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名人-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秦灭韩后,他从事抗暴活动,捐出家财,雇了一个力士在博浪沙狙系秦始皇,但误中副车,没有成功。博浪沙遇刺使秦始皇大怒,下令天下大索十日,追查刺客。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
  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
  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
  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但是帮忙就帮到底,于是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了第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回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这可是天下早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书呀,张良惊异不已。
  从此后,张良捧着《太公兵法》日夜攻读,勤奋钻研。后来真的成了大军事家,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
  张良足智多谋,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使刘邦手下人才云集。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在鸿门宴上,张良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大败项羽后,张良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后来统一大业的完成减少了不少麻烦。他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汉初,刘邦封功臣时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受封为留候。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于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直至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于长安。 

 



曹操的“奇佐”郭嘉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为年轻,且谋略奇特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用独特的谋略和智慧,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安初年(196年),袁绍占有黄河以北数州之地,又以礼贤下士著称。郭嘉慕名前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拜见袁绍,成为袁绍的部属。在邺城住了一段时间后,郭嘉发现袁绍不知用人之术,又好谋而无断,很难成就“霸王之业”,于是决然地离开了邺城,另谋他就。
  此时的曹操尚不能与袁绍相比,但他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他要求谋士荀彧替他发现和举荐人才。荀彧早就知道同郡人郭嘉虽年岁不大,却足智多谋,就向曹操推荐了他。于是曹操派人召见郭嘉,与他畅谈古今天下大事,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曹操高兴地说:“能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此人了!”郭嘉也庆幸自己遇到了贤明之君,兴奋地说:“曹将军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不久,曹操上表朝廷,任命27岁的郭嘉为军祭酒,参谋军政。自此,郭嘉就跟随曹操东征西战,谋划军机。
  曹操面对强敌袁绍,有心想征讨,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便征询荀彧、郭嘉的意见。他问郭嘉:“袁绍拥有冀州兵众,又兼有青、并之地,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却担心实力不济,你认为该怎样做呢?”郭嘉认真地为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目前的形势,他说:“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高祖刘邦的实力远远比不上项羽,而高祖刘邦以智获胜。项羽势力很强,最终却在乌江边自杀而死。我考虑,袁绍有十败,而曹公你有十胜。袁绍虽兵力强盛,也无济于事,终将会被消灭。袁绍礼仪繁多,天下民不聊生,而您却顺乎民意,社会安定,这是道胜;袁绍的举动属于叛逆,而您却奉献帝之名号令天下,这是义胜;袁绍施政过于宽松,使豪强贵族有恃无恐,而您却注意抑制豪强贵族的势力,这是治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气度狭小,用人又不放心,不信任,而且用人惟亲,而您却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惟才是举,用人不疑,不分亲疏远近,这是度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而您却处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是谋胜。”
  郭嘉接着说:“袁绍依仗门第,高谈阔论,沽名钓誉,追随他的都是一些只图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您曹公以仁义和诚心待人,勤俭朴素,不图虚名,对有功人员的赏赐毫不吝惜,所以天下有识之士都愿意辅佐您,这是德胜;袁绍放纵豪强,贪婪成性,民怨甚重,却只是在表面上假仁假义,而曹公您虽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十分清醒,考虑周到,您注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造福百姓,与四海人土交接,恩惠有加,这是仁胜;袁绍的部属间争权夺利,谗言惑乱,而您却用人有方,内部团结,上下一心,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分,而您却以礼和法治国,是非分明,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却不知用兵之道,而您却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全军将士都很钦佩,令敌人畏惧,这是武胜。曹将军您有此十胜,还怕不能战胜袁绍吗?”
  一番话使曹操大为折服,并引为知己。
  官渡之战后,袁绍积郁成疾,吐血身亡。他的几个儿子因争权夺利而明争暗斗。郭嘉随曹操进军黎阳,征讨袁谭、袁尚。曹军连战连胜,袁氏兄弟退守邺城,,曹军众将都想乘胜再战,一举平定冀州。郭嘉却建议停止进攻,撤军南征刘表。他说:“袁尚与袁谭势力相当。审配、逢纪辅佐袁尚,辛评、郭图为袁谭献策。他们两个—直在争权夺利。如果我们继续进攻,会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现在我们不去理他,他们肯定又会互相争斗,发生火并。所以,我们不如大军南下,佯攻刘表,以观其变。二虎相斗,必有一伤。等他们自相残杀,力量消耗之后,我们再出兵攻打,那时,平定冀州易如反掌。”众人都认为郭嘉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荀攸也支持此议。曹操称赞说“此计妙极!”203年八月,曹操引兵退出黎阳,南下至西千,作出进攻刘表的姿态。袁氏兄弟见曹操退兵,南讨刘表,喜出望外。很快,就因为争夺冀州而大打出手,兵戎相见。袁谭被袁尚打败,退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派辛毗向曹操求助。
  曹操见袁氏兄弟火并,心中大喜,他答应袁谭出兵替他救援,袁尚闻讯十分惊慌,放弃邺城败逃幽州投奔袁熙。曹操夺取邺城之后,再度北进攻打袁谭。在南皮杀死袁谭后,继续挥师北进,攻击幽州。袁熙、袁尚逃至辽西乌桓,曹操一举平定冀州。平定冀州后,曹操因为郭嘉谋策功高,上表朝廷,封他为洧阳亭侯。郭嘉又建议曹操召见当地知名人士,给他们加官进爵,以收买河北地区人心,由此巩固了曹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袁绍生前与乌桓的关系十分密切。袁尚、袁熙等被曹军打败,便向北逃入乌桓,想借助乌桓的力量继续与曹操相抗衡。
  207年二月,曹操召集手下文武众将商讨远征乌桓三郡。众将都担心刘表会乘虚攻击许都,不同意出兵远征。郭嘉力排众议,他分析了荆州形势,认为刘表不会出兵,他说:“乌桓地处偏僻,警惕性肯定不高。我们乘其不备,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取胜。青、冀、幽、并四州受袁绍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南征,袁尚一定会伺机反攻。而刘表对刘备心怀戒备,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他。”曹操认为郭嘉分析很有道理,便率军远征乌桓,郭嘉随军谋画方略。郭嘉向曹操进言用出其不意之策袭击乌桓军,果然大获全胜。 

 




深谋远虑的王猛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后来移家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前秦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王猛出身贫寒,为了糊口,小时候曾经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天,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这段故事说明,王猛少年时,就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那位老翁大概是个留心访察济世奇才而又有先见之明的隐士,就象张良当年遇到的黄石公一类人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