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电器
麦克林托先生的计划
奖励与补偿机制
先锋石油
持续经营
生产计划
资金问题
筹资计划
克拉克贷款
“KRH”发展的交叉路口
1988年7月18日,在四川绵阳,由国营长虹机器厂独家发起并控股成立了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公司),当时总股本不足2亿元,且试验的成分相当浓厚。而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却以惊人的成长令人瞩目,跃而成为中国彩电的龙头企业。
一、四川长虹电器股份公司近两年的发展状况
1995年和1996年是四川长虹公司取得飞速发展的两年。
在1995年,全体长虹人紧紧围绕“三重点、一落实、促销售、抓效益”的方针,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以质量为上,服务配套为宗旨,调整产品结构,全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的长虹牌电视机3259888台。1995年度,长虹牌彩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17%上升到22%。在1995年的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该公司荣获“中国彩电大王”、“中国最大彩电基地”的殊荣。在全国电子行业排名中,长虹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后利润均居同行业第一名。
根据该公司199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的1995年度工作计划,1995年计划完成彩电生产2600000台,实现销售收入555600万元(不含税),实现税后利润76500万元。1995年度实际生产各型彩电共3051888台,实现销售收入676400万元(不含税),实现税后利润115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87%、58。27%、62。71%,分别为计划的117。38%、121。74%、150。46%,全面超额完成上届股东大会制定的目标。另外,公司在1995年积极开发新产品,在数字彩电、卫星接收机、行输出、印刷板、高频器件、彩电技改等项目上又投入资金2494。3万元。
与1995年初相比,总资产年末共增加330179。3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增长较快,共增加307911。8万元,占总资产变动额的93。25%。总负债年末比年初增加171906。69万元。其中,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流动负债分别增长355。84%、623。33%、175。88%、193。89%,变动幅度较大。按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长虹公司的所得税率为15%。
1995年长虹公司实现净利润1150713998·10元,加上1994年末分配利润14846562·54元,本年度可供股东分配利润
合计1165560560·64元,公司按10%的比例分别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接税后利润的6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董事会经过认真分析,向社会全体普通股东每10股派现金1·00元,送红股3股。
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第年,也是长虹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奋斗拼搏、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更是中国彩电工业的“长虹年”。全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的长虹牌电视机4935458台,其中彩色电视机4806469台、黑白电视机128989台;共销售彩色电视机4771494台、黑白电视机126222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87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96300万元,净利润167500万元。1996年底,长虹牌彩电市场占有率已由1995年的22%上升到27%左右,公司在全国电子行业排名中,主营业务收入、税后利润、利润总额均位居行业第一位。1996年,公司紧紧
抓住大屏幕彩电这个市场,敢于向国内外 牌挑战,开发出C2993,C3419等30余种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投放市场,新产品占总产量的72%。公司以贯彻GB/T1900质量管理标准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继续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永恒主题”的观念,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顺利通过了ISO9001两次复审。1996年,长虹彩电开箱合格率达99。5%以上,早期返修率在0。2%以下,达到并超过了世界名牌的质量水准。长虹公司在1996年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实了一大批人才到生产制造、技术开发、经营管理队伍中去,实行以“纵向升迁淘汰,横向合理流动”为主的新的人事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公司根据员工岗位、风险、技能要求的不同,分别实行年薪制、计时计件工资制、部门承包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把收入直接同技术复杂程度、风险大小及公司的经营状况相结合,充分体现按劳分
配的原则。另外,长虹公司以“资本增值为中心”,实施膨胀战略,在1996年完成了控股江苏、吉林两家电视机生产厂的可行性论证准备工作,准备于1997年开始实施。
根据该公司1995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的1996年度工作计划,1996年计划完成彩色电视机生产4000000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5000万元,实现利润计划为143800万元。1996年实际生产各型彩色电视机4806469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8700万元,实现利润196300万元,分别为计划的120。16%、123。82%、136。51%,分别比1995年同期增长57。49%、56。52%、44。98%。实际经营成果之所以比预测有较大增长,主要是因为:
1、由于配股募集资金成效显著,使彩电产量比计划增长20。16%。1996年公司紧紧抓住大屏幕彩电市场,充分利用配股募集资金,先后将8条中小屏幕彩电生产线作了大屏幕生产的适应性改造,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了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力量,1996年公司先后开发投产的电视机有C3419PN,C2919PK等35个新品种,新产品产量占全年彩电总产量的72%。由于新产品在技术性能和价格成本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直接促进了公司彩电销量和利润的增长。
2、主营业务收入比计划增长23。82%,主要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即1996年3月26目的主动降价销售,使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22%提高到1996年的27%左右,公司彩电销量比1995年同期增长61。96%。
3、由于长虹公司开发出三十几种高附加值新产品,并增强成本意识,脚踏实地“学邯钢、降成本、增效益”,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及物资采购、流通环节的成本,使得公司利润率仍然保持茌与1995年相当的水平,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基本上同步增长。
二、对我国彩电行业的分析及长虹公司的发展前景
有人说:“中国城市彩电已经普及,而且彩电产业供大于销,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容量,彩电是夕阳工业。”“长虹不能保持长期增长。”“国际上有不少名牌产品,长虹还得靠别人的技术和关键元器件,长远看不可能有前途。”那么,情况到底怎样呢?
(一)彩电行业分析
“命系彩电”是中国电子行业10年来的现状。这深刻说明了彩电在中国电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彩电市场的容量。彩电正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必需品。中国有13亿人口,约4亿个家庭,若以每台彩电2000元一5000元的价格来计算,即使不考虑更新换代,按20年内中国国内彩电普及率达到60%计算,这个市场的总容量也在4800亿元至6000亿元左右。若再加上城市从1995年开始进入更新换代的因素,中国城市1000万个家庭在10年内更新换代60%,则另外可增加1200亿元至3000亿元。
由此,可以推算出,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彩电市场总容量为6000亿元至15000亿元。彩电价格若取2000元一5000元的中间值,即每台3500元,那么每年的中国彩电市场的平均容量为52。5亿元。
对于具有统一制式、统一制造的单一产品而言,年均52。5亿元可能已是最大的市场容量了。在1995年至2005年这段时间内,空调、洗衣机、冰箱、音响甚至家用电脑,可能都无法与之相比。
2·彩电市场的时间结构。虽然年均有52·5亿元的市场容量,但彩电市场销售量并不是在平均水平上持续,而有一个随时间的变化。
1985年至1994年,是城市彩电普及阶段,由于以36厘米、46厘米、54厘米为主,这一阶段彩电均价为2500元左右,1988年为普及高峰时间,因此,彩电的销售额以较快速增长至1988年高峰,以后平稳增加。1995年以后,为大屏幕换代时期和农村普及时期,彩电均价大幅度提高(因为大屏幕的比例增加)。市场总销售金额再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彩电产业的特点。彩电已作为城市人的必需品,并正在逐步变为农村人的必需品。因此,彩电可以有一个较高的普及率。
彩电是一种信息终端,或者说是不可替代的声像信息终端,其未来存在是非常长久的。十年后模拟彩电可能被数字彩电逐步取代,但彩电终端将永远是人们需要的。
作为大家电,人们要求彩电的可信任的质量和方便的售后服务,因此一方面崇尚名牌,另一方面又为维修方便的国产货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模拟彩电的技术含量虽高,但已是成熟技术,因此,中国企业可以掌握较全面的技术,而不会被国外企业所限制。
彩电是最终产品,直接与用户见面,因此,彩电生产企业投入产出比很高,固定资产与产值之比更高,这一特点为良性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加速膨胀的条件。
4·中国彩电行业的前景。中国彩电的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市场,是中国家电业的最大市场。中国模拟彩电市场将还有5年至7年的持续增长的宝贵时间,7年之后则可能被数字化彩电的增长所取代,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数字彩电从此可能重新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中国彩电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国际名牌产品、国货精品为主要角逐者。从国际各名牌与国内名牌之争看,1988年以前洋货为主导,1988年以后国货在小屏幕普及中成为主角。1994年以前,大屏幕由洋货垄断,1994年以后国货开始上升,1996年国货已挤占了一部分洋货市场。预计以后的年份中,国货精品中的份额将占主导地位,并在2000年以前在国内市场上占据较大优势。
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看:1996年我国彩电产量为2109万台,比上年增加2·5%,其中出口460万台,比上年增长16%。我国现今共有彩电企业9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多万台,而每年的需求量大约2000万台,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50%。同时国内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对电视机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