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鲁国特产,山东大煎饼的卖呦——”
正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此人一声狮子吼,子思的脚步立时就顿住了。也就是三秒钟的时间,子思抬起手来,拿袖子擦了擦口水,深沉地说:“鲁国是个好地方,我再留几天吧。”说罢一招手,“喂,这位大叔,给我来两张。”
(小小说明:现在人们一般吃的煎饼都是天津煎饼,上边摊鸡蛋、放油条、抹甜面酱的那种,其实另有一套煎饼体系是山东煎饼,简单得多,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一张薄面片而已。有人还考证说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山东煎饼,呵呵,存此一说。)
话说回来,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子思总想跳槽,鲁缪公一再挽留。孟子对来客说这件事的意思是:齐王要想留住我,就应该像鲁缪公一样采取主动,所以,你小子应该去劝齐王,让他派使者来挽留我老人家才对,你现在却把事情反过来做了,成何道理!
再说说泄柳和申详。这两位都是鲁缪公时代的贤者,尤其那个申详,和儒门关系很近——孔子有两个数得上名的弟子:子张和子游,这个申详就是子张的儿子,同时又做了子游的女婿。在当时,无论是论名望还是论才干,泄柳和申详比起子思还是差一截的。所以,鲁缪公对泄柳和申详就不如对子思那么尊重。
泄柳和申详俩人一合计:在鲁国虽然薪水不错,可是伸展不开手脚啊,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还是跳槽好了。
这一天,鲁缪公的老板桌上摆上了泄柳和申详的辞职信,鲁缪公拿起来看了看:好哇,这俩臭小子想跳槽!哼,没了你们,地球还照样转!
鲁缪公立即拿起笔来,在两封辞职信后边批了“同意”,然后让秘书通知财务部给两人结清薪水。
没多久,财务总监来了,满脸陪笑:“老板,泄柳和申详的辞职信您怎么就批了呢?”
鲁缪公眉头一皱:“我为什么不能批?”
财务总监忙说:“这二位可都是人才,我觉得您还是应该留下他们。”
鲁缪公很爽快:“好,那就留下他们好了。”
财务总监心里纳闷:“答应得也太快了吧?”
——孟子对来客说这件事的意思是:你看人家泄柳和申详,论什么都比不上子思,可照样有朝中的贤臣在国君跟前为他们说好话,劝国君挽留他们。凭什么我老孟就得反过来?你要希望我留在齐国,不应该来劝我,应该去劝齐王。
谁是小人?
孟子去齐。
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本节出现了两个新人,一个是尹士,一个是高子,两人都是齐国人,但高子是孟子的弟子。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向别人发表议论:“孟老头走得好,哼,像他这样的人早该离开我们齐国了,我从来都看他不顺眼!”
孟子这人不错呀,你尹士为什么这么说呢?
尹士是有道理的:“如果孟子不知道咱们齐王是烂泥扶不上墙,再怎么培养也成不了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的圣王,那这位孟老先生分明就是个笨蛋;如果他知道这些可还是到咱们齐国来混,那他就分明是想来骗吃骗喝。还有,他千里迢迢来见齐王,却没得到齐王的赏识,那就走呗,可这老先生,走倒是走,却在宿城足足磨蹭了三天,真不是个爽利人!哼,我对他这一点尤其看不惯!”
传闲话的人无处不在,圣人身边也有。高子跑到孟子那里,气急败坏地说:“老师,嘘,我跟您说啊,嘁嘁喳喳嘁嘁喳喳,那个尹士,在外边说您来着!他说您……这个那个这个那个……嘁嘁喳喳嘁嘁喳喳……”
孟子到底是圣人,听完之后,丝毫不以为然:“尹士懂个什么!我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老孟自愿的,他管不着!我没得到齐王的赏识,所以离开齐国,我这是不得已啊!到了昼城的时候,我的确住了三宿才又动身出发,尹士以为我不爽利吗,哼,我自己还嫌太急了呢,我当时是在等着齐王改变主意呢!如果齐王改变了主意,就一定会派人来请我再回齐国的。可是我等啊等啊,齐王一直没派人来,这样我才下决心回老家的。难道我就愿意丢下齐王吗?齐王难道就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吗?当然不是!齐王还是很有潜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仅齐国的百姓会得到好处,就连全天下都会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着齐王改变主意,每天都这样盼着。我难道会是那种小气鬼吗——政见不被国君采纳就气得不行,一脸的不痛快,走的时候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一直走到虚脱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孟子的这番话又被人传到尹士的耳朵里了。尹士听了以后非常惭愧,说:“我可真是个小人!”
看来孟子辞职和我们一般人辞职还真不一样,而且一点儿也不掩饰还希望被老板挽留的意思,真是“君子坦荡荡”啊。
尹士最后说的那句话的原文是:“士诚小人也。”——这里的“士”字是尹士自称,我们看到尹士也很实诚,一旦发现自己误解了孟子,马上就坦诚错误,还骂自己是“小人”,真有点儿洗心革面的劲头。
事实上,古时的“小人”并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早在《尚书》里就有“小人”这个词,意思是“小民”,“小老百姓”,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草根阶层”。
那么,如果我们是在小学课堂上做反义词测验,“小人”的反义词应该是什么呢?
——现代和古在的说法都一样,都是“君子”。
但我们现在所谓的“小人”和“君子”的对立指的是“卑鄙小人”和“正人君子”的对立,是就一个人的品格意义上来说的,而商、周时代的“小人”和“君子”的对立却是指“平民”和“贵族”的对立,和道德品质无关。按照古人的看法,贵族一般都有文化修养,讲文明、懂礼貌,所以“君子”便逐渐演变为“正人君子”,而“小人”一般都没文化,既不讲文明、又不懂礼貌,所以“小人”便逐渐演变为“卑鄙小人”,更何况在秦、汉以后,封建制度解体,专制统治加剧,原先的“君子”阶层渐渐消失了,这一对反义词便以新的涵义继续被世人沿用下来。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并不是把女人和卑鄙小人等量齐观的,所以女权主义者门大可不必为这句话而责难孔老先生。
起名字的阴损典范
先说点儿远的。
中国人很看重给孩子起名字,有人认为名字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命运,实在重要极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各种起名公司也就应运而生了,大师们给小孩子批干支、算五行,数笔画,于是,未来的文曲星、武曲星就这样一个个纷纷出台了。
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起名字好翻书本,什么《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全翻出来了,一定要给孩子起个有典籍出处、有文化底蕴的好名字。
古人起名字也不容易,前文讲过《左传》里起名字的方法,但那都是贵族的事,平民百姓大字识不了几个,要起名字可是难上加难。但历史风云变幻,庄稼汉也有翻身的机会,小狗剩、二蛋们要是发迹了,是不是也得改个好名字呢?总不能让人家称呼自己“狗剩大人”吧?
元朝对起名字是最讲究的。政府规定:草民百姓不许起名字!
这可麻烦了。假如你姓张,就连起名叫“张狗剩”都不行。那该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称呼吧?
《水浒传》里有三兄弟,名字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就是宋、元年间草民们最通行的起名办法。元代还流行一种办法,就是把父母的年龄相加得出一个数字,比如,老两口生了个大胖小子,这一年,当爹的四十三岁,当娘的三十五岁,那就四十三加三十五等于七十八,这孩子的名字就叫“七八”,如果姓张,大名就叫“张七八”。
——记得古龙小说里有个大剑客叫燕十三吧?别以为起这种名字就显得酷,@除非是唐诗里论排行。
现在来说一位名人:明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个普通农家,老爹名叫朱五四——他这个名字并非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起的。朱元璋上边还有哥哥,叫朱重四、朱重六,朱元璋自己是叫朱重八,这才是当时社会的起名习惯。
元末群雄并起,还有一位英雄人物也不落朱元璋之后拔地而起,此人是江苏的一个私盐贩子,姓张,名叫张九四。张九四从社会底层发展出自己的武装部队,南征北战,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在江南一带开创下一番辉煌基业。在元朝至正十四年,张九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后来,元朝势力渐消,张九四便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对手之一。
看到这里,有人一定又开始起疑了:不对呀,真要是这么一个大人物,怎么从没听说过啊?
——答案很简单:他和朱元璋一样,发迹之后也改名了。
张九四没什么文化,自己一想:起名字这可是大事,得起得有文化才行,可要起得有文化,就得找知识分子来起。张九四这么有势力,还不是想到做到,马上找来一帮知识分子:“快给我改个好名字!”
很快,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名字便在江南闪亮登场,从此,张九四变成了“张士诚”。
元末大豪张士诚。这名字确实漂亮,有文化、有内涵,而且读起来还平仄上口,不像“朱元璋”三个字全是平声。
话又兜回来了,“张士诚”这个名字不但字面上看着好,读起来声音好,还有典籍出处。这个出处就是《孟子》,而且就是刚刚讲过的这一节。有人注意到没有,其实就出自《孟子》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士诚小人也”。
——这才叫阴损!古书没标点,这句话原本应该断成“士,诚小人也”,现在却成了“士诚,小人也”。张士诚顶着这个名字,一直叫了整个后半辈子,直到最后被朱元璋给灭掉为止,但后人的史书记载里还是给他永远留下了这份揶揄。
“士诚小人也”,这句出自《孟子》的看似不大重要的闲话不但大大影响了元末大豪张士诚的光辉形象,更是大大影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后世事轮回,让不少读书人为此遭了报应。
朱元璋建国之后,越发重用文人,打天下的武将集团对此很是不满,于是有高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