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mba教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2小时mba教程-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用一些                                          人 自 发              发 的 愿 

威胁和惩                                          的愿望,               望,促使 

罚手段,                                          促 使 他              他(她) 自 

 以达到使                                          (她 ) 自            己提高工 

他们生产                                          己 提 高              作效率 

出更多产                                          工 作 效 

品的目的                                          率 



                                 中性的Z 理论 



                             图4—2 管理风格 



                  外向型的                             内向型的 

                   (Extraverte                     (Introverte 



                  感觉型的                            直觉型的 

                   (Sensing )                      (Intuitive) 



                  思考型的                            情感型的 

                   (Thinking)                      (Feeling) 



                  判断型的                            理解型的 

                   (Judging)                       (Perceiving 


… Page 95…

                4—3 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目录 



     这种分类有助于人们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及与这些 

特征相关的优点和弱点。下面的情况或许是事实:个性类型相同或者相似的 

人,与个性类型不同的人相比起来,关系更为融洽。而关系融洽并且能否在 

一起有效地工作,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人互补,可能会 

对工作有利。 

     MBTI 鼓励不同类型的人彼此理解,从而在一起更有效率地工作。对 MBT] 

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做一个测试就将个人框定为某种类型的人,其结果仅 

仅是依据心理形象而定,这样会使测试者丧失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由于这 

个理由,批评者们认为, 

     BMTI 不应被管理者作为评价的工具,而只是个人通过测试提高自信心的 

方法。还有人坚持认为,由于MBTI 是根据个人的自我报告来进行评价的,缺 

乏客观性,或者有偏见,这就可能使试验归于失败。不过,参与者如果没有 

受到什么暗示,就有可能使得到的结论合理化。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有争论的 

推断是:个体的个性在决定群体的成就中只发挥很小的作用。 

     在MBTI 出现的同时,乔治·S ·奥迪阿尼(George S。 Odiorne)提出了目 

标管理法,并进入了广泛的运用阶段。目标管理为计划提供了一个框架,在 

此框架中,规定了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从 

理论上来说,管理者与下属共同讨论并决定在下一个经营时期,下属应完成 

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目标管理表面上提供了取得意见一致的机 

会,以及由此形成包括落实责任在内的文件的机会。 

     然而实际上,目标管理常常被滥用。例如,管理者也许迎合或者威胁下 

属,去 “完成”不合理的或不可能达到的任务或目标,或者是下属不愿意执 

行或实现的任务或目标。此外,超出下属的控制之外,妨碍下属去顺利完成 

任务的环境和条件因素,并没有被考虑到工作成绩评价中来。 

     另外,更多的麻烦是,对目标管理中某些隐含部分不适当的解释,给评 

价下属的工作绩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例如目标管理可能会提出诸如 “你愿 

意提高哪一种技能?”这样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评价工作绩效时,管理者可 

能声称下属缺乏某种技能等而做出对其不公正的评价。迫使下属无可奈何地 

承认他的失败。由于这些原因,滥用目标管理已被称为可怕的管理 

(Managemcnt ByTerror,MBT)。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公司已经开始使用“颠倒评价”的工作绩效评价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由雇员来评价他们的老板(当然,要确保秘密)。这种 

方法同参与管理的方式是一致的。这种方式除了提供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之 

外,员工有了说话的机会增多和拥有更大权力的感觉。 



     系统管理时期(1980年—) 

     系统管理时期几乎与主题为 “全面质量管理”的时期相一致。“全面质 

量管理”的理论基石包括持续改进,制定长期目标,授与雇员权力,利用团 

队精神等方法。 

     那些杰出的 “全面质量管理”(IOM)的权威们,虽然在 “怎样完成工作” 

的方式上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一致地认为:“第一次就做好”(do it right 


… Page 96…

the first time),并且满足甚至超过顾客的期望是必需的。“第一次就做好” 

同以顾客为中心是一致的,除了这一事实之外,纠正或消除缺陷所花的费用, 

同事先就避免缺陷所花的费用相比,前者比后者要大得多。全面质量管理权 

威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认为,纠正或消除缺陷所花的费用约占 

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水平比较法”(benchmarking)是全面质量管理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 

念。它鼓励管理者去观察其他组织同行的做法,并从中学到改善自己组织绩 

效的方法。人们也许会说,竞争者不可能同其竞争对手共享这些方法,然而 

在集团内或者不相关的行业却是可能的。你向同行要求获得信息,也应该为 

你的同行提供相类似的信息。这是规矩。 

     与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的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缩短生产周期。在生产过 

程中,通过减少失误和返工时间,一批产品就能更快地生产出来,更早地投 

入市场。与此相同的是,要强调任务的价值或者效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据说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的一位质量专家就在他的语音信箱上留言道: 

 “如果你所说的能够增加你或我的价值,就请留言;如果不是,现在就请挂 

断电话!” 

     日本制造业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努 

力。 “全面质量管理”是早年由美国人爱德华兹·戴明(W。 Edwords Deming) 

介绍到日本的。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不佳。我们知道,事实上,戴明在 

日本受到日本人如此的尊敬,以致于40 多年前日本科技联盟(the Japanese 

Un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有声望 

的国家质量控制奖:戴明奖,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此外,只有获得戴明奖的 

人,才有资格入选此后 30 年设立的日本质量控制奖(The Japan Quality 

Control Award)。戴明(1994年去世——译者注)拒绝与没能很好地学习他的 

方法的经理们合作。戴明的主要观点是: 

     ■赶走恐惧感 

     ■摆脱数字式的目标(如定额) 

     ■在职培训 

     ■淡化短期利润 

     过了 10年左右,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在质量控制中推广 

 “无缺陷”(Zero defects)方法。这种方法是把百分之百的无缺陷作为目标。 

克劳斯比认为:建立 “可以接受”的缺陷水平,必然会导致自我满足于这一 

水平的结果。如果员工知道在某一缺陷水平上是 “可行”的话,他们就会把 

这一缺陷水平作为 “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只是次优的。 

     关于克劳斯比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出席他女儿的豪华婚礼时, 

     即使只是一杯贺酒他也没有喝。他解释说: “无缺陷”。因为当时他正 

在节食,如果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就犯戒,会造成无缺陷上的小错误。 需要说 

明的是,无缺陷还涉及到一个跨文化的理念。迄今为止,它可以用作一种“推 

销观点”让顾客接受。在某些文化中,无缺陷是异化的概念,与人们认为人 

的身上存在着缺点的信仰不同。 

     所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缺陷方针使组织在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的 

同时,与顾客的交流却不像预期的那样成功。 

     与戴明同时代的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把 “顾客”这一概念扩展 

到企业实体内部,例如相互协作的工作之间。在生产线上,当工人A 传递给 


… Page 97…

工人B 一件未完工的产品时,工人B 就成为工人A 的 “顾客”。实际上,组 

织内任何一个接受帮助和服务的人,都可以把别人看成是 “顾客”。朱兰强 

调了解决问题小组和 “头脑风暴”小组的作用和价值。与戴明不同的是,朱 

兰认为,恐惧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 

      在 1981年,威廉·奥奇(William Ouchi)提出了Z 理论的概念,它融合 

了美国和日本的管理风格(这也许是前面所述的X 理论和Y 理论的混和物)。 

他所提出的Z 理论,包括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所有工人进行质量控制活动, 

理解组织目标,减少分工和利润分配方面的内容。 


… Page 98…

                       二、管理有效性的组成要素 



      要想概括有效管理的组成要紊有一定困难,因为许多必要技能是 “软” 

的、主观的,并且难以评价。这些要素包括领导、激励、做人的技能、行政 

管理技能和战略技能。 



     领导 

管理者至少是能够行使职权的人。从理想状态看,下属跟随管理人员的指导 

做事,是因为管理人员人格的完美和职业上的成功,而不仅是外在的官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优秀的管理人员靠榜样来领导,要为他的下属提供示 

范。让下属在想到 “我为他而工作”,或者“我和他一起共事”时,一种特 

殊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下属由衷地尊敬、佩服他们的上级,以致于当他们 

完成了极漂亮的工作,但只有一点不足时,他们也会立刻想到对他们的上级 

会有什么影响(当然绝大多数雇员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利益)。 



     激励 

     最优秀的管理人员深知:下属的工作动力来自什么,然后设法激励他们, 

使下属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参阅图4—1,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 

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因此,管理人员参与决策、员上培训和能力开发就显得日益重要起来。能力 

开发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说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成为员工再就业时的条件 

或权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管理人员由于担心下属学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