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252.77k》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252.77k- 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市公司面临的“黑洞”问题。从风险预警的角度,    
应关注其他应收款大幅增加的公司,由于其他应收    
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越高,说明流动资金用在非正    
常经营活动的比例越高,则流动资金与关联方的紧    
密程度越高,因此进一步采用“其他应收款/流动    
资产”来分析上市公司与大股东间的资金占用情    
况。    
       如某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其他应收款高达2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6亿元,其中关联方欠    
款就有 12。67亿元。究其来源,公司在 2000年底    
                                   237    
… Page 249…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其他应收款已增至 23亿元,主要为应收关联公司    
款项和租赁飞机的押金和保证金。其中,大股东的    
欠款高达9。76亿元,几乎占其他应收款的一半份    
额。高额欠款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001年中期该公司的财务费用为1。95亿元,比去    
年同期的1。02亿元增长了90。81%,增幅高居两市    
的上市公司榜首。说明大额的其他应收款是以公司    
增加有息负债为代价的;这不但恶化了公司的财务    
状况和资本结构;同时也带来巨额的财务费用;形    
成业绩的重大利空。    
       在目前的披露体系下;债务承担方的实际偿债    
能力往往缺乏直接的披露。    
       投资者只能通过对其他应收款来源和构成的    
分析;并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如    
大股东占用本公司股权是否受到质押、是否诉讼缠    
身、其他应收款是否已存在若干年等)来进行判断。    
                                   238    
… Page 250…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案 例:对外担保背 “孽债”    
       我国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的现象非常    
普遍。    
       对担保方而言,其实质是以自身的无形资产、    
企业信誉为代价,而形成或有负债的过程。一旦被    
担保人无法偿还或故意不偿还到期债务,该或有负    
债就会转化为公司的实际负债。因此,对大股东的    
巨额担保,不仅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现金大量流失,    
而且可能损坏企业的资信商誉,动摇其在商业社会    
中赖以生存的基石。    
       如某ST上市公司,2000年中期对外担保总额    
达人民币4。7亿元,美元159。8万元,远远超过了    
1。5亿元的净资产数,其中为大股东恒通集团担保    
的金额为 4。2亿元,占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的    
88%。巨额担保转化成的实际负债使该公司商业信    
用扫地,企业资不抵债,经营无以为继,濒于破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对或有事项的    
                                   239    
… Page 251…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尤其应对或    
有损失进行确认或披露。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对巨    
额担保事项隐瞒不报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以减    
少负债、虚增利润,蒙蔽广大投资者的眼光。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体系中,被担保方的信息披    
露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因此投资者了解被担保方具    
体情况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除了关注会计报表附    
注、审计报告及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以外,投资者    
要对担保金额巨大的上市公司予以特别的警惕。    
       那些担保金额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净资产的公    
司,这些担保事项一旦出现问题,公司将面临很大    
的偿债风险,甚至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窘迫局面。    
投资者应对这些巨额担保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信息予以特别的关注和警惕。    
现象六:大股东欠款    
       大股东巨额欠债的还款已成为很多上市公司    
                                   240    
… Page 252…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面临的严峻问题,除了长期不还,或宣布破产、一    
笔购销的普遍现象以外,还出现了一些“奇特”的    
还款方式。从上市公司的帐面上看起来,其后果是    
减少了应收款项,降低了坏帐损失,增加了固定资    
产或无形资产,而且又没有现金流出,财务状况似    
乎得到了改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一表面    
公平交易的“面纱”下隐藏的陷阱,不仅直接威胁    
到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而且严重地侵占了广大中    
小投资者的利益。    
案 例:实物资产转让,以劣抵债    
       欠债大股东在没有能力或不愿以现金偿还上    
市公司债务的情况下,常常采用将实物资产出售给    
上市公司的办法来充抵债务。这些资产的“优良”    
程度令人担忧,给上市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更不容    
乐观。    
       如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公司的欠款在 1997    
年和1998年分别高达0。58和1。4亿元以上,远远    
                                 241    
… Page 253…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大于它对公司的投资额。后来,大股东用它“轧管    
四厂”的部分流动资产来抵债。由于大股东本身就    
是一个效益很差的公司,它的轧管四厂对公司经营    
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该上市公司接下来的几年经    
营状况每况愈下,每股收益从1998的0。237元、    
到 1999年的 0。007元,直至 2000年底每股亏损    
0。270元。    
案 例:无形资产转让,抵偿债务    
       对于自身实物资产已经卖无可卖的欠款股东    
来说,其与上市公司巨额债务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另    
辟蹊径。    
       大股东将所谓由集团公司持有的商标、品牌所    
有权等无形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抵偿债务,是这    
些“解决方案”的体现。这些无形资产的转让金额    
占上市公司净资产额的比重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交易金额之巨、对上市公司影响之深前所未见。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无形资产转让事宜,    
                                    242    
… Page 254…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如某上市公司,2000年11月发布董事会公告称,    
拟以3。2亿元受让第一大股东的“××”系列商标使    
用权,价款以上市公司的“应收帐款”抵冲,不足    
部分以现金支付。    
       由于这一交易往往采用偿债式支付的方式,因    
此并非像某些舆论评论或上市公司董事会自我解    
释的那样,上市公司不需支付现金而获得无形资产    
所有权。其实早在若干年前控股股东就以不请自取    
的方式使上市公司实现了动辄数亿元的巨额资金    
支付。而上市公司收回的用于抵债的商标专有权、    
品牌所有权等无形资产的预期效益难以估算,很难    
因此在未来经营中获得相应现金回报,而且每年还    
要增加上千万元的摊销成本,实际上宣告了上市公    
司巨额现金的净损失。    
       因此,这种交易的实质是欠款股东利用商标等    
无形资产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特点,对    
上市公司现金资源进行的疯狂掠夺,这种行为无疑    
是对上市公司利益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侵    
                                    243    
… Page 255…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犯。    
现象七:巧用计提,亏往盈今    
       1999年底,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各类股份公    
司对应收帐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这四项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要将计提坏帐准备的范围    
扩大到其他应收款。    
       2001年起,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原有    
的四项基础上新增加了委托贷款、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在建工程四项。然而,这项旨在使会计信息    
更加真实、客观的政策,反倒被不少上市公司变成    
了利润操纵的秘密武器。由于这八项计提属于会计    
估计的范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上    
市公司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素,这为上    
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比如:存货跌价准备是按照低于成本可变现净    
值的差额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按照低于帐面价    
                                    244    
… Page 256…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值可收回金额的差额提取。但是,存货和投资的可    
变现净值,以及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都只是基于    
某种可能性而做出的估计,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和    
不确定性,单靠政策的规定是无法完全排除人为控    
制的因素。    
       在执行这项会计政策时,很多公司把损失的立    
足点放在以往年度,把利润增加的立足点放在当前    
年度:采用追溯调整法,拼命加大这些计提的追溯    
调整力度,在以前年度提取巨额的资产准备,以造    
成当年的巨额亏损,这样就为下一年度扭亏提供了    
较大的方便。因此,对这些公司而言,巧用计提成    
了它们新的利润增长手段。    
       如某上市公司在 1999年度一次性提取房地产    
存货跌价准备1。7亿元,长期减值准备1500万元,    
导致帐面亏损16970万元。然而,正是有了这“一    
次亏个够”,才有了2000年中期的轻松扭亏。这    
种亏往盈今的追溯调整法,往往在利润表中突出反    
映为当期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占利润总额的很    
                                   245    
… Page 257…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大比重,因此投资者可以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八项    
计提”和利润表中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帐户    
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现象八:政府“扶贫”上市公司    
       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直接或间接所    
有人,为了达到以募集资金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从    
而增加地方税收等目的,常常在关键时刻对上市公    
司予以帮助和扶持,这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发    
生重要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是,当上市公司需要业    
绩支持以获得配股或增发资格,或者出现亏损,甚    
至面临“摘牌”的威胁时,地方政府常常通过财政    
补贴、降低税负、减免利息、给予资产价格优惠等    
方式,使上市公司增加当期利润、改善财务报表形    
象,一些公司也因此而实现了扭亏目标。    
       如某上市公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