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都北京-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层,像一座方亭,下有彩绘护栏,上有连脊重檐,中列佛龛,内置佛像。第二层,像一座八角亭,基座四角有蓝色纹饰,给人以耸入云天的感觉。金花檐柱环列,上有弧形重檐,中设佛龛,内有佛像。第三层,也像一座亭子,中有佛龛,内设佛像(已失),三层圆檐亭顶,又兼作塔刹。塔刹构图繁复,迭层变化。梵华楼的珐琅佛塔,构思奇特,变幻无穷,巧夺天工,是古代世界工艺美术的稀世珍宝。

  清代北京的景泰蓝,附此一提。它由内务府造办处生产,后来民间也有制作。清道光年间,北京的景泰蓝开始作为商品出口。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北京景泰蓝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获得一等奖。

  玉器 北京玉器制作技术精湛,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各地许多技艺高超的琢玉艺人,就在这里从事玉器制作。前文介绍的“渎山大玉海”,就是元代大都之玉器巨珍。从明代起,北京成为著名的玉器产地。玉的硬度高,润度华,雕琢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费数年之功。制作玉器,既要讲求艺,又要讲求巧。艺人在琢制玉器时,需要利用玉石的色彩、纹理、精心雕制,刻意求新,才能成为一件名贵的玉器。玉雕“桐荫仕女”,巧用自然颜色,从月亮门缝里,射出一缕月光,撒在仕女身上。其构思之巧,借光之妙,沁人肺腑,爽人心志,可赞,可叹!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5吨,琢制8年,是世界罕见的重型玉雕巨宝。

  牙雕 象牙雕刻工艺品,造型精美,十分珍贵。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都设有专门匠作机构,为宫廷制作牙雕工艺品。北京牙雕以圆雕仕女、花卉、历史故事和神仙传说见长,还用象牙制牙席、牙扇。清代的牙雕《月曼清游》册页,共18幅,雕绘出夜游、弈棋、秋千、赏花、品茗、荡舟、观画等生活情景,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北京的牙雕工艺品,构图讲究,造型精美,技法细腻,十分珍贵,为宫廷、皇族、显宦和富绅所享用。

  刻瓷 刻瓷是艺人用单线直刀在瓷器上刻出诗词字画。早在宋代就有刻瓷,明代的刻瓷水平较高,清代刻瓷技艺更有发展。刻瓷艺人在瓷器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草虫,刻工细腻,着色鲜艳,被誉为艺术珍品。

  绢花 绢花是用绫绢做的花朵。相传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左鬓角上有个伤疤,她每天让宫女用一朵鲜花戴在左鬓上。冬天没有鲜花,就让宫女用绫绢做假花给她戴。这只是一个故事,不必当真。后来绢花逐渐发展。明清时北京绢花制作更精美,又称京花。清朝的绢花传到国外。

  北京其他的特种手工艺品,还有花灯、烟花、绒花、风筝、地毯等,种类繁多,绚丽多彩。

  瓷器 中国的瓷器,到了明朝,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明代瓷器胎质细腻,釉彩斑斓,色泽艳丽,图案淡雅,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的御器厂官窑瓷器,盛极一时。

  明代瓷都景德镇,除民窑生产瓷器外,皇帝在这里设立御器厂,专门烧造官窑瓷器,供宫廷使用,并派官员到景德镇督窑,即监督瓷器的烧造。明代景德镇官窑多至58座,烧造碗、碟、盘、杯、盒、钟、瓶、棋盘、屏风、龙缸等器皿。官窑为宫廷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就要烧制龙凤瓷器443500件。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紫禁城重建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完工,命烧造九龙九凤的御膳器皿和青龙白地花缸、金龙金凤白瓷罐等呈送宫廷。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命烧造瓷器120260件。据估计,嘉靖帝在位45年,官窑等烧造宫用瓷器达百万件之多。万历十九年(1591年),先命烧造瓷器159000件,不久续派烧造80000件。后工部官员以景德镇地区“土瘠民贫,连年灾”,请停减烧造瓷器,不从。




科 学 文 化(4)




  明代御器厂烧制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明代的青花瓷器优胜于元,它胎釉精细,青色浓艳,纹饰优美,造型多样,在中国瓷器史上颇负盛名。明代又兴起彩瓷,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开创了釉下青色、釉上着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明初的彩瓷,如青花红彩,只在釉上着红彩。到宣德帝时,烧造出“青花间装五色”的五彩瓷器(又称斗彩)。后来青花五彩瓷器大量供奉禁庭,成为宫廷新的装饰品。

  明代瓷器大量从北京运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蒙古、女真等贡使返回时,所装瓷器多至数十车。其包装方法是:“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这是陆路远途运输的包装妙法。明代瓷器还大量出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人袭击葡萄牙船,得到中国瓷器约60吨。后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买了一套餐具。据《荷兰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记载,运往荷兰的瓷器,万历四十年(1612年)有38641件,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69057件,崇祯九年(1636年)达259380件,崇祯十二年(1639年)竟达366000件,可见西方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与需求。

  清代仍在瓷都景德镇设御器厂,所烧造瓷器,供宫廷使用。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康熙帝时所产的五彩瓷器,习称康熙五彩,造型端庄凝重,装饰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瑰丽,光泽透澈明亮,是这一时期瓷苑中的新葩。清代瓷苑中又一丛新葩—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将彩绘画面某些部分用玻璃白粉打底,然后烧造成的瓷器而得名。雍正帝时烧造的粉彩,称雍正粉彩,比康熙五彩更娇艳、柔白、精细、淡雅。很多雍正粉彩明如镜,薄如纸,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地步。清代瓷苑中另一丛奇葩—珐琅彩,是以瓷作胎,外用珐琅彩绘描画,经烧制而成的瓷器。珐琅彩瓷器的彩绘和烘烧多在内务府造办处内进行,形制有碗、杯、盒、壶、瓶等,专为帝后妃嫔玩赏、祭祀供器之用。雍正帝时,珐琅彩加绘山水、花鸟、竹石、人物,并配以书法精美的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同赋词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品。乾隆帝时,珐琅彩器画面上绘有西洋画,更有一番意趣。

  清代瓷器受到外国的喜爱。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不必细说,就是普鲁士皇帝选皇后,还曾以600名撒克逊龙骑兵向邻近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为其婚礼增色。普鲁士皇帝如此喜欢中国瓷器,其他贵族争相仿效。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英国向清朝定购瓷器达80万件之多。中国瓷器成为东方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色彩斑斓的纽带。

  编书 明代迁都北京的永乐帝,刚登上宝座就命大学士解缙等编纂大型的类书。先后动员3000余人,历时五年,编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大类书—《永乐大典》。它有2293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书成后装订成11095册,计三亿七千余万字。《永乐大典》因卷帙浩大,只缮写一部,未曾刊印。隆庆元年(1567年),另摹成副本一部,藏于皇史裩。珍贮在南京的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在清代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劫,也所余无几,已成为古籍珍本。藏于皇史裩的另一大部是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明朝定制,凡新皇帝登极,即诏修《实录》,任命总裁,开设史馆,以时为序,排比史料,纂修实录。“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本各一部,正本藏于皇史裩,副本藏于内阁。《明实录》凡3045卷,洋洋大观,足资参阅。此外,永乐《顺天府志》和万历《顺天府志》,是明代关于北京的两部重要文献。




长 城 运 河(1)




  在中华大地上,有两项伟大的文化奇迹: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是晶明平直、纵穿南北的京杭运河。它们历史之悠久,工程之宏巨,作用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仅见的。而万里长城拱卫的,京杭运河漕运的终点,就是北京。

  万里长城,拱卫北京。明朝推翻元朝后,故元势力总想复辟,这就促使明廷要修整长城,以加强防御。但是,明朝军事力量开头时远比蒙古骑兵力量强大,据载北元“残胡甚少,骑者才五千人,共家属一万口”,实力还比不上明朝一个军镇。所以,徐达修居庸关和山海关等处关隘,而没有像秦始皇连接秦、赵、燕长城一样,兴筑全线连接的长城防御体系。而明朝先后放弃大宁卫(老哈河流域)和东胜卫(河套地区),从而使整个防线大幅度南移,即由辽阳、广宁、大宁一线,移至在北京的东北和西北,凭藉燕山和军都山脉修城设防。

  明朝大规模修缮和加固长城是在16世纪后期。其主要原因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京师两次遭到蒙古骑兵困扰;若每年派兵进入草原地区烧荒,只会招惹蒙古骑兵报复,而无益于京师的防御;蒙古军事力量日渐强大,仅漠南一带驻牧骑兵即不下数十万人;明朝军队实际力量已削弱不堪,战斗力大为降低;明朝经过200年的生息、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隆庆、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后,任用戚继光、谭纶等得当,上下协和,内外一致。这一切说明,全面整修并加强长城防御体系既为时之所需,也为势之所行。

  明拱卫北京的长城,主要有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三个要隘:居庸关在左,山海关在右,古北口在中。

  居庸关在北京城西北50余公里处,建筑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俗称关沟,相传谷中有72处风景点,称做“关沟七十二景”。溪谷两旁,山岭重迭,怪石突兀,景色优美。山峦间树木葱茏,翠幛重叠,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关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形势险绝。明人“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的诗句,说明了这道雄关的形胜。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西北门户。居庸关这个名称,相传是取秦始皇徙居庸徒(庸工隶徒)修筑长城之意,可见它的久远历史。明、清两代,居庸关成为拱卫北京的重关要塞。居庸关有南、北两个隘口,是关沟的出入口,南面的叫南口,北面的就是著名的八达岭口。

  八达岭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可见八达岭之险要。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八达岭的岭口,构筑了关城。关城设东、西城门:东面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面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砖垛口。从“北门锁钥”城台两侧,延伸出万里长城。八达岭附近的长城,依恃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约高7。5米,宽5。5米)。墙基用条石垒筑,墙体包砌巨大城砖,内填黄土碎石,墙顶地面铺墁方砖,内侧为女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望口,下面有射洞,以便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