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问加在一起,也没有把人说清楚,实际上,也根本说不清楚。

    每门学问关注的都只是人类的某一方面,经济学所关注的,是人争取自己利益的一面。

    研究人,就要先亮明自己对人的行为的看法。

    世界上的人太多,中国人口就有13亿以上。而且龙生九子各不同。要研究这些不同的人的行为,就要把他们简化成一样的人,进行“标准化”处理。所以,只能进行简化,关注人的某一方面—共同的方面。

    经济学关注的是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方面。

    经济学把人标准化的方法是假设:每个人,都在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注意,经济学不但假设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是别人的利益,而且还认为,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也就是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上最有名的“经济人假设”。

第二部分 第28节: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2)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一点上,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

    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就是从这里展开的,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就是这个假设,否定了它,经济学大厦将立刻倾倒。

    有人说,这个假设不好,不符合实际。那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假设,为什么要假设。

    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1564—1642),曾经在比萨斜塔做了个有名的实验。他把重量不同的金属球同时向下抛,结果两球同时坠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实验,推翻了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耳听的东西),即重的东西下落速度快,轻的速度慢。

    但是,伽利略的结论要成立,不同重量的球要同时坠地,有没有什么前提?

    有。这个前提就是没有空气阻力。否则,如果一个是铁球,一个是纸片,那么肯定是铁球也就是重的先坠地。

    为什么在伽利略那里,两个球同时坠地?就是因为虽然这时有空气阻力,但是对金属球来说,这个阻力太小,可以忽略。当铁球和纸片一块扔时,空气阻力就不能再忽略了,伽利略的结论就不对了。

    因此,伽利略定律以及任何科学,都是有假设的。牛顿力学的假设是绝对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相对论打破了这个假设,但是相对论也有自己的假设:光速不变。

    假设好比环境,环境变,人和事都跟着变,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世界是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本身,人的智力和认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只好暂且忽略掉不那么重要、无关宏旨的东西,集中精力研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假设的由来。

    忽略掉很多方面,会不会让结论太离谱?这就要看你是怎么忽略的,如果把最重要的忽略了,肯定会让结论离谱。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伽利略定律就忽略了空气阻力,可是伽利略定律不是照样很管用吗?根本的问题是,如果不忽略,一切无从谈起。

    经济学也一样,对复杂的人,必须进行假设处理。那么,把人称做利己的动物,只是为了自己好的动物,是不是可靠呢?

    首先,人确实有利己的行为,而且十分普遍。

    我们知道,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不过,荀子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至少是可以教化的。人有毛病,但是可以做到完善自身。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为好人。通过复古,克己复礼,以德治国,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就可以和谐有序了。法家的做法相反,他们主张奖励耕战,毁弃诗书,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法制,尤其主张严刑峻法。法家认为人性不是本善,而是本恶的(他们吸收了荀子的学说)。

第二部分 第29节: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3)

    比如,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就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他在解释人为什么自私时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说林》)

    这话听起来惊心动魄。不先穿暖、吃饱,生存都不能,还谈得上什么呢?吃饭、穿衣,这是基本的利己。

    韩非还证明说:“鳢似蛇,蚕似蝎。人见蛇则惊骇,见蝎则毛起。渔者持鳢,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贲、诸,都是古时勇猛的大力士。)(韩非《说林》)

    中国人常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生存的智慧。

    其他条件都一样,一个工作每月5000元,另一个每月2000元,你挑哪个?自然是5000元的工作吧。

    遇到强盗,要抢你的钱包,否则就要你的命。你有很多选择,可是最理智的,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要命不要钱。

    《墨子·大取篇》说:“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墨家主张,人行为的规则就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这与英国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何其相似!

    在这个角度,法家是严格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哲学。

    尽管利己是如此昭彰而普遍,难道就没有例外吗?肯定有。人有利己的动机和行为,也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

    在一个家庭内部,大家互相关爱,和睦的基础是利他。但是,当与别的家庭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又是利己的了。因为他们是一个共同体,才表现出利他。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经济学把个人和家庭看做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个人就是家庭,家庭就是个人。

    战争的时候,年轻人为国牺牲,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利他。在平时,经济困难时期,让他们生活水平下降,做些牺牲,跟战争牺牲没有不同,可是人们不愿意,这是利己。

    聪明人经常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事情,这句话道出了利他的本质,我是为了得到,为了自己好,不得不先利他。

    争取我所属的集体的利益,最终却是为了增大个人的利益。所以,有“单位腐败”之说。

    实际上,离开了个人的利益,也没有什么集体的利益可言,否则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逻辑。

    利己看来比利他更根本。

    正是因为真正的利他太少,如母亲爱儿子,个人爱单位,都不是纯粹的利他。只有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利他行为,所以,利他主义者才成为人们所仰慕、学习的对象。物以稀为贵。

第二部分 第30节:经济学的假设:经济学是科学吗(4)

    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他认为自私也好,利他也好,都是由人的基因(可遗传特性)决定的。

    动物界的自私更明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鹰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虫,蝗虫吃植物。动物们为了自己生存,就要以其他动物的生命作代价。人类社会在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情形,如战争。

    人类社会虽然也存在自利的冲动,但是,人的聪明和伟大之处在于,人类发明了制度,使得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但不损害,甚至可以增加他人的利益。

    这个制度就是市场,我们前边已经引用过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

    在斯密看来,自利并不可怕,根本用不着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反而应该放心和欣慰,因为自利导致的结果比利他还要好。

    这个奇妙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市场,尤其是其中的价格机制,在背后默默地引导人们朝向同一个方向,即利他。

    充满自利的人的市场,不是混乱,而是有秩序,它导向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定要注意,人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前提,是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完全正当的,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好事。

    陈独秀说过:“个人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便没有什么罪恶。”

    大家可能知道,沃尔玛公司是《财富》500强排行榜的头把交椅。人们喜欢去沃尔玛买东西,是因为它的东西便宜。当然,买的没有卖的精,虽然便宜,也还是能赚钱的,便宜是相对的。人们到沃尔玛买东西,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便宜,消费者才喜欢。

    可是,沃尔玛不是为了消费者才卖得便宜,它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的股东赚更多的钱,才这样做的。要不怎么居于《财富》500强之首呢?要让自己好,做大做强,就得对别人好,对消费者好。

    你看,沃尔玛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结果是消费者满意、高兴。这里的奥妙在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超市很多,如果你卖得贵,就把消费者赶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人说,做好事,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别人好。是的,在客观上确实是为了别人好。不过,如果问问做好事的人,他们做了好事有什么感觉,他们会说,自己觉得很幸福,很高兴。在主观上,他们也是为了自己好。否则,就没法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好事。

    有人问:“如果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好出发,对社会难道不更好吗?”

    问得好!如果买东西的追求价格越高越好,卖东西的追求价格越低越好,这个世界是否更美好?

    你自己去市场试试,看看能不能看到这一幕。

    这样的话,双方都是在追求对方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可是永远成交不了。不能成交,就不会再生产了,停止了生产,人类也不能继续生存。

    如果买方追求价格越低越好,卖方相反,追求价格越高越好,就可以迅速成交。社会才会相安无事,继续向前走。

    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一点坏事,也就是损人利己的事。也不可能只做坏事,而一点好事也不做。人是个混合体,或许像有人说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句话说得比较温和、实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义利之辨,已经困扰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到现在还纠缠不清。所谓义,就是利他的行为,而利就是利己。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追求义,小人才斤斤计较于利。孟子更说君子应该舍身(利的极端体现)而取义。

    但是,墨子却认为“义,利也”,义的本质就是利。墨家以利为基础,给道德下定义,“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墨子·经上》)
。。。。。。。。。。。。。。。。。。。
本文来自: 春秋中文网
中国最大的手机电子书免费下载基地!
详细出处参考:
电脑:cqread
手机:wap。cqread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