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魔杖--现代犹太商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钱魔杖--现代犹太商法- 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金逊中士,以他所领取的薪饷,根本无法维持那样豪华的生活。他所 

以能这样奢侈,是他除从事军中工作外,并兼营放款业务,换言之,如不做 

份外的生意,就没额外的收入。 

     于是藤田也和联军总部里的犹太人合作,开始做份外的生意。 

     他长相很像中国人,戴着墨镜,穿上联军服装时,就和中国人一模一样。 

每当做份外生意时,他就变成中国的“陈先生”了。 

     联军总部里,除魏金逊军士以外,还有犹太人数名,藤田也逐渐和他们 

要好起来,他们最信任他,而特别重用他。 

     他就如此一面参加他们发财的机会,一面实地接受他们犹太人经商法的 

教育。 


… 页面 76…

                          十、犹太商人的投资观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 

     摩西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服装店老板。有一天,一群小孩子集合在他的 

店铺前,一边玩耍,一边骂着:“犹太鬼……犹太鬼……” 

     到傍晚小店关门前,摩西给每个小孩2毛5分钱,还谢谢他们。 

     第二天,又来了一群孩子,一边玩,一边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又给每个孩子1毛5分钱,同样谢谢他们。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吵闹了,连声咒骂“犹太鬼”。 

     到傍晚,摩西只给了他们每人1毛钱。小孩们显出不满足的神色,但还 

是收下了。 

     第四天,这群小孩又来吵闹了。但到傍晚时,摩西却把双手一摊,表示 

不再给钱了。 

     孩子不明白怎么回事,便问道:“大叔,您为何不给我们钱了?” 

     摩西回答说: 

      “很感谢你们为我宣传,如今效果已经达到了。” 

      “如今效果已经达到了”,究竟达到了什么效果? 

     其一是帮助小服装店作广告的效果。 

     其二是帮助孩子们扭转了反犹主义的态度。 

     犹太商人在对付诸如此类的“政治事件”时,通过巧妙调度能够取得一 

石双鸟的效果,在做生意时,更能得心应手了。 

     著名的美国犹太银行莱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己有将近150年历史的老字 

号,70年代末期,一年利润可达3500万美元,而其祖上只是一个牛贩子。 

     在1844年,德国维尔茨堡的一个牛贩子的儿子、享利·莱曼移民到了美 

国,这是该家族来美国的第一代。他在南方做了一段时间长途贩运的行商之 

后,享利·莱曼就同随后移居美国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那一起在亚拉 

巴马定居下来,当上了杂货商。 

     该地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多的是棉花,但常缺现钱,所以宁可用 

棉花交换日用杂货。菜曼兄弟与其他杂货商不同,他们对这种交易方式特别 

感兴趣,积极鼓励农民以棉花代货币,恢复古老的“物物交换”习俗。 

     这种做法,粗看上去似乎与犹太商人“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不符,但 

莱曼兄弟肚子里的一本帐却算得很清楚:以棉花相交换的买卖方式,不仅有 

利于吸引那些一时没有现钱的顾客,扩大销售,而且在以物易物并处于主动 

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操纵棉花的交易价格;还有,经营日用杂货本来需要 

进货运输。现在乘空车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捎去,岂不等于省下了一笔运 

输费?这种经营方式用莱曼家族自己的话来表述,叫做:“一笔生意,两头 

赢利”,是他们历久不变的经商之道。 

     就这样,没有多久,莱曼兄弟便由杂货商而成了经营大宗棉花交易的商 

人,棉花典当是他们的主要业务,并于1887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取得了一 

个席位,成为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花、油料代办商”。由此走上了大规 

模发展的道路。 

     □股权控制 

     现代股份公司的发展与股权大众化,使控制公司的股份比例很小,从而 

使“小”股东也可以做大老板,这给对股票以及股票交易的内在特点了如指 


… 页面 77…

掌、善于从金融上控制企业的犹太商人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即使在旧上 

海这样尚未发育成熟的市场上,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也曾大大地施展过一 

番。 

     沙逊集团在旧上海的经营历时百多年,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 

直到20年代前后,才开始投资实业,而其投资方式往往采取以少量资本收购 

股权借以控制股权的方式。 

     1923年,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专营上海附近地区的公共汽车客 

运业务,已为沙逊集团控制的安利洋行以2500股股份掌握了经理权,实际上 

只占了实发股数的5。26%。以后沙逊集团各直属公司成立,大量收购该公共 

汽车公司股票,至1936年达总股数的57。34%,以此垄断市内公共交通。 

     沙逊集团进而收购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股票,1936年沙逊集团拥有该公司 

股票只占实发股数的2。48%,但已参与公司的董事会了。后在该公司五人董 

事会中占了两席、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该公司。用同样的手法,沙逊集团取 

得茂泰洋行四人董事会中的两个席位,垄断了上海很大一部分货运驳运仓库 

业务;在英商会律丰公司五人董事会中,占有两席;在正广和有限公司四人 

董事会中占有一席;拥有上海啤酒公司股票2万股,占实发股数的10。97%, 

但完全控制了该公司。 

     1930年,沙逊集团还与其他资本集团合资开办了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 

和扬子银公司。沙逊集团拥有这两个公司的股票占这两个公司的实收资本的 

比例都不高,由于股数的变化,多时占百分之十几,少时仅占3‰多一点, 

但通过种种方法,如利用投资关系、债务关系、聘任董事关系等手段,拉拢 

其他股东,从而完全控制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通过投资又控制了约50 

家企业。这样,沙逊集团只用了很少的资本便控制下一大批企业。 

     维克多·沙逊之所以热中于借收购股权来控制其他企业,出于多种考虑。 

首先,以少量资本投资于稳健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在掌握控制权 

之后,还可以通过改变经营方针,提高企业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投资回报。 

其次,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较多资金的使用权和无形资本的使用权, 

这一点尤为当代投资者所重视。再次,被控制企业可以对其原有产业形成较 

为有利的补足作用。例如,沙逊之所以花大本钱收购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 

目的不仅在于分得该公司的一部分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汽车营运线路 

的安排,使他拥有的地产升值。这样,他可以在以地产买卖中的新增利润抵 

过收购股权的投资而净赚利润了。同样的道理,他以较少股份取得茂泰洋行 

四人董事会的两个席位后,垄断了相当一部分货运驳运仓库业务,大大有利 

于他的进出口业务。最后,沙逊即使在投资实业时也不忘记金融投机,他经 

常用哄抬价格的办法从事地产买卖和股票交易,不少时候,他就是通过名义 

上独立而实际上受他控制的企业来造市的。 

     从维克多·沙逊在股权收购方面的运筹,我们不难看出,犹太商人确实 

非常善于利用股票和股票交易的机制,用尽可能少的资本进行大规模的多方 

面的经营活动,金融始终是他们实业经营中的灵魂。 

     □从高层开始的流行 

     只知道选购在欧美最风行的服饰品,但是买回国之后便贮存在仓库里卖 

不出去,原来那些在欧美受人欢迎的服饰品都是配合欧美妇女的金发、碧眼 

及修长的身材等,因此运抵日本便无人问津。 

     而藤田在经营输入之初,却很虔诚地接受了一位犹太人的建议,他说选 


… 页面 78…

购时要注意那些服饰品务必能配合本国妇女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 

等,因此他所选购的服饰品,一到本国很快便抢购一空。 

     一样东西(或日商品)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形可分为两类,一是先流行于 

高收入所得的阶层,即富翁,然后再渐次普及于大众,另一是突如其来爆炸 

性地流行于大众,但是很快就会销声匿迹,如前几年风靡过一阵子的“呼拉 

圈”就走上这样的命运,而自富翁阶层流行的商品,其寿命就长得多了,根 

据统计,至少可维持两年以上。而这类商品又以高级的舶来品为数最多,事 

实上,某种舶来品,其品质和本国的产品一样,但价格远超过本国的数倍以 

上,可是有钱的人 (富翁,或称高收入阶层的人)往往情愿买舶来品。似乎 

越买得起贵的东西、才越显得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别人高,因此商人们便抓 

住顾客的此种心理,竞相把舶来品上的标签售价定高。顾客反而乐于抢购, 

商人便“厚利多销”矣! 

     因为一般人的心里都是艳羡高收入的人,或称上流阶层的人,时时希望 

向他们看齐,因此在衣着服饰上盼望选购上流阶层人爱用的,绝不会艳慕比 

自己低一层的人。 

     他便抓住一般人的心理,输入服饰品时,以国内上流阶层最有钱的人为 

对象,输入一流高级的昂贵服饰品,让一流阶层的人选购,不久,次一层收 

入的人为了向第一流的人“看齐”,也争相抢购,如此一来,顾客便增至为 

原先预想数目的两倍,如此类推,陆续增至四倍、八倍、十六倍……终至扩 

大到社会大众,因此此种流行的方法,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至少可持续两年之 

久,反之,一开始就在社会的广大群众中风行的商品,因为不影响到上流社 

会的人士,所以很快就会没有销路了。 

     因此他所贩卖的商品,都是以高收入阶层的人为对象,极为畅销,绝对 

不会有货物无法脱手的顾虑,他做了20年的生意,从来没有采取过削价大拍 

卖的愚蠢方法来推销商品,他是以高收入阶层的人为对象,遵行“厚利多销” 

的原则。 

     □适应时势决定胜负 

     1951年,被称为银座之犹太人的藤田毕业“东大”后,立即树起“藤田 

商店”招牌。 

     他最初所着眼的生意,是韩战停战时堆集在仓库的“沙包”;当时有“沙 

包”的公司,因为堆在仓库里还要缴纳“保管费”,故一旦有人需要,甚至 

愿意白送。 

     他就立即和这个公司接头,领取这些“沙包”,他已经找到收买这些“沙 

包”的对象。 

     对方的“沙包”公司,面带难色:“至少每包也应该给5元或10元,但 

白送……” 

     他终以5元一包成交了,共计12万包,总价60万元。 

     随后访问了当时殖民地陷于内乱状态的某国大使馆,因为他着眼到该国 

非常需要武器沙包等。 

     正如他的估计,该国的大使馆,对12万包“沙包”至表关切,该大使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