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趋势_奈斯比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大趋势_奈斯比特-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学百科网 更新时间:2009…12…7 13:09:24 本章字数:846


    100多年前,亨利·福特(Henry Ford)位于底特律的工厂开创了美国现代汽车工业。现在,比尔·福特已经开始面临让位的可能。2006年1月,福特的首席执行官做出了以下非同凡响的陈述:“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会按照顾客的需要来设计和制造产品,而不是仅仅维持工厂的运转。”想象一下吧!
    在商业、政治或者私人生活领域,如果个人的虚荣心膨胀的话,豪言壮语和现实之间的偏差就会加剧。事实上,他们在发出豪言壮语的时候,许多问题都被隐藏起来了。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力求完美的力量就在起作用。千万不要被那些远大的目标所误导,还是看一下“比赛的结果”吧。
    这就是战略顾问所需要做的工作。公司往往会花费几百万美元请顾问来告诉自己“比赛的根本结果”。麦肯锡和其他咨询公司分析公司的相关事实和数据,分析单位劳动力的效率,分析公司所处的市场,然后根据事实给出建议。咨询公司之所以可以收取丰厚的咨询费,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做出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同样,你也可以分析周围世界中“比赛的结果”。
    人才库
    “比赛的结果”也许还应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至少是科学方面奖项获得者的数量。毕竟,科学方面的奖项要比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所掺杂的政治因素都要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曾经获得过109次诺贝尔科学方面的奖项,而美国只有13次。但是,从1969年开始,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欧洲只获得过90次,而美国获得了171次,这表明了全球科学领导权从欧洲到美国的转移。在本书第二部分第十三章的欧洲部分对此还会有详细论述。
    几年前在东京演讲的时候,我阐述了移民源源不断地为美国补充着人才资源,而且美国拥有3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日本只有4位的事实,这一现象绝不是偶然发生的。我听到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家伙说:“是的,但是大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其他国家移民过去的。”“谢谢,”我回答说,“这正是我想要说的。”





    正文 思维模式3(4)
    大学百科网 更新时间:2009…12…7 13:09:25 本章字数:1019


    气候变冷?变暖?还是变冷?
    现今人们对于气候变暖的担心和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对于气候变冷的担心一样,都是杞人忧天。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我还是一个小男孩,在犹他州渐渐长大,当时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冰川世纪的到来”。当时以及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都是“全球气候变冷”。
    1974年,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专栏作家乔治·威尔(George Will)写道:“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到本世纪末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会下降2~3度。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高纬度地区(加拿大、中国北部和苏联)的粮食将减产,从而引起大规模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现在,“本世纪末”已经成为了过去时,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人们开始相信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
    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30年前,一些著名的气象学家在波恩开会时警告说:“气候变化的现实使得最乐观的专家也认为10年内粮食的大规模减产(由于全球变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无视这一必然结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许多人将因此而饿死,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活动,人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
    当时最畅销的图书是1975年由培生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的《全球变冷:又一个冰川世纪已经来临?我们能够渡过这一难关吗?》(The Cooling: Has the Next Ice Age Begun  Can We Survive It )。它的作者罗厄尔·庞特(Lowell Ponte)也曾就这一主题进行过广泛的演讲,他说世界上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警告人们,又一个冰川世纪在不远的将来就要来临。“全球变冷,”他说,“给人类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适应性挑战是10 000年来最严峻的。您对我们关于全球会变冷的预测的关注至关重要,它关系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整个物种的生存。”
    1975年,《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编辑奈杰尔·考尔德(Nigel Calder)也曾经说过:“人们现在必须像重视核战争一样重视新冰川世纪的威胁,它们都可能导致人类的大规模死亡和不幸。”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关于全球变冷和变暖,大家都是同样的有理有据,同样的狂热。
    而到了今天,当年曾经为全球变冷而发狂的科学家现在却在因为全球变暖而变得歇斯底里。





    正文 思维模式3(5)
    大学百科网 更新时间:2009…12…7 13:09:25 本章字数:1008


    2005年秋天,英国航空公司宣布他们将为旅客们提供机会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具体做法是允许他们除票价之外额外付一点钱,用来弥补他们的旅行引起的碳排放。结果发现,200位旅客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这项活动。这似乎与关于气候变化的民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并不相符。那么,这是不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揭示的偏好”呢?也就是说,只有人们愿意为之掏腰包的想法才是他们的真正的信仰。
    几十年后人们会如何理解这些关于环境的预言呢?2006年1月28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人们的热情喝彩,他说:“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来发展清洁能源,这样才能避免新的冰川世纪的来临。”
    接着,在2006年2月4日,美国矿产管理能源报告中提到:“北极熊的死亡是全球变暖的有利证据。美国矿产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被淹死,这表明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极地地区冰层的影响。”
    大众的困惑
    我们应该相信谁的说法呢?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说法呢?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呢?难道我们要一一阅读亚马逊图书网站上所列出的963本关于全球变暖和1 054本关于全球变冷和冰川世纪再次来临的图书吗?
    关于气候变化有着如此多的互相矛盾的看法和建议,人们有时真的很难分辨清楚到底应该相信哪个。我是不可能停止现在的工作,花未来两年或者10年的时间专门去研究环境或者可持续性的问题的。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这样做。因此,我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来进行分析。
    由于一些权威人士对于全球变暖的确信态度,这一辩论变得更加激烈起来。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信仰,那些对此持异议的人们则成了异教徒,在很多公众场合都被剥夺了发言权。
    在这个问题上,我强烈建议大家“关注比赛结果”。“全球变暖”,或者用更中性的词语“气候变化”的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所有科学家都承认,历史温度显示,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4~0。8℃,而且人们也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排放引起的。这就是“比赛结果”。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很多分歧。比如,当今气候的变化是否超过了历史上温度变化的范围。而且,科学家就全球气候是否会变暖还存在更大分歧。





    正文 思维模式3(6)
    大学百科网 更新时间:2009…12…7 13:09:26 本章字数:924


    全球变暖的怀疑者和支持者都认为,由于自然界的不稳定性,未来任何一年的平均气温都可能比现在要高,也可能比现在低。支持者们坚持认为会比现在高,而怀疑者们则认为不会出现明显的高或者低,温度变化都只是正常浮动而已。
    支持者们说,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会继续变暖,他们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了科学依据,但它毕竟不是。
    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曾经发布过一个名为《气候陡然变化无法避免的惊奇》的报告,其中写道:“1 000年来,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缓慢的气候变化,也经历了突然的气候变化。人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它,比如搬进室内、为庄稼进行灌溉、从不适合居住的地区搬走等,”而且,“未来几十年中气候仍有可能继续变化。”
    而在欧洲,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理论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欧洲媒体总是宣称,科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理论“一致支持”。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比赛的结果”。
    我也认为人们必须保护环境,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是必要的。不管对于环境的观点究竟谁对谁错,我都赞成关心环境,因为这样做是有益的。我想向大家表明,我是支持保护自然的。但是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夸大问题的做法会扭曲社会的优先权,使普通民众和领导阶层无法做出最佳决策。
    谁的声音最响亮?
    预言,大多数是人们根据经验和推理得出来的,认为现今社会的基本参数将会持续不变的假设多少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在推断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考虑人类的发明才能。
    19世纪70年代,让人们陷入无尽担忧和恐惧的是一个有着四条腿和发达的消化系统的东西。随着英格兰的有钱人越来越多,马车的数量也迅速增加,而每一匹马都要排泄粪便。
    仅在伦敦一个城市就有大约50 000匹马,而每匹马每天要排泄10到30磅的粪便和一升多的尿液。因此,每天都有一千多吨粪便被运出城外,而运输这些粪便的马匹也要排泄。于是,专家们武断地得出了骇人听闻的结论:一旦伦敦人口达到400万,整个城市就会被淹没在马粪中。
    从理论上讲,专家的计算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汽车出现了。





    正文 思维模式3(7)
    大学百科网 更新时间:2009…12…7 13:09:27 本章字数:894


    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得到大家的支持,总是会夸大问题。在1980年出版的《下沉的方舟》(The Sinking Ark)一书中,牛津大学的生态学家诺尔曼·迈尔斯(Norman Myers)预测每隔一天就会有一个物种灭绝。1999年,《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的保罗·范·德维尔德(Paul Van Develder)也曾写道:“20年后,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会发现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每天都会有75个物种消失。”
    这样每年就会有27 375个物种灭绝。很快,这一数字又上升到了40 000。根据自己的常识和直觉判断一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数据却不断在媒体中出现。它的唯一根据就是迈尔斯博士1979年在一篇文章中的大胆断言:从1975年到2000年,100万个物种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这样算来就是平均每年40 000个。媒体未对这一数字进行考证,便无休止地进行引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记录了濒危物种的名录,1992年它曾公布,灭绝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数量是十分少的,而且总的灭绝率假设总共有3 000万个物种大约为每年2 300个物种。但是这一数据却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