一个力求胜利和决战的坚决果敢的敌人,防御便会被粉碎。 但是,如果防御者为了进行一起战斗而在适当的地点将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起并决定在紧要时刻拿这支军队从侧面去攻击敌人,那么,他就做对了,。。 。他就可以得到处于防御地位所能得到的所有有利条件。这时,准备良好、稳妥、沉着、一致和简单就成了他行动的特色。。。 。 。 。 。 。 。 。 。 。 。我们在这儿不能不提一提同这些观念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错误地引用这个例子。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在提林格等候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时,设置在法军可能用于进军的两种道路(一条经过埃尔富特、来比锡至柏林,一条经过霍夫、来比锡至柏林)之间。 普军原先的意图是直接穿过提林格山,开到弗兰肯地区,但在舍弃这一意图之后,因为不了解法军从哪条道路进军,只好选择了这个中间位置。 这样的配置必定会导致。。 。 。 。仓促向侧方推进的行动。普军其实就是这样配置的,他们认为法军将经过埃尔富
342
战争论(中)146
特,因为通往埃尔富特的道路是完全可以通行的。 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法军会在通向霍夫的道路上前进,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条道路离当时普军所在的位置有两三天的行程,另一方面是由于中间隔有很深的扎勒河河谷。 当时,不伦瑞克公爵丝毫没有这么考虑,也没有为此进行其他准备,但是,霍亨洛黑侯爵或者说马森巴赫上校(他曾力图让公爵接受这种想法)却一直是这样考虑的。 至于把扎勒河左岸的配置转变为对前进中的拿破仑军队的进攻会战,也就是转变为上面说过的侧面袭击,那便更谈不上了。 原因是,如果说扎勒河是一个还可以在最后时刻阻拦敌人的障碍,那么一旦敌人占领了扎勒河的对岸(至少是一部分)
,扎勒河对普军转入进攻来说必定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此,不伦瑞克公爵决定(假如可以把首脑众多的大本营处于真正混乱和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这种决定称作个人决定的话)在河这边等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不论人们对这种等待作出怎样的评价,结果都会使普军面临下列三种情况:(1)假如敌人渡过扎勒河向普军挑战,普军可以对敌人发动进攻;(2)假如敌人不进攻普军阵地而继续前进,普军可以威胁敌人的交通线;(3)普军在认为可能和有利的情形下,可以通过迅速的侧敌行军先敌赶到来比锡。在第一种情况下,普军依托巨大的扎勒河河谷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全占很大优势。 在第二种情况下,普军也在战略上
343
246战争论(中)
据有巨大优势,因为敌人的基地只是普军和中立的波希米亚之间的一个十分狭窄的地区,而普军的基地却非常广阔。 甚至在第三种情况下,普军因为有扎勒河的掩护,也不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尽管混乱不安和弄不清情况的大本营确实考虑过这三种情况,纵使在混乱和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有过这种对的想法,在这个混乱和犹豫不决的旋涡里这个想法没有实现,。。 。 。也是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扎勒河左岸的阵地可以看成是真正的侧面阵地,并且作为侧面阵地,它无疑拥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用一支自信心不强的军队占领这种侧面阵地来对抗优势很大的敌人,来对抗拿破仑这样的人,却是一个十分不稳当。。 。 。 。 。 。 。 。 。 。 。 。 。 。 。 。 。的措施。。。 。不伦瑞克公爵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到10月13日才选定了上述最后一种措施。 可是时间已经太晚了。 拿破仑已经开始渡过扎勒河,耶纳和奥尔施塔特会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伦瑞克公爵由于优柔寡断而使自己处于两头落空的境地:要离开自己所处位置向侧方运动去拦阻敌人已经为时。。 。 。 。太晚,而要发动有利的会战又为时太早。 尽管这样,当时普。。 。 。 。军选择的阵地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以致公爵可以在奥尔施塔特附近消灭敌人的右翼,以及霍亨洛黑侯爵能够通过一次牺牲较大的撤退脱离险境。 但是,他们却不敢在奥尔施塔特夺取原本有把握取得的胜利,而希望在耶纳获得其实是彻底。。 。 。 。 。 。 。不可能的成功。。。 。 。无论怎样,拿破仑是感觉到扎勒河畔的战略意义的,因此他不敢从它侧旁通过,而决定在敌前渡越扎勒河。
344
战争论(中)346
我们认为,上面的论述已经充分说明采取决定性行动时防御和进攻的关系,并且已经揭示了联结防御计划各个问题的线索的性质和关系。 我们不打算更详细地探讨各个具体的部署,因为这么做会使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具体情况中去。如果统帅为自己提出了一定的目标,那么他就应该看一下各种地理的、统计的和政治的情形,敌我双方军队的物质和人员的状况同这一目标适应到什么地步,以及在实际行动中,它们对双方即将产生怎样的制约作用。但是,为了在这里更明确地联系到我们在《抵抗的方式》一章里所谈过的一个比一个强有力的防御方式,为了对它们有更为清楚的认识,我们想在这里指出与这有关的一般情况。一、对敌人发起进攻会战的依据或许有以下几种:(1)肯定进攻者以极分散的兵力前进,尽管我们力量很弱,仍有获胜的希望。但是,进攻者其实是没有可能分散前进的,因此,只有在确切知道敌人分散前进的情况下,防御者采取进攻会战才是有利的。 没有充分的根据,只靠单纯的推测就指望出现这。。种情况,并把一切希望全寄托在这上面,通常会踏入不利的境地。 这是因为,假如后来的情况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我们就不得不放弃进攻会战,而对防御会战又没有做好准备,于是只好被迫撤退,一切差不多就都只得让偶然性来支配了。在1759年的战局中,多纳率领的军队对俄军进行的防御几乎就是这种情况。 这次防御以韦德耳将军指挥的齐利晓战役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345
46战争论(中)
拟制计划的人之所以喜欢使用这种手段,只是因为它能很快地解决问题,但他们却不考虑,作为这一方法的基础的前提条件究竟具备了多少。(2)我们本来便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进行会战。(3)敌人迟钝而又犹豫不决,我们进攻尤其有好处。在这种场合,出敌不意的效果比一个良好阵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地利更为有价值。用这种方式发挥精神因素的威力,是优秀的作战指挥的真正本质。 但是,无论怎样,理论必须经常着重地指出:这些前提必须有客观的根据。 假如没有任何。。 。 。 。具体的根据,只是一直地空谈不平常的攻击的优越性,并凭。。 。 。 。此作为拟制计划、进行考察和批判的依据,那完全是一种不能允许的、毫无根据的作法。(4)我军的素质十分适用于进攻。腓特烈大帝认为,他的军队是一支灵活、勇敢、可靠、惯于服从、行动准确、充满自豪感并受此鼓励的军队,这支军队还熟练地掌握了斜形攻击形式,这支军队掌握在他坚强而大胆的手中,是一种更适合进攻的工具(与防御相比)
,他的这种看法无疑不是错误的,也是切合实际的。 腓特烈大帝的军队的这所有特点的确是他的敌人所没有的,他正是在这方面占有了决定性的优势。 在大多数情形下,对他说来,利用这些特点比求助于堡垒和地形障碍更为有价值。 但是,这样一种优势是非常少见的,一支训练有素、惯于进行大规模机动的军队只是这种优势的一个部分罢了。 即使腓特烈大帝认。。 。 。为普鲁士军队尤其善于进攻,而且以后有些人也不断这样随声附和,我们也不应该对这种提法给予过高的评价。 在战争
346
战争论(中)546
中,人们在进攻时大多感到比在防御时轻松和更有勇气,这是一种对任何军队来说全是一样的相同的感觉,恐怕没有一支军队的统帅和指挥官不是这样称赞他的军队的。 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