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此相适应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往往让孩子们措手不及,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从 “手把手”到自主学习
“小升初”的衔接并不单单指孩子的知识衔接,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的衔接。
初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学习方法。上初中要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因为学科多了、书本多了、课程多了,不定计划往往会顾此失彼,也很难科学地安排时间。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每天的作息时间,优势、弱势学科的时间分配等等。
进入初中后,老师盯得没那么紧了,主要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这时,如果仍然像小学那样过分依赖老师,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方法来学习,就不能适应中学多学科、多思维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孩子进初中之后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家长管孩子的方法也要有所变化,不要包揽太多,要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不好 “管”:
生理变化带来心理变化
从个性心理来看,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较弱,自理能力较差,对家长、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比较“听话”。到了初中,他们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期,尤其是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他们就有长大成人的感觉,表现为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对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觉得长大了,不服管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管理起来的确花心思。
这时,孩子对于“听话”的要求是很反感的,所以家长不要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实行“高压政策”,那样不仅很难与孩子沟通,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尽可能民主、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找出问题的“结症”,以便“对症下药”。
建 议
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
如今,物质上的准备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而心理上的准备却更需引起重视。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清晰的心理暗示和一定的心理刺激,让孩子能明确地意识到:我和过去不一样,我长大了,我是中学生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妨刻意为孩子做一件事,如可以安排一次旅行、一次聚会或送一件礼物等,赋予孩子一定的仪式感,能激发孩子对新生活的无限遐想,这对孩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有积极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要做到收放自如,这也是家长需调整的心理。在小学升入初中这一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会出现两大误区:一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充分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主行事;一种则认为孩子不经事,事事关心,无微不至。家长应该明白,这一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会很明显,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家长能给自己成长的空间,许多事可以自己拿主意了。但事实上,这一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还是非常欠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力还不够成熟。
鉴于此,家长的管理和教育应该作适当调整,既要放手让孩子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又要在关键处提醒孩子。譬如准备让孩子寄宿的话,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洗涤清理和整理内务等事情。寄宿的头几天,家长不要一天几个电话关心,动不动自己抽空或托熟人到学校探望,或只要孩子一个电话就会大惊小怪赶到学校嘘寒问暖。家长要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
另一方面,家长还需密切关注孩子,尤其要对孩子的日常细节仔细观察,从小处留意孩子的心理动态,并作及时疏导。还是以寄宿为例,如果和孩子谈及寄宿时,孩子表现得不耐烦或故意回避,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对寄宿生活的畏惧,应该重视,要认真开导,帮助孩子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学生:保持积极心态
孩子能否顺利跨过小学升入初中这道坎,家长的扶持很重要,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大处宏观掌控,小处细致入微。那么,学生在这一时段,应该有哪些心理准备呢?
首先,要有角色转变的意识。学生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预习一些初中的功课,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初中阶段的学习强调主动性,要学会善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学生如能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就能尽早做好思想准备,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其次,要对新的环境怀有憧憬和期待。存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其实是拥有一份积极的心态。有了这份积极的心态,就会主动容纳接受新的环境,一旦学生踏进中学校园,自然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熟悉新的环境,这样不仅会消除因身处陌生环境而产生的孤寂和不自在,还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小伙伴,有利于学生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能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觉轻松自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孩子过多回忆小学生活,否则容易陷入回忆,而诱发对未来生活的畏惧心理。
总之,面对小学升入初中这道坎,孩子应该收拾心情,将过去的成绩珍藏,把过去的失败封存,用自信的微笑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中生活,一切从头开始。
初中学习
初一,应做好过渡期学习衔接
升入初一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内容系统而深化了,考试方式也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会出现很多学生不及格的现象。这便是〃初一不适症〃。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孩子仍沿用原来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导致学习上的不适应。
小学时,大多数孩子处于以老师为核心的被动学习状态,采用背概念,套公式,大量机械性的做作业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学习内容浅显易懂,这种方式尚可应付。进入初一以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便会出现滑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做起。
曾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我的讲座时,说他的孩子〃笨〃,称孩子上周刚刚经过数学老师辅导会做了5道题,本周老师再考又忘了,经过老师的再次指导才又会了。我要求孩子写出其中一道题,孩子便写出了一道(a+b)(a…b)= a2…b2我问他如何解答的,他说 a乘a; b乘(…b); 结果是 a2…b2 。显然,这个孩子若说上周会了的题本周又忘了,并不是他真会了,只是当时记住了结果而已。从这个孩子的解题步骤来看,他是连基本的代数乘法原理都不懂,当我告诉他乘法应是括号里的每个元素都要和其他括号里的每个元素碰面,以及正负号的取得原则时,他才恍然大悟。当我又给他出了一道 (a+b+c)(a…b…c) 的题时,虽然他妈妈说〃他这么长的题根本做不对〃,他还是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个孩子之所以学习上出现问题,是学习上死记硬背,被动学习造成的。
无论从学习的根本目的来说还是从未来的中高考来说,孩子们都应该拥有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切的能力来自于自学,孩子们只有学会了自学,才能够主动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学习的弱点,从而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并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将使他一生的学习轻松而快乐
高考
李牧老师谈高考一
从今天开始,本报与北京李牧学习方法研究中心合作,推出〃李牧老师谈高考〃专栏,希望能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广大高中生有所帮助。
各位考生读者好!高考就像是世界杯决赛前的十强赛,在赛前若有一定的指导,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取得最后理想的位置是大有裨益的。在指导临考学生学习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在应考前的这一段时间仍处于忙乱状态,缺少应有的准备。对于这部分同学给予一定的指导,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我将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跟大家谈谈整体的备考策略、有效的时间管理、学习内容安排、最佳学习状态的进入、学习的程序与方法、问题解决策略、考前及应考心理调整、考试技巧、家长行为及心理指导等问题。今天就先谈谈整体策略问题。
详细了解《考试说明》
就在前不久,有一个著名高中的高三学生接受我的学习指导,他一模考了近600分,但他的两次作文分数为xx+0。我问他你知道为什么是〃xx+0〃吗?他竟然用〃不知道〃来回答。我这时可以肯定他起码没有认真看过《考试说明》,因为作文的评分标准在《考试说明》中列举得非常清晰,他却不知道0的来源。老师只是你学习中的顾问,应试准备中的助手,他不可能完全替代你的作为。《考试说明》是高考王国的宪法,是考生抵达高考彼岸的航标,它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出题者是遵循之而画了航线的。考生若不熟知它,就极易造成方向的偏离。因此,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明确其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每个考生考前的必备工作。
李牧老师谈高考二
有效管理冲刺时间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学习成功的基本保障。它包含目标明确的计划拟订、有效的计划实施和合理的计划调整三部分。计划学习应该是每个年级的中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都应该把握的内容,进入高三学年的备考学习尤为重要。即使离高考只剩二十几天时间了,有效的时间管理也会给你的高考带来一定帮助,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也将受益。
拟订计划针对性强
计划制定前的重要工作是进行时间总量和学习内容总量的分析。从时间总量来说,现在离高考尚有二十几天时间,以20天,平均每天学习8小时计,则有160小时时间。从学习总量来看,每个考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结合对高考说明和自己过去试卷的分析,在你明确了自己的弱点以后,看看哪些弱点是短期内能够解决且失分多的,则在近期内针对自身弱点按照分数多少的顺序依次列入计划中进行解决。有了时间总量和学习内容总量的分析之后,将内容总量合理分配到时间总量中,一份有效的计划就基本成型了。在拟订计划时一定要注意两点:1、对单位时间内能真正有效解决多少学习内容要准确把握;2、计划一定要将某个具体时间学习什么具体内容安排清楚,这样才会确保计划有效实施。
实施计划力求有效
有效地实施计划是时间管理的重要一环。有的同学也订过计划,但往往流于形式,实施起来缺乏有效性。对于临近高考的学生来说,因为同学们之间的状况差异较大,给予一个统一的计划指导确属难题,但可以遵循下面几个基本原则:
一、按时执行计划。既然计划是经过全局分析针对自身特点拟订的,则在执行过程中不要有大的偏离。
二、执行计划的单位时间要有科学性。其实计划的单位时间在制定时就应安排妥当。有的同学喜欢坐在书桌前一两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以为这样可以多学些内容。实际上应该追求的是学习效率。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一个单位的学习时间以45分钟左右为宜,然后休息1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会引起学习边际效率的下降。而连续时间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