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商业巨子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txt- 第1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日新月异的实力,已经成为意大利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每个人谈论的话题。因此,法拉利公司绝不错过这个表现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激发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来关注中国这个世界重要的一部分!”    
  据有关文章记述,李晓华对朋友们说:    
  “奔驰和法拉利都是他小时候最梦想的汽车,那时不敢想有一天会拥有这两部车,只能看看图片,或是看看街上的其他车辆解解馋。经过这些年的奋斗,自己有了能力,首先就是先国儿时的梦。”    
  李晓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十分认真的语气说道:    
  “以前,咱们中国给人的印象是一穷二白,让世人看不起。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就是贫穷。现在,中国已经开放了,物质生活正在得到改善。我买法拉利不止于满足儿时的梦想,也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也买得起法拉利名车。”    
  会后有人这样形容,这部价值十三万三千八百八十八美元的跑车归属李晓华,不仅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更谱写了一曲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赞歌。就如同这部法拉利车每小时可达二百七十五公里的最高时速一样,一向骄傲的外国人在一夜之间就了解了中国的进步速度,了解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    
  李晓华事业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在海外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平谷县委书记张德江赴新加坡招商时,一位当地的中年男人在上下打量了张书记之后,拉着他的胳膊问:    
  “你是从中国来的吗?你认识李晓华吗?您能介绍我认识他吗?”    
  他虔诚地说:    
  “我很敬佩他事业的成功,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一位美国友人在寄给公司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中写道:    
  “我以前不相信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当我从美国的CNN电视台看到以如此之大的篇幅介绍李晓华先生,看到他驾驶着富有地中海风情的火红的法拉利跑车的画面时,我非常激动,我才相信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事实。”    
  他感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这称为“中国的李晓华现象”,他认为这在全世界都堪称是奇迹。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家都成为利润的追求者,认为金钱是推动人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动力。而李晓华则认为:    
  “竞争向困难挑战,对成功的渴望才是他最根本的动力。”    
  据有关文章记述,有个朋友问他;    
  “你在一贫如洗的时候如何看钱,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又如何看钱?”    
  李晓华说:    
  “我在一贫如洗时,我确实渴望得到钱,想过要努力拼搏,多多地赚钱。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我依然认为钱是好东西,在高速发展的商品社会中,没有钱许多事就做不成。如果说钱的作用,我认为它最应该带给人的是健康和快乐。如果不是这样,有钱也会失去真正的价值。对于快乐,每个人有不同的兴奋点,有人乐于花上几千、上万元摆一桌山珍海味,喝他个一醉方休,这种快乐与我无缘;有人可以为捧一个歌星不惜重金,而我的兴奋点在于看到因自己捐款建造学校使孩子们有明亮的教室念书。当孩子们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到我的脖子上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任何感觉都无法比拟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捐给那些最需要钱的人,这是我所理解的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    
  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消费他所挣的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每天有十五小时以上都在紧张地工作,几乎达到痴狂的程度。多年来,李晓华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永不消竭的创造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着。人们期待他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正是由他自己创造的。  
           商人应以他创造的财富造福于社会    
  一九九四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晓华来到昌平县上苑乡桃峪口水库。春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庄稼的香甜味儿。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白杨树和水面上反射出的片片银光使他如入仙境。席间,水库自产的活鱼,就地采摘的山野菜,鲜玉米面儿蒸的小窝头,无不鲜美可口。这里毫无雕琢的大自然景象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久,当他听说全国即将实行双休日的决定后,果断投资三百万美元,开发建设了桃峪口水上乐园。他相信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是为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北京做一件大好事。公司有的董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曾经提出过质疑,认为那里距市中心太远,客源会不会没有保证。但李晓华初衷未改。结果事实又一次验证了他的超前意识,桃峪口水上乐园一九九五年春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游人不断。厌倦了城市喧嚣气氛的北京人,对乡间气息的轻松情有独钟,    
  也正如到北京慕名拜访李晓华的几个美国参议员所评价他的那样:    
  “李晓华的崛起,是中国腾飞的一个缩影。”    
  李晓华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中国经济由起步转向腾飞的时代。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之际,往往是投资者赢利的最佳时机。刚刚开放的国家,机会多,选择也多,只要有智慧,有胆识,能够抓住机会,成功就不会离你太远。“四小龙”起飞时就造就了一大批富豪。眼下,开放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造就着百万富翁,每时每刻也会淘汰一个个失败者。李晓华认为,近年来,内地的投资环境相当大地改善了,经济法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造就的一批百万富翁,不仅在物质上有了雄厚的基础,并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分子和中坚力量。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情有独钟。立足于祖国的土地上投资发展,这将对整个社会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改革开放的中国,恰为诸如李晓华这样一批人的成功提供了天时、地利。    
  面对李晓华的传奇故事,许多人想更深地探寻他成功的内在根源。    
  他说;    
  “我相信勤奋和坚韧不拔。”    
  他还坦率地说:    
  “我能有今天,并无任何捷径可言,只有内心深处涌动的奋斗的欲望,不断推动着我向前,向前!我没有背景,我只有加倍努力,不断努力,此外我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的李晓华,于是选择了奋斗,走向了成功。如今,李晓华的事业已遍及世界,在香港、日本、欧美设有数家分公司,在北京、青岛、吉林等地有十几家企业。投资数亿元,经营食品加工、家用电器、机械制造、轻工产品、旅游娱乐、房地产等。    
  李晓华成功了,成功后的李晓华一直在思索着:科学家以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艺术家以艺术作品描绘社会。商人呢?“商人应以他创造的财富造福于社会”,李晓华一语道出他的拳拳之心。    
  希望工程有张著名的宣传画:一个失学孩子黑湛湛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你……    
  李晓华站在宣传画前,面对孩子如此纯洁的目光,他很难过,无法无动手衷。    
  一九五一年,李晓华出生于一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在李家排行老三的漂亮男孩出世,不仅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喜气,反而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久,李晓华又添了个弟弟。这时,毕业于哈尔滨铁道学院的父亲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工厂做工以换取多一些的钱来养活这四个儿子。母亲也出去做一些零工补贴家用。劳累一天的母亲回来后,为了使四个儿子开心,总是把他们聚在一起,给他们讲民谣,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陪他们捉迷藏,猜谜语。这些童年的娱乐连同保尔·柯察金,至今使人过中年的李晓华记忆犹新。那会儿,李晓华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学习条件,能有书本,有好多铅笔啊。可是,当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的风暴袭来时,刚刚上初中二年级的李晓华却从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每当想起这些,李晓华说:    
  “如今有了钱,但那时的苦日子我没忘,我想为教育实实在在做点事,尽自己所能解决一些穷孩子的读书问题。”    
  于是,在各类传媒中,李晓华的名字便经常与“教育文化”连在一起。    
  一九九一年九月,教师节前夕,李晓华特意从国外赶回北京,将一批教学器材赠送给北京市教育系统;    
  华东水灾,他损款一百万元;    
  九九二年八月,他为希望工程捐款二百万元人民币,在北京市平谷山区建起一座现代化综合学校。为此,平谷县人民为他塑了一尊高七米、重十一吨的铜像,以表彰李晓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操;    
  一九九三年九月,他为北京崇文小学捐资一百万元,设立“李晓华优秀教师奖励资金”;    
  一九九四年三月,他向吉林省长春市捐款一百万元,用以扩建长春市体育场;    
  一九九四年六月,北京酷暑,李晓华向崇文小学捐赠一批空调机;    
  一九九四年九月,他又向母校北京二十二中学捐款二百万元用以设立奖学基金。    
  他还拿出三十六万元,担负河北省一千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经费;    
  一九九五年,又为黑龙江捐款二百万元……    
  累积至今,李晓华已先后向祖国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捐助了近一千余万元人民币。为此,他获得了由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和平使者”的荣誉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人。他不图回报的助教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据有关文章记述,对此,李晓华说:    
  “投资教育是我回报祖国的最佳方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千头万绪,教育为本。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陈嘉庚先生,并立志做一个他那样的人。陈嘉庚先生几乎捐献了自己全部财产,致力于民族的教育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后,陈嘉庚先生毅然回国兴教。他十分注重让贫穷的子弟上学,他常说:‘一个国家读书的人越多,教育就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生计日绌。’一九一七年,陈嘉庚在筹办厦门大学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这几句话虽写于半个世纪前,现在读来,满腔爱国热忱仍感人肺腑。一直以来,我把陈嘉庚作为我学习的楷模,去效仿他,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我立志向他学习,做一个他那样的人。”    
  在李晓华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字:“义”。这是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欣然为他而作的。李晓华说:    
  “做人要讲一个‘义’字,要重感情,知恩图报。”    
  李晓华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九九五年仲夏的一天,李晓华在京投资的一座海鲜楼开业,各界宾朋早已陆续到齐,可主角李晓华却迟迟未到。这令所有的人感到奇怪。一个小时过去了,李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