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文本文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文本文档- 第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越饩鲋腥瘴侍狻ǎ晃耍胛た拐骄置妫却时浠"佟�

    ①《党史概要》,第三册,中华台北,中华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913页——

    应当说,蒋介石政府的判断大体没错。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战场在美国总体战略中的价值将日益提高,罗斯福此前的那种对由一批没有代表性的〃殿堂上的收银机们〃控制的政权的厌恶之情,让位于对日本威胁中国独立完整的更为急迫的关心。但罗斯福政府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日本可能向北推进,直趋西伯利亚,而不会继续南进,所以,罗斯福政府在维持棘手的平衡外交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避免因实行援华政策而引起与日本的战争。归根到底,援助中国的一个基本理由是要确实抑制日本的军事扩张,但任何可能导致战争的行动都要加以避免。这种通盘考虑就造成了美国远东政策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对日实施严厉的制裁与有限援助中国这两件事情长期脱节,而从逻辑上讲,两者是理应统一起来的。

    中国初期的全民族抗战有力地阻止或滞迟了日军的北进战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兵力相当于其陆军总兵力的2/3,平原计划用于对付苏联的兵力却投入了中国战场。关东军得不到充实,反而还陆续地调进关内。这样使得日关东军在数量上少于苏联远东军。1938年5月,日本新任陆相板垣征四郎说:“……中日事变已使日本陷入全面战争泥潭,而北方的苏联已完成了几个五年计划,国力有了飞跃增长,在远东的军备大大充实,威胁着日军的背后。〃1938年7月,日军在第一次北进尝试——张鼓峰事件中,被优势苏军击败。这样,日本参谋本部在制订1938年至1939年度对苏作战计划时,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丧失了信心。1939年夏,日苏军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再次冲突。日军损失惨重。第二次北进受挫后,南进政策上升为主要地位。1939年2月,日军占领了海南岛。3月,占领南沙群岛,夺取了南中国海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对法属印度支那和美属菲律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久,日军狂炸重庆。

    美国国内对日本的不满和敌视情绪也日益增长。1938年6月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公众中有84%的人反对继续向日本出口军用物资,一些诸如〃反对干预日本侵略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则敦促政府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另外,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也引起罗斯福政府的高度警觉,并进而担心蒋介石政府屈辱地接受日本的政治诱降。

    上述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罗斯福政府在1939年春季以后加大了干预中日战争的力度。霍恩贝克在这方面带了头,他的备忘录让美国政府更加明晰地认识到:中国和东南亚对美国的经济安全都是绝对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对东南亚来说又是真正的关键地区,因为它是在战略上控制整个区域的基地。由于重要的原料如石油、橡胶和锡大量集中在东南亚,美国必将同〃任何可能会切断我们同世界这一部分的贸易线的国家〃进行战斗。霍恩贝克的观点有些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理论,保持西方对亚洲资源的控制以及阻止日本步步为营地挺进这个双重目标构成了其理论基础。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强烈要求美国的公司和银行停止与日本的贸易。这年春夏两季的民意测验都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赞成对日本实行武器禁运并抵制日货。政府当局行动的迟缓已遭到抨击。国会也已被迫提出若干决议案,迫使总统限制与破坏《九国公约》的国家进行贸易。在这样的情势下,罗斯福终于在7月26日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6个月后废除1911年《美日通商条约》。

    罗斯福担心突然的经济制裁会导致日美间的直接对抗,而以提前6个月给予通知的方式,将给可能绷紧的双边关系来一个缓冲。此举还可以减轻人们由于搁置修改中立法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即华盛顿无力就国际问题采取任何有意义的行动。果然,罗斯福此举收到了预期效果:它促使英国对日本的态度由不久前的软弱而变得强硬起来;它提高了中国方面继续抗战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要求反对日本的鼎沸呼声,并赢得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它也在日本国内造成了一定震动,日本商务省和外务省的官员们对条约废止可能产生的后果忧心忡忡,日本国民则对当局紧逼美国的作法焦虑不安。但是,罗斯福和赫尔仍然不愿在夏季批准新的对华援助。赫尔害怕此举会刺激日本,罗斯福则抱怨说,国会内的孤立主义分子会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1939年9月,欧战爆发。无暇东顾的英法为保护自己在远东的地位,准备牺牲中国利益而同日本妥协。这时,美国国务院向英驻美大使洛德·洛西恩指出,美国政府不能也不愿做任何对中国施加压力的事情,要它缔结一项不公平的或给予日本在中国优先地位的和平条约。赫尔表示美国政府不能考虑日本吞并整个中国的扩张政策,美国政府同时也不愿背离自日本开始征服亚洲以来它所捍卫的立场和原则。这种表态带有很大的含糊性和弹性,它只是表明了与英法的差异而已。总的来说,此后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由于欧洲形势吃紧,美国的备战又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因而对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拖延的、态度模糊的政策:既避免采用会触发日美战争的制裁手段,又不就美国今后的行动向日本提出任何保证。而对中国,既没有如蒋介石等政权所期望的那样,在罗斯福第二任〃期满以前来压制日本〃,也没有对蒋介石政权的求助置若罔闻,而是有条件有保留地选择关键的场次给予援助——以保证蒋介石政权既不致被日本击溃或瓦解、而又能拖住日军于中国战场为限度。实际上,在具体运作中要微妙地把握住这种平衡是很困难的。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召开伪中央政治会议,成立了亲日的傀儡政权,汪只任代理主席,并空出几个部长席位,以引诱蒋介石等入伙。这显然是日本强大的政治诱降攻势的奏效使然。这种变故令罗斯福和赫尔担心重庆政权出现动摇,而摩根索则已经行动起来了,3月7日,他给予中国2000万美元的贷款,这笔贷款将来用中国运往美国的锡偿还,整个过程由中国政府的代理机构——环球贸易公司承办。

    可德国的节节胜利又使美国重新谋求与日本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罗斯福于1940年5月底对摩根索说,他〃愿意同日本打打交道,想办法缔结一种联合公约以维护太平洋的和平。〃同时,赫尔要求他的远东问题专家们〃拿出篦子和显微镜,从头到尾仔细地把同日本的关系史重新检查一遍,看看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对付他们的办法,并说服他们不要骑着野马到处横冲直撞。〃6月份,根据美国的提议,双方在东京举行会谈。此刻,法属印度支那已危在旦夕,法国要求华盛顿反对日本并向印度支那提供武器,中国方面也敦促华盛顿发表维护印度支那现状的声明,英国则建议华盛顿要么对日本实行禁运,要么派一支舰队到新加坡。然而这些请求或建议都没有打动罗斯福和赫尔。他们认为,采取强硬措施将惹起太平洋危机,而采取怀柔的安抚政策又会怂恿日本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他们拒绝改变既定的对日政策。其实美国此时已面临着严峻的需要作出抉择的关头,因为日本的魔掌已经伸到中国疆土以外,并且正直接危及英国通往新加坡、马来亚、印度以及荷属东印度的殖民地生命线。中国的补给生命线即滇缅公路,直接处于易受攻击的地位。如果日本控制了东南亚的富饶资源,它将最终真正在经济上不必再依赖美国,并且将清除美国打算发动的经济战策略的全部效果。美国的优柔寡断加深了英国的失望,伦敦认为没有美国的直接支持就无力抵制日本的要求,于是便在7月答应日本封闭滇缅公路。这给中国抗战带来了困难。

    当美国政府对英国此举提出质问时,英驻美大使洛西恩勋爵抗辩说,正是因为华盛顿拒绝支持抵制日本的强硬措施,才迫使伦敦采取这种行动。勋爵有力地指出:“毕竟你们还在向日本的飞机供应汽油呢。〃他断言,如果美国停止向日本运送这类物资,而英国又炸毁荷属东印度的油井,日本的战争机器就无法发动。这正好与摩根索的想法不谋而合,摩根索于是向罗斯福提交了这一方案。而蒋介石针对滇缅公路的关闭,向罗斯福建议,美国应公开承认它希望防御日本侵占的中国某些地区为经济保护区。同时他还要求美国给予数亿美元贷款和1000架飞机,并派遣军事顾问来华。对于蒋介石的请求,罗斯福婉拒了,而对于摩根索的建议则迟疑不决。他刚刚因发表了除非遭到攻击决不参加战争的演说而被提名第三任总统连任候选人,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关头不得不防止采取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措施,而此举若引起与日本的冲突,不仅会牵制英美战胜柏林,而且还会危及自己的政治前途。

    但正在此时,罗斯福被告知,日本业已大量增加向美国购买高级航空燃料的定货,并且正企图全部购买美国的航空燃料,如果交付日本的定货,就会给美国军队造成半年以上的石油供应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才于7月25日批准财政部声明,宣布将对所有石油和废金属出口实行限制。次日在答记者问时,他声明自己并未提出〃禁运〃,而只不过是政府对出口商品的颁布许可证制度推广到包括某些废金属和石油产品的项目而已。美国的历史学家指出,这一限制面较窄的禁运使罗斯福十分满意,它既防止了国内石油和废金属的供应不足,又满足了某些人提出的对日本采取有力行动的要求,同时也表示他本人希望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而又不会冒战争风险。小欧文·H·安德森甚至认为,罗斯福从来没有打算实行全面禁运,最后下达的指令才反映了他的真实意图。

    翌日,日本内阁会议推出了《基本国策纲要》,其中指出日本当前的国策是:“建设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这里的〃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它包括远东和南洋一带的广大区域,这表明日本正式开始了向南进体制的战略性转变。日本还威逼英国从上海撤军,逼迫荷兰讨论日本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要求,迫使法国承认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绝对权益。罗斯福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仍坚持认为,只有保持像以往那样自行克制,才能避免日本因逼得太紧而作出剧烈的行动,因为此时不列颠空战的后果很严重,而美英对控制大西洋尚没有把握。罗斯福甚至担心若一点儿石油也不卖给日本,那么日本可能去荷属东印度抢夺石油。于是,日本仍然在7月26日后能够从美国买到中级辛烷汽油。而这种规格的汽油完全适用于日本的飞机。

    促使罗斯福对自己的政策作出反思,并进而作出积极调整的因素在不断地出现。9月12日,格鲁大使给罗斯福发来电函,格鲁把当前的日本描绘成鲜廉寡耻、掠夺成性的国家,他反对进一步安抚日本或试图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