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_朗达拜恩_世界第一畅销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秘密_朗达拜恩_世界第一畅销书-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物质的神奇或许可以通过琴的一根弦来表现。当这根弦被弹奏到某个音高时,引起的振动可以使布鲁克林大桥坍塌!再看看海洋、山峰、岩石、铁块,它们都能被分解成为细小缥缈的微粒,差一点就让人怀疑它的存在。再想一想,我们的身体是85%的水,15%的尘埃和磷组成的,这些都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为气体和水汽。那么,灵魂到底来自哪里,又要去往何方呢?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往往才能在生活中付出自己想要付出的,收获自己想要得到的我们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在面前时,在你看来,这是一幅绝美的画卷,而在另一个人眼里也许只不过是一些岩石和草木的堆砌而已。一个女孩飞奔出来迎接你,在你看来,她就是美丽的化身,而在别人眼里,也许你所欣赏的优雅、美丽就成了呆板和丑陋。一个洒满月光的花园,花香弥漫,草叶上缀着晶晶亮亮的露珠,对你而言,这里无比迷人、无比浪漫,而对别人而言,眼前的情景只会让他们联想到哮喘、高烧或风湿。甚至,一种颜色在你看来是绿色的,而在别人看来却是红色的;一种预景会让你欢欣不已,而在别人眼里这种前景却是艰苦、坎坷的,完全不值得期待。
  第15节:第2章 生命的秘密(3)
  看一看沃伦·希尔顿在《实用心理学》中所写的一段话吧:
  同一种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时,就会引起不同的感受。眼睛上被打一下,会眼冒金星;耳朵上挨一下,耳膜就会轰鸣作响,仿佛听到爆炸声。这样看来,触觉对眼睛和耳朵能产生像光和声音一样的效果。
  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看法或反应完全取决于在你大脑的哪一部分与感受刺激的神经末梢相联系着。
  我们只能看到太阳,而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人体中只有某一种神经末梢能与太阳的光波产生共振,从而感受到太阳的存在,并且这种神经末梢只与大脑中主管视觉的部分相联系。詹姆斯教授曾经说过:〃如果能把我们的视觉神经末稍连接到耳朵上,把听觉神经末梢连接到眼睛上,那么我们就会听到闪电而看到雷声,听到指挥家的动作而看到交响乐的声波。〃
  换句话说,我们对周围世界产生的种种认识、对此而生的一个个想法,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环境、这个世界的特性这一切都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圈子和内心世界。
  简而言之,就像是古代寓言中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对于那个摸到象腿的人来说,大象就像一棵树;摸到侧面的人则觉得大象像一堵墙,而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像一根绳子。同一头大象,在三个盲人脑中的印象却有天壤之别。其实,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你就像一台收音机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种感受向你扑来,但你只会选择喜爱的那些欢乐或悲伤,成功或失败,乐观或畏惧。你可以选择最有利的,可以只听想听的,拒绝一切反感的想法、声音、经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泄气、失败、绝望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的感染。
  总之,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从这点来看,内在力量会让整个世界黯然失色、束手无策。无论外部世界是什么模样,总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你会说,事物自己并没有改变,只是你看待它们的眼光变了。谁能证明在清醒时所经历的一切不会像梦境一样是意志的杰作呢?你一定做过这种无比清晰的梦:在梦里,什么都像在醒着时感受到的一样真实,你还伸手摸了那些东西,甚至还掐了自己几下,然而梦还是没有消失,直到醒来……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活何尝不会是一个很清晰的梦境呢?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只要努力地向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里注入所向往的美好想法、美好事物,同时摒弃那些让你畏惧的邪恶因素,那么,渐渐地,展现在你面前的生活就会变得可爱而灿烂。
  显然,这是你能做到的。事实上,许多人已经做到了,他们摆脱了物质的主宰,转而重视内在思想的修养;无论环境如何变换,他们总是拥有平和、旷达的心境。
  正如自然界中最强大的能量总是看不见的热、光、空气、电,人类拥有的最强大的能量也是潜藏着的意识的力量;就像电能使坚硬的石头、钢铁溶化一样,我们的意识也具有巨大的威力,它可以控制我们的身体,同时,可以成就也可以毁掉我们。
  巫师的魔法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巫师,他告诉国王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把沙变成金子的魔法。国王当然很感兴趣,并给了他一大笔奖赏。于是巫师向国王解释了他的方法。整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除了其中一条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想到阿布拉卡达布拉这个词,只要一想到,魔法就会被打破,金子就没法变出来了。这个国王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但他总是无法把那个词置之度外,于是,他始终没有变出金子。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为了讽刺魔法师的狡猾和国王的愚蠢,但温毕格勒博士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理想、天分、潜力往往会由于我们一时的意识迷乱,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而被遮掩、被埋没。只要对自己的潜力有清醒的认识,有足够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那么我们的潜能终会被唤醒,理想终会实现。
  第16节:第2章 生命的秘密(4)
  天堂就在你心中……这些话我们都已经烂熟于胸,甚至有时以为自己很相信,但事实上,每当要运用这种力量时,我们心中却会暗暗地怀疑。
  鲍得里把这种心理表述得更清楚明了:就像是想要变得富裕,心底里却预感自己仍然摆脱不了贫穷。这种总是对自己的前景持怀疑态度的心理无异于南辕北辙。当一个人想成功,却又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时,那么失败是必然的,谁也帮不了他。
  有一条谚语说,羊每叫一声,就少吃一口草。人也是这样,当你说我很穷,我不可能变富,或者我永远也做不到别人那么好,我没有他们那种能力,我是一个失败者,命运总是与我背道而驰等等这些话,放任自己怨天尤人时,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为成功而奋斗,如果你的心里还是怀着对失败的恐惧,那么这种心态就会磨灭你的付出,葬送你的努力,使你的成功变得更遥不可及。
  是什么让拿破仑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最伟大的征服者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怀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宏伟事业一定会成功,相信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难关。直到他失去这种信念,失败才降临。当他在进与退之间徘徊、犹豫不决时,莫斯科的冬天到来了,在冰天雪地中,他的世界帝国梦化为了泡影。命运曾留给他很多条出路那年冬天的雪迟到了整整一个月,但是他犹豫了,然后失败就降临了。打败他的并不是那场雪,也不是俄国人,而是他自己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心灵的天堂
  天堂就在每个人心中。这个理想的王国并不遥远,它是对我们历经沧桑之后的奖赏,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且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有的人永远都不会醒悟,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当耶稣说〃天堂在每个人心中〃这句话时,他是很认真的,他的意思也很明确幸福、快乐、高尚,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可以由心而生。
  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这个天堂。他们都在经历着病痛、磨难、困窘、忧虑,要享受这个天堂的美好,过上摆脱了痛苦的生活,只需对自己的内在力量有更深入、完整的理解。
  即使现在你才疏学浅,也可以运用你的思想,你的内在力量,掌控外部环境对你产生的影响,在外界惊涛骇浪之时,心里还能波澜不惊。通过这个隐藏在内心的世界,你可以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找到一切感受产生的根源。总之,发现了这个世界,那么,力量、财富对你而言都唾手可得了。
  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感受,实际上都是经过你的思维加工、创造后的结果。如果你总是坚持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想象,变得更加舒适宜人了。比如,想象着生活很富足,并且时时感觉到富足,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确实很富足,那么,你就会渐渐发现,正如你所想象、感受、相信的一样,生活真的很充裕,没有什么匮乏。然而,如果任凭恐惧、焦虑萦绕在心头,任凭困窘、无助的感受长伴左右,它们就真的会永久地、日日夜夜地困扰着你,这就是心理作用的巨大影响啊。它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念头与物体形成之间的关系一样必须先有一个念头,才会相应地产生某种事物必须有一种心理模式,物质世界才会在大脑中留下相应的印记。正如泰瑞·沃尔特博士所说: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印象,有一些会进入潜意识里,成为无法磨灭的思想烙印。你永远都不会将它们忘记,而你的身体、意识、行为、道德观念都将不知不觉地受其指引,它简直可以完完全全地改变一个人。〃
  当我们神志清畅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通过五种感官,不间断地在向潜意识输送各种感受。感觉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然而它却向我们的内心深处传送着讯息,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而清楚地知道每当我们产生一种想法、一种感受或者哪怕一种情绪,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在向内心世界增添一分内容。因而可以说,将来的生活是变得更加富裕、充实、快乐,还是变得落魄、空虚、悲惨,都取决于现在的想法和行为。
  第17节:第2章 生命的秘密(5)
  思维会带给你无尽的能量,这些能量会根据意识的要求而发挥实际效力。思维就是模子,经过它的考虑、加工,能量就向积极或消极的方面转化当然,选择权一直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做出一种选择时,它将产生的结果就已经确定了。
  心怀财富、权力、成功这些想法的话,你很可能梦想成真;同样,如果无法摆脱贫穷、落魄这些念头,那么只会给你自己带来痛苦和失望。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些痴人说梦,过于乐观、过于激进了。因为一直以来,现实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富裕,一些人贫穷;苦难和痛苦是命中注定的。然而,这套说法只会把我们引向绝望的深渊,对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人类文明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电子书下载…Taoshuke'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在一个时代被奉为真理、广为传播的学说到了下一个时代,也许就成了愚昧或谬论。而另一方面,新思想出现时,往往会受到传统势力的抵制。《科技服务》杂志的编辑艾德温·斯劳森博士用一段很精辟的话描述了这种现象〃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上,新学说刚产生时,总是需要披着某种外衣来伪装自己,并几经周折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仿佛它们是灾星而不是福音。〃
  爱默生也曾这样写过,人类社会中被普遍认可的最重要的美德就是遵守常规、中规中矩。特立独行、放任不羁是为大众所厌恶的。这个社会更钟爱名声和习俗,而不是真相和创新。
  也许,不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