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及羌族酋长附汉。隗嚣见处境危急,遂向公孙述称臣,联蜀抗汉。建武七年秋,隗嚣得西蜀援兵后亲率3万大军进攻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另派一部进攻汧县(今陕西陇县北),企图夺取关中,但分别为汉军冯异、祭遵部所击败。
  隗嚣的冒险出击,造成后方的空虚,为刘秀乘虚蹈隙、直捣陇西提供了机遇。建武七年春,刘秀派遣来歙率2000人出敌不备,伐木开道,迂回奔袭,占领陇西战略要地略阳(今甘肃庄浪县西南),隗嚣大惊,即遣重兵数万进击来歙,企图夺回略阳。来歙与将士顽强坚守,使隗嚣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有力地牵制了隗嚣的主力。刘秀把握战机,速派吴汉、岑彭、耿弇、盖延诸将分兵进击陇山,占领高平(今宁夏固原),自己则率关东大军亲征隗嚣。所到之处,隗嚣的部队土崩瓦解,隗嚣本人败逃西城(今甘肃天水西南)。汉将吴汉、岑彭跟踪而至,兵围西城数月。隗嚣大将王元率西蜀援兵赶到,才救出隗嚣,共奔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汉军也因粮尽撤兵。过后,隗嚣虽然重占了陇西大部,但实力已遭重创,失败乃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建武九年(33年)正月,隗嚣在忧愤交加中病死,部下立其次子隗纯为王。刘秀采纳来歙建议,再次发兵攻打陇西。
  来歙、冯异诸将领兵沿渭水西进,击破西蜀援军,进围落门(今甘肃武山东北)。到了次年十月,终于攻破落门,迫降隗纯。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宣告结束。
  陇西平定后,公孙述割据的巴蜀便成为刘秀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障碍。刘秀再接再厉,决定对公孙述用兵。他针对公孙述东依三峡、北靠巴山、据险自守的军事部署,制定了水陆并进、南北夹击、钳攻成都的作战方略。派大将岑彭、大司马吴汉率荆州诸军由长江溯江西进,命大将来歙率陇西诸军出天水,指向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相机南进。
  建武十一年(35年)春,岑彭军再克夷陵,突入江关(今四川奉节)。蜀军田戎部退出三峡,入保江州(今四川重庆)。同年六月,北路来歙军击败王元诸部,占领河池、下辨(今甘肃成县),乘胜南进。在公孙述派人暗杀了来歙的情况下,北路汉军改由马成所指挥,继续策应南路主力的行动。
  岑彭军进抵江州后,见江州城坚不宜强攻,遂留冯骏监视田戎,自率主力北上,攻占平曲(今合川西北)。汉军的进展,极大地震动了公孙述,他急调王元军南下增援,集结重兵于广汉(今四川射洪南)、资中(今四川资阳北)一带,保卫成都。又命候丹率军2万屯守寅石(四川江津境),阻击汉军,策应王元。
  岑彭根据敌情变化,也适时调整了部署,分兵两路进击蜀军。一路由臧宫率领,进据平曲上游,攻打蜀军王元、延岑部;主力则由他本人率领,取道江州,溯江西上,攻占黄石,击败候丹军。接着,倍道兼行,疾驰1000公里,攻克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并出精骑闪击蜀之腹地广都(今成都南),逼近成都。与此同时,偏师臧宫溯涪江而进,袭击蜀军,歼敌万余,迫使王元部投降,延岑败逃成都。
  公孙述困兽犹斗,又派人刺杀了岑彭,使汉军暂时退出武阳,但这并未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汉军人材济济,岑彭遇害,吴汉即接替他统领伐蜀诸军。建武十二年正月,吴汉进抵南安(今四川东山),在鱼腹津(今四川东山北)大败蜀军,继而绕过武阳,攻取广都。其他各路汉军进展也很顺利,冯骏军攻占江州,臧宫军连克涪县(今四川绵阳东)、绵竹(今四川德阳北)、繁(今四川新都西北)、郫(今四川郫县)等城。
  吴汉取广都后急于求成,率2万将卒孤军深入,直抵成都城外几公里处立营。公孙述招募敢死之士,攻打吴汉。吴汉受挫,入壁坚守,闭营3日不战,夜间突然撤走,与部下刘尚会合于江南。次日晨合力大破蜀军。此后,吴汉与公孙述交兵于广都、成都间,汉军屡战屡胜。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吴汉又与臧宫会师于成都近郊。公孙述大势尽去,遂孤注一掷,于该月十七日贸然反击汉军,派延岑击臧宫,自率数万人攻吴汉。吴汉以一部迎战蜀军,待其疲惫困顿后,指挥精兵数万突然出击,大破蜀军,公孙述负重伤身亡。次晨,势穷力竭的延岑举城投降。至此,刘秀彻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作为东汉王朝统一之战的最高决策者,刘秀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战略应变能力和杰出的作战指导艺术。他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注意占取地利,稳固后方;重视集中兵力,由近及远,分清主次缓急,各个击破;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心的手段,争取盟友,分化敌对势力;重视利用人和,发现和拔擢将才,放手使用,不多掣肘,使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能够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法;善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围城打援,运动歼敌;强调连续进击,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可能。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芟夷群雄、一统天下,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归宿。



26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内外俱起,八州并发〃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爆发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它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一次经长期酝酿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东汉王朝及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遭到了失败,但却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崩溃;同时,它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为改变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等状况,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赋税日趋沉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连绵不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就在这种背景下逐渐酝酿成熟了。
  时势造英雄,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统治下的悲惨境况,义愤填膺,决心通过武装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他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暴政统治。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张角还利用宗教从事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派遣骨干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经过十余年的秘密宣传和组织,张角已拥有徒众数十万,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在此基础上,张角又将信徒按地域组织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在起义即将爆发的前夕,张角根据斗争的需要,及时用谶语的形式提出了〃苍天(指东汉王朝)已死,黄天(黄太一神,即指太平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战斗口号和起义计划。一场在宗教形式掩护下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为了实现起义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往来于洛阳和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扬两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确定三月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起义。
  可是正当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太平道内部却出了可耻的叛徒,济南人唐周向朝廷上书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王朝闻报后,即行严厉镇压,收捕起义领袖人物。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起义部署,张角为了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行起义,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声势十分浩大,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黄巾军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义军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号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张曼成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战斗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波才、彭脱等人率部转战于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东北)、陈国(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阳)一带,成为东方地区的革命主力。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烧官府、打豪强、攻坞壁、占城邑,给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黄巾起义在战略部署方面,张角吸取了以往起义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取了〃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同时出击的计划,即在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事,在地方各州一起暴动。在作战行动方面,各路义军虽缺乏周密的协同配合,但是从其活动形势看,起义军显然是以洛阳为主要进攻目标的,自东、南、北三个方面包围威胁洛阳。所有这些,均反映了黄巾起义战争表现出一定的战略决策经验和较好的作战指挥艺术,一时间造成〃遐迩摇荡〃、〃烟炎绛天〃的巨大声势决不是偶然的。
  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极大地震撼着东汉朝廷,统治者在惶恐不安之余,急忙调兵遣将镇压起义: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在函谷、太谷等八个险隘要冲设置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下诏解除〃党禁〃,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出宫中藏钱收实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增设西园八校,以加强军队实力,尔后,东汉王朝调集军队,开始向起义军进行反扑。
  当时,活动于颍川一带的波才起义军对洛阳构成直接的威胁,所以汉廷委派中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统率主力投入这一战场。对于起义中心地区的河北一带,则任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尉和当地郡国兵前往镇压。对于南阳地区的张曼成部义军,则加强防御,暂取守势。东汉统治者实施这种先防后剿、攻守皆备、重点进攻、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表明他们具有老练的统治经验和军事素质,是黄巾起义军所面临的一伙凶狠狡猾的敌人。
  这年四月,黄巾起义军和东汉王朝反动军队的战略决战首先在颍川一带展开。颖川黄巾军波才部击败朱儁的进攻,并乘胜围攻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形势对义军有利。
  但遗憾的是,波才军缺乏军事经验,依草结营,戒备不严,结果反被皇甫嵩深夜纵火烧营,实施突袭,造成义军的惨重损失。皇甫嵩会合朱儁、曹操两部汉军,乘机进击,大败波才军,残杀起义将士数万人。破颖川义军后,官军乘胜进攻汝南、陈国义军。不久,波才义军余部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彭脱义军在西华(今河南西华南),又遭镇压归于失败。
  颖川、汝南黄巾军的失败,使东汉朝廷摆脱了京师之危,得以腾出力量来对付其他地区的起义军,至此,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东汉朝廷已占据了主动和优势。
  东汉王朝旋即将皇甫嵩调赴东线,镇压东郡卜已黄巾军;调朱儁开赴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