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情备忘录-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西《经济价值报》在一篇长达14页的介绍中国的文章中称中国是〃全球化的帝国〃;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该杂志封面图片是一条红色的龙盘在蓝色的地球上,虎视眈眈地看着整个地球。

  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有条不紊的脚步。经济格局混乱,谁将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不是功夫熊猫,非经济救世主。〃商务部长陈德铭不想世界为中国镀上〃救世主〃的光环。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中国当作〃功夫熊猫〃。

  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G2〃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人们不断用G2来指代美国和中国,G2成为世界新秩序的代名词。的确,中国虽然是新兴国家,但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前进。

  渣打集团CEO彼得·桑兹就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公布的2008年度经济数据)很振奋人心,因为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内需很强,中国经济不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需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因为很明显,目前对增长率贡献较少的部分是出口和投资,我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保持内需持续增长,因为这正是中国渡过这次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的行动很重要。〃

  在全球化的经济链中,中国这个环节已不是可有可无。人们都清晰地懂得,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将惠及全世界。无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标签,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主题中国越来越强大。
 

〃中国是个谜〃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长达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独特的、内容丰富多采、历史悠久的文明,没有其他民族可比。〃古老的中国神秘而瑰丽,让来自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兰·佩雷菲特感慨万千。崛起的中国,又蒙上新的面纱。30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如此深入地改变了中国国情,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经济学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时,经济学的理论也要随之改变。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经济的理论。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中国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o麦金农,他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时间是1993年。接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o诺兰借助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同样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有人说,谁能够破解这个谜,谁就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为世界经济学家带来了伤脑筋的经济反例。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在面对中国的时候,充满了困惑和不解。他们把中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实际上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提出的质疑。

  罗纳德o麦金农在1993年提出了〃中国之谜〃时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o诺兰则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是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在全世界的眼中,中国迷雾重重,是一个难以看清的国家,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外国经济学家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一个人均资源贫乏、技术创新几近空白以及产权不完全清晰、市场不完全开放、社会不完全平等、对外不完全开放的制度条件下,中国出人意料地创造了经济奇迹。

  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30年间保持每年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而这样的增长速度至今还在继续。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国并不具备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也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所描绘的蓝图进行,反而驶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之谜〃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创造财富的禀赋;蕴藏着一个古老国家,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破茧成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肩;暗涌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福祉道路。


谁能参透〃中国之谜〃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

  许多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者,他们更多地希望把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移植到中国的实践中去,这大大束缚了西方学者的眼界和理论视野。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很难给〃中国之谜〃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答案。

  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就之所以超越苏联、东欧,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农村,这成为中国劳动力的源泉,在低效率的国有部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没有达到整体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之前,通过推行渐进式的变革,大量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以T·Rawski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劳动力转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事实上,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工业经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

  有些经济学家更甚,认为中国根本不是一个谜,完全可以用新古典理论进行诠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就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源于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

  不过,很多人并不认为这些经济学家已经破解了中国之谜。

  弗里德曼,是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经济学家,对中国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诙谐的幽默,〃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辛格,最关注中国国情的国际政治家。这位代表西方首先打开中国国门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中国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他用了一句西方政治家们的口头禅来判断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2006年2月15日,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9%,总量达2。2257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英国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英国GDP的增长率为1。8%,总量为2。0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

  即使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中国仍然实现了9%的GDP高速增长。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这个谜越来越难解。他们绞尽脑汁,希望把中国这个不再沉睡的巨人装在某个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但是,不管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由于中国的国情过于神秘与复杂,这些理论往往束手无策。
 

最真实的声音

  以往我们提到国情时,往往说: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但今天,一句话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既是绵长的历史叙事,也是宏大的纪实诗篇。13亿人心中,有13亿个国情的版本。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因为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会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中国国情。

  学者往往俯瞰中国国情,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站在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全面刻画中国国情。

  经济学家樊纲:

  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体制转轨国家,它面临着两套问题:在发展中,贫穷落后,低收入人群占全部人口的80%,所有不发达国家的问题全都有,如国有企业,行政手段管制,计划经济,腐败,法制不健全等。其中,贫富差距背后最重要的一个是腐败问题,另一个是农业社会转型问题。

  和别的国家比,我们国情非常独特。中国的任何成就除以13亿,成就是很小;问题乘以13忆,问题是很大的。

  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光宇:

  人口多底子薄,这是最核心的国情,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定的。比如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重点城市,他的各方面的经济水平指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第一世界的;第二世界,像江浙一带,大部分的省会城市,较富有的一些,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但差不多;第三个是贫困地区,县级市;第四个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作家梁晓声:

  中国国情有几个数字是相当重要的,第一个数字就是说中国已经拥有了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第二个数字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口统计是13亿。

  作家张胜友:

  中国的基本国情,表面上来看,是在改革开放的调解下,社会分层化,多元化。社会在财富拥有的水平上、消费模式上,都阶梯化、阶层化。这是一个竞争性社会必然的一个格局。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基本国情就是,与西方相比,在社会利益上,财富上,受教育水平上,社会遵从方式上,程度上,这个分层结构的模型,跟西方现代化社会相似阶段的模型差异在哪?

  中国前驻日外交官唐淳风:

  我们国家真的很伟大。比方说我们长期引以为自豪的,一谈起来必然跟人家说,我们这20几年,我们这30几年,我们的GDP涨了几倍,我们的财政收入、贸易增长了几倍。从综合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很多的发展,例如人的生命49年是三十几岁到现在06年基本上达到72岁。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

  中国国情就是,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92年以来,经济发展特别快,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中国经济发展,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系列重大的机会,和一系列重大的新的矛盾。

  与学者相比,普通老百姓对国情的阐释多从自己生活的一个切面出发,具体到他们的切实感受。

  某超市顾客:

  希望工程是中国的一项公益活动,目的是通过援助资金、物资,帮助落后地方建校办学,多年以来,援建希望小学近万所,在每100所农村小学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学。在北京郊区延庆县,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现在刚刚依靠捐赠喝上了牛奶。

  某大学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是很严峻的中国国情。我们也在很努力地找工作,可是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工作。我不想一毕业就啃老,但我也不想在校园里躲一辈子。

  80后白领:

  作为一个80后,刚毕业两年,无房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