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第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计划书里作了详细介绍,对于后来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只轻描淡写地带了
一句这样的介绍文字:“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在法国对农业、制造业
和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这位将要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公司
的人来说,这点介绍似乎过于简单,但是,可以说杜邦公司的第一个形象广
告在公司创立之前就是以这个“丰富的经验”的空洞的表述奠定了真实的内
容。

后来,杜邦公司建立了美国商业史上最富于想像力和卓有成效的宣传组
织,其创办的《杜邦杂志》便是最先为大公司进行宣传的工具,诸如分期付
款等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杜邦的宣传广告形式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下的媒体进行宣
传,也有多样的与别的公司相同的宣传手法。1943 年,杜邦公司还生产了
它的第一部电影《土地的士兵》。以好莱坞式的巧妙手法粉成的这部不足一
个小时的电影,是为了“以强调食品生产来协助作战,并反映过去十余年间
大量的科学方法和机器装备使农民增产的事实。”其中以杜邦公司的各种产
品,特别是化肥更为突出。

50 年代,杜邦公司有一个广告部,有2500 名工作人员。它使用大规模
宣传推销以及调查“统一时冲动的购买”情况,来解决必须扩大消费市场这
一问题,后一方面主要是用以给公司的主顾提供消费者心理的情况,并鼓励
更多地使用杜邦的产品,作为控制消费者心理的办法。这一新的广告招术在
扩大市场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60 年代,杜邦公司又拍摄了影片《天不降油》,这部影片是由几家大
石油联合会发起拍摄的。杜邦公司拍摄此片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在汽车工
业,尤其是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量投资激发的,此片提出的是石油跌价的津
贴问题,间接为企业进行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宣传。

在传媒的控制上,杜邦家族拥有大部分股份的机构有威明顿的WHYY 电
视台、《新闻日报》公司、《威明顿郊外新闻》社等;同时还是大西方出版
公司、卡拉美特出版公司、公民新闻报馆,信使新闻报馆、刻印作品公司,
圣·费尔甫多流域时报馆、标准年鉴出版公司等的大股东。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也是杜邦公司的良好的宣传广告工
具。

此外,他们把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早期在布兰迪瓦因河沿岸的炸药
厂照原样修复,由一个基金会主持了一座反映杜邦家族对其历史的独到见解
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馆内收藏甚丰,包括从一位杜邦成员小学笔记本上初学
写字时的潦草笔迹,列为他报表的讣告。

3。教育与慈善
杜邦家族历来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大量的投入。

法国贵族,老皮埃尔·杜邦刚率家人到美国不久,皮埃尔就给老朋友,
当时的美国副总统紫接着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写了一篇关于国民教育
的论文,强调“政府应决定在小学使用什么书”。只有“拥有足够的私人财


产者”,或者,“那些适合条件的”子女才有资格由政府从小学选送到中等
学校去,在那里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维持“秩序”。
自然,皮埃尔的这种集中化教育的陈腐观点与自由资本主义流行的准则不相
吻合,因而未被采纳。

杜邦家族一般是其教育活动局限于特阿华州尤其是在布兰迪瓦因为其工
人子弟而设的学校。本世纪20 年代,另一个皮埃尔·杜邦在主持杜邦公司
业务的同时还在特阿华州教育局谋了个职位。他大力设法修改学校规则,削
减那些管理基金和选择课本的地方机构权力。接着他要求各地区支持一项旨
在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新的建设规划。皮埃尔·杜邦支付了400 万美元以
修缮100 所损坏的学校,他便以“教育界名流”的称号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
皮埃尔·杜邦先后向特阿华的公立学校资助了1200 万美元。据1970 年公布
的全国才能测验结果,在学业上,特阿华比较好的学生可列入全国最好的学
生。1969 年该州的那些知识出类拔萃的受教育得到了50 个州中极少数合格
人数的最高分,这与他们着重于培养有天资的才智过人的不仅作为专家而且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方针有密切联系。作为特阿华的经济“支柱”之一,杜邦
公司对从本地区劳动阶级和自由职业阶级中补充天然领导者非常感兴趣,因
此也促使了他们对本地区教育的极大热情和较大的经济投入。

在特阿华,杜邦家族对特阿华大学和特阿华工学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助
和人力。前者的理事会执行委员会14 名成员中,有9 名是杜邦家族成员或
杜邦公司经理人员;25 名讲座教授中有23 名是杜邦财团若干基金会资助的。
每年有上百万美元的资助款,后者,特阿华工学院,在杜邦公司的资助下,
着重培养青年特阿华人成为该州化学工业白领工作者或者本地警察等。从多
方面讲,特阿华工学院是一所杜邦公司的培养基地。正如有一次杜邦公司总
经理拉摩恃·杜邦·科普兰在这所大学里的讲话中所说:“我深信,作为一
个生产机构,如果你对主顾及他的需要有所了解的话,你就能生产出一种更
完美地适合于用户需要的产品。我想,如果你对主顾的了解使得你尊敬他或
许甚至喜欢他,那么就会越发激励你去这样做。”于是,杜邦公司以大量的
资助换得了公司对合格人才的需要。

然而,杜邦家族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决不局限于特阿年。只不过作为
身处特阿华的现实,应有的“主人翁”态度,使他们对本地区给予了情理之
中理所当然更多的关注罢了。

杜邦家族很早就对费城的富兰克林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倾注了人力和财
力。自1824 年起一直有杜邦家族成员在这个研究所的管理委员会任职。

他们还对癌症研究倾注了热情,如三巨头之一的伊雷内·杜邦就对宾夕
法尼亚大学的癌症研究系提供了资助,虽然后来因某种原因中断了关系,但
他随即我到了别的同类的实验室,继续提供资助。

本世纪60 年代以前,杜邦家族对学校的大部分捐款是赠予个人的。1924
年,科尔曼·杜邦,这位前火药托拉斯的总经理,在纽约银行家俱乐部设午
宴招待主融界的巨头们。在招待会上,科尔曼对教育作了一番“讲道”,他
说教育是人间的一帖万灵之良药,是互相了解,消除战争的唯一手段。他建
议要在世界主要大学问交换论文和学分,以及实行国际奖学金。此论可谓有
远见卓识,而后一种建议也是颇有意义的,而科尔曼以所任的银行家委员会
副主席和教育家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研究实施他的这个颇具历史和现实意
义的计划,后来的某些实践证明了它的巨大作用。


科尔曼对教育的理解以及他本人的行动确实有助于教育的发展。

早在1901 年,科尔曼就向他的母校,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了50 万美
元,而该学院与杜邦家族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杜邦家族中有20 多人在
这个学院受过教育,其中包括有名的丈尔弗雷德·杜邦、科尔曼·杜那、皮
埃尔·杜邦、拉摩特。杜邦和雷诺兹·杜邦等等。除此之外,杜邦公司的许
多产品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由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技术人贝制造
的,为杜邦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红利以报答杜邦家族对他们的支持。而杜邦公
司的大部分技术人员是该学院培养出来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大体
如此。

1920 年,科尔曼又捐赠给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00 万美元,作为该院的
扩展基金,此赠款占该项基金总额的十分之一。三巨头皮埃尔·杜邦、伊雷
内·杜邦、拉摩特·杜邦也提供了巨额赠款。另一位杜邦立下遗嘱赠送给该
学院100 万美元。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动用一笔11 万美元的杜邦家
族捐款,建立了一个理查德·C·杜邦纪念室。

社邦家族共向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3 千多万美元,但他们得到了足以
说明捐赠所值的报偿,其一是家族内部的该学院的毕业生,其二还有包括查
尔斯·马可在内的众多参与杜邦公司经营并作出巨大成绩的该学院的毕业
生。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中尚有几位一直是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公司)董事
会的终身成员。

除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特阿华大学、特阿华工学院以外、杜邦家族与别
的大学也有诸多联系。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500 万美元募款运动的主持人是老拉摩特·杜邦,也
是小尤金·杜邦遗嘱中的50 万美元领受者。

杜邦家族成员还担任了以下大学的各类职位且亦有捐赠,这些大学包
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弗亚尼亚大学、威明顿
学院、波士顿惠洛克学院、韦斯利初级大学、斯威特·布赖尔学院、巴克内
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菲斯克大学、霍巴特学院、威廉·史密斯学院、
德雷克塞尔学院、贝内特学院、汉普顿学院、密执安大学、罗德艾兰大学、
华盛顿和、南方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以及佛罗里达州的所有主要大学。

杜邦家族继承了皮埃尔·杜邦开创的良好传统,非常积极地向普通教育
捐款,而且他们也积极办教育。

塔希尔学校就可以说是杜邦家族自己的,许多杜邦成员在这里得到了最
初的社会和文化知识。他们还协办了著名的圣安普学校。此外,他们向许多
私立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向美国经济特权阶层的教育事业赠款。

在积极向教育界捐赠的同时,杜邦家族也踊跃为社会教育出力。

比如他们向特阿华计划生育同盟、世界人口计划生育基金会、国际计划
生育组织等机构提供赠款,以帮助他们进行的计划生育教育宣传活动。

慈善事业在杜邦家族的表现里也有一些可资言说之处。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可怕的时光,到1930
年1 月,失业人数已由崩溃时期的45 万激增到400 万以上。到10 月,失业
人数已高达500 万。

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全家挨饿使人们产生了极度的恐慌,许多人精神失


常、自杀率不断上升。有报道称,有200 万人变成流浪者沿铁路线谋生。

面对这种情况,富庶的杜邦家族虽也力不从心,但对胡佛总统的领导能
力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以贷款的形式给公司职工以一些必要的帮助。在
佛罗里达,虽然艾尔弗雷德一直认为应该用公共税金款作为经费进行救济,
但在行动中,他却动用了私人资金开展救济,每天早上,他派出一长串卡车
到杰克逊维尔招募失业的黑人、白人,送他们去看管公司和其他公共场所。
艾尔弗雷德每天付给他们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

作为特殊时期的举措,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好评。

艾尔弗雷德的妻子杰西,鲍尔以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慈善家之名声响遍全
美。仅捐给尼莫尔基金会用来接济残疾儿童和老人的款项就达近千万美元。
当她去世时,佛罗里达州最繁忙的杰克逊尔港下半旗致哀,几十位政界和金
融界人士表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