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副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的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帝都血性文人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针砭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至今令人五内沸然。但是〃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关中地区明代以后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应试者就在这条街上食宿,温习功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解放前,书院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旁的酒肆、茶房、店铺已荡然无存。房屋破败、街容陈旧,与近在咫尺的碑林博物管极不相称。帝都的文化风骨沦落至此,真切地说明了一个时代的衰微与一个城市的迷茫。曾经荣耀着的长安城悄然远去,只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沉默的背影,怆然守候着那些老去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和书院门一样,坐落在西安三学街东段一座清代文庙里的碑林,也是一个古韵十足的地方。碑林所在的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碑林,因碑多如林而得名。碑林里的松柏树木常年郁郁葱葱,大多树龄甚高,似乎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碑林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建立碑林至今的九百余年历史,更在于它收藏了自汉代以来近二千年的碑刻;不仅仅是历代书法名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人的墨宝刻本,还在于它留存着唐太宗、康熙等贤明君主的手笔;碑林里既有为防印刷传抄错误以便校对之用的四书五经,又有统一文字书写规范与释义的著作;有纪事碑,有墓志铭,有勘界碑;有原存于碑林的石刻,也有历代考古发现的一些珍品的移存;一些唐等朝代的碑刻,保存完好如初,字迹清晰,笔力遒劲。所有这一切使西安碑林无愧于中国四大碑林之首的名号,可谓集帝都文化于大成,真的是令人难以想像。
第29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9)
说碑林集帝都文化于大成,首先在于碑林里陈列的碑石,真实记载了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过程。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在碑林的陈列室中,人们可以看到《仓颉庙碑》。除此之外,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在这里人们也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楷书和行草书在碑林这里都有代表作品。
同时,碑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还在于它是一座真正刻在石头上的图书馆。远古书籍都靠手工抄写在竹简上,即使后来发明了造纸印刷术,知识分子的数量仍旧很少,文化只在少数人中间传播;每到改朝换代之际,都会对文化艺术造成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中华历史文明在血雨腥风中艰难传承。正是因为历经战乱文化书籍散失较大,许多书籍是后人背诵记忆重新流传,难免错误较多,故唐朝皇帝让人统一校正四书五经后刻于石碑上以为正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西安历史上由于朝代的更替,而遭遇过多次的沧桑与磨难,碑林也因此有过多次的变迁,也曾受到战火的破坏。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石碑,如《曹全碑》、《立界山石祠碑》、《颜勤礼碑》等,都经历过或掩埋于地下,或湮没于荒野,而最终重现人间的的历史。特别是一些后来移入的珍贵碑刻,历经风雨摧残,碑身断了,残了,边缘文字缺失了,或者日久天长日晒雨淋碑石风化字迹为风雨所风化,成为莫大的缺憾。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显碑林文物的珍贵,它是一个都城的文化记忆。如今这些石碑多由玻璃框封闭,一如那些被尘封的历史。
到了现代,碑林命运的沧桑可以通过一组名为〃昭陵六骏〃的石雕体现出来。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洵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由于六骏雕刻精美,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到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 与飒露紫。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西安当地人发现并拦截了下来。现如今在碑林人们只能看到四幅残损的浮雕了。
第30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10)
华清宫也是命运多舛。它的兴衰沉浮可以真实地折射出一个都城的沧桑过往。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由于它紧依京城的地理位置,旖旎秀美的骊山风光以及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吸引了在西安建都的历代天子。周、秦、汉、隋、唐等历代王朝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苑。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华清池所在地修建〃骊宫〃;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汤基础上进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饰,为美化环境而〃列松柏数千株〃,以点缀温汤风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汤泉宫〃,竣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并命石匠勒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几经扩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宫落成,易名〃华清宫〃。〃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宫城倚山面渭,依骊山山势而筑,以朝元阁所在的西绣岭第三峰和温泉总源为轴线,以总源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展开,既合理地利用了温泉,又体现了皇宫严谨的布局。宫周筑罗城,修登山辇道和通往长安的复道,内置百官衙署。〃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至此,华清池达到了它的历史鼎盛时期。华清池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罗曼史而著称的。〃帝辇恒从十月来,羽骑云游应山绿〃,据记载,从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亲信大臣来华清宫〃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其间处理朝政、商议国事、接见外使都在这里进行,华清宫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弃京师急携杨贵妃姐妹西逃,至此,华清宫由盛转衰。五代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华清池失去了它的特殊地位。
作为汉唐两朝盛世中国的大帝都,西安留下了中国都城史上最丰厚的的人文和历史遗存,但唯其如此,它的衰落才格外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这不仅上从世道人心上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上述沉重而伤感的〃景点〃里解读得出其中的意味。
秦腔遥远
在古老的城墙下,听秦腔、吼秦腔成了今天许多西安人日常生活中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唱戏的投入,听戏的也投入。唱者多为关中汉子,方面阔口,状极威武。提袍抖袖,大吼大唱,一条嗓音破空飞去,撞在城墙上,踅回来,声犹震耳。秦腔的唱腔里和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夹杂着黄河奔腾咆哮的旋律。的确,秦腔是杯烈酒,喝了才知道魂之所系;是出天歌,听了才知道酣畅淋漓。秦腔是黄土地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旧帝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在唱念做打中年复一年地流走,西安人生活的艰辛和对幸福的渴望也都在锣鼓镲钹一阵阵的快慢板中一点点地融化。
八百里秦川,从西周到大唐,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中心,而西安正是这个中心的心脏。水草丰美的渭河养育了这一带的农业文明,秀色可餐的关中女子羁绊了十三代帝王的心。秦腔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浸养出来,像一块厚密的馍在鲜亮的老汤中慢慢散发它的味道。西安人习惯把秦腔称为〃大秦腔〃,不仅是因为秦腔原始豪放、高亢激昂的旋律,更是因为秦腔本身强硬的气魄和它唱腔里所表现出来的烈性和野性。从周秦汉唐一路走来的西安人,他们迷恋秦腔,并不全因它土生土长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惊的撕扯吼叫最能表达他们灵魂的渴望震颤。这个城市,地下埋有皇陵,地上建有寺庙,阴气重于阳气,人们用秦腔惊天地泣鬼神的阳刚之气,来平衡几千年郁积的阴气。
秦腔的豪气说起来是有种族渊源的,它的哀怨细腻是在关中女子水一样的目光中滋养出来的。据说秦腔起源于秦代那首著名的诗〃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是悲壮的,如同飞蛾扑火。乐师高渐离作歌送荆轲,必是在豪饮之后,站在峁塬之上,看着渐去渐远的荆轲消失在黄色的原野上。而荆轲,是怀着必死的信念去刺杀暴君嬴政。缭绕于耳畔的歌声如泣如诉,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悲切之中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