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道处与残酷处,解释为进步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意外事件,这使它受统治
者欢迎;这个学说可以为资本家自由企业辩护,因此又得统治者背后社会有
力分子之垂青。
虽然一直到很近,正统经济学家还不怀疑这个学说,但用这个学说来作
科学预测却异常失败。因之他们的声望逐渐受到影响。从马尔萨斯以来,职
业经济学家虽然并不因理论与事实不符,而有动于中,但常人却已觉察到这
种不符情形,结果他们逐渐不愿意对经济学家,象对其他科学家那样尊敬;
因为后者之理论结果,当应用之于实际时常可以用观察证实,而经济学则不
然。
传统的经济学说向以乐观著称,经济学家被人看作是甘迪德(Candide)
一流人物:离开了现实世界,垦殖自己的小园地,然后告人说:只要听其自
然,则一切都在最好可能的世界中、向着最好的路上走。这种乐观态度之由
来,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妨碍经济繁荣。如
果一个社会之运行,确如经典学派所设想的那样,则该社会资源之就业量,
自有达到最适度水准之趋势。经典学派理论也许代表我们冀望于经济体系
者,不过如果假定现实经济体系确属如此运行,那是根本把问题都假定掉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之选择
Ⅰ
在本章及以下三章中,我们想廓请若干疑难。但是这些疑难,对于我们
现在要研究的问题并无特殊关系,所以这几章只能算是题外之文,暂时打断
主要思路。我之所以提出这些疑难在此处讨论者,是因为别人的处理方法,
对于我要研究的问题并不合用。
在写本书时,有三点疑难最妨碍我工作之进行,在我没有设法解决以前,
我总不能把我自己的意见畅达表示出来。这三点疑难是:第一,如何选择几
个单位,在处理有关整个经济体系之许多问题时可以合用;第二,如何确定
预期在经济分析中之地位;第三,如何规定所得之定义。
Ⅱ
经济学家通常所用单位之不能令人满意,可以用(一)国民所得,(二)
真实资本之数量(stock),以及(三)一般物价水准,这三个概念为例说明
之:
(一)国民所得(National Dividend),依照马歇尔及皮古教授所下定
义,①乃衡量本期(current)产量或真实所得,而非衡量本期产量之价值或
货币所得。①而且,国民所得是一个净概念,必须从本期产品中,减去本期开
始时已有的资本设备在本期中所蒙受的耗损,二者之差才是国民所得,才是
社会资源之净增量,可以用之于消费,或留之为资本。经济学家想从这个基
础上,建立起一个量的科学。不过,假使这个定义以此为目的,则我们有一
严重非难:即社会所产物品与劳役乃一不齐性的复杂体(non…nomogene…ous
plex),除非在若干特例下,严格说来,是不能衡量的。特例之一,例如
所有产品都以同一比例增加。
(二)假使因为要计算净产量,而想衡量资本设备之净增量,那末困难
更大;因为我们必先找出一共同基础,然后才能比较新产资本项目,与本期
内耗损掉的旧项目——这二者之数量。为计算净国民所得,皮古教授②减去“可
以视为正常的折旧(obsolescence)等;至于何为正常,则看这些耗损是否
经常发生,使人至少可以约略——如果不能详细——预料得到。”但是因为
皮古教授并未以货币作计算单位,所减者也不是一笔钱,所以他实在假定着:
物质虽然未变,可是物质之量已变,换句话说,他还是暗中引进了价值改变
(changes in value)这个观念。当生产技术改变,新的资本设备与旧的设
备不相同时,皮古教授也想不出满意办法③来比较新旧两种设备之价值。我相
① 请读皮古《福利经济学》(Economics of Welfare)全书,尤其是第一编第三章。
① 国民所得虽然应当包括一切真实所得,但为实际方便起见,只包括可以拿货币来购买的物品与劳役。
② 《福利经济学》第一编第四章论“何谓维持资本完整”;以及彼在《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
1935 年6 月号一文中所加修正。
③ 参阅哈耶克(Hayek)教授之批评,载《经济》(Economica),1935 年8 月号,第247 页。
信皮古教授所追求的概念,在经济分析上是一个正当而合适的概念。但在没
有采取一组满意的单位以前,要想对此概念下一精确定义,实不可能。要把
一个真实产量(real output)与另一个真实产量相比,然后再用新产的资本
设备项目,来抵消旧的、消耗了的项目,以计算净产量——这实在是个难题。
而且这个难题实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三)众所周知,一般物价水准这一个概念,含义空泛,而且亦无法使
其精准,故不适用于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后者应当是精确的。
不过这些困难也不过只是理论上的难题而已!工商界在作业务决策时,
从未计虑及之,而且与经济事态(economic eVents)之因果程序(causal
sequence),也没有什么关系。概念虽不明确,经济事态之因果程序,却是
明确的。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这些概念不仅不精确,而且不必需。显然,数
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不能用数量不明的概念。而且一从事数
量分析,我们就会明白,没有这些概念倒反而好些。
两堆在数量上无法比较的东西,固然不能用作数量分析之材料,但我们
仍可作若干约略的、统计的比较。后者无须精确计算,只须大致不误;故在
某种限度以内,统计比较(statistical pari…sons)倒是有意义的、健
全的。净真实产量、一般物价水准等这些东西,最好放在历史的、统计的叙
述里面,其目的在满足历史的、社会的好奇心。为此目的,则绝对精确既不
普通,又不必需。但是因果分析则需要绝对精确——不论我们对于有关数量
之实际值,知道得是否完全准确。说今日之净产量大于十年或一年以前,但
物价水准则较低,这句话与另一句话之性质类似:维多利亚女王以女王论,
比依利莎白女王好;以女人论,则不见得比她快乐——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意
义,也不是没有兴趣,但不适于作数量分析之材料。假使我们想用如此空泛
的、非量的(non…quantitative)概念来作数量分析之基础,则我们的精确
性是假的。
Ⅲ
我们要记得,在每一个特定场合,雇主需要决定:以何种规模,来运用
某定量资本设备。当我们说,假使雇主预料需求将增大(即总需求函数提高),
则总产量将增大,实在是说,厂商将在同量资本设备上,雇用较大量劳力。
如果是一厂或一业,而只生产一种商品,则所谓产量之增减有确切意义。但
是,如果我们把各厂生产活动,总加起来,则除非用特定资本设备上之就业
量为标准,否则我们无从准确说:倒底产量是增是减。社会总产量以及一般
物价水准这两个概念在这里用不着,因为我们不需要当前总产量之绝对衡
量,以比较当前产量与不同资本设备不同就业量所能产的产量——二者之大
小。如果为叙述方便,或为作约略比较起见,我们想用产量增减这种说法,
则我们必须依赖下列假定:一特定资本设备上所用劳工人数,确为由此所产
产量之良好指数;换句话说,我们假定二者同时增减,虽然二者间并没有一
定比例。
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quan…tities of
money…value)及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性的(homoge…neous),后者则可以
变为齐性。因为,只要各种劳工以及助理员之间之相对报酬,相当稳定,则
为计算就业量起见,我们可以取一小时普通劳工之就业为单位,而一小时特
种劳工之就业,则依其所得报酬之大小加权。例如:设一小时特种劳工之报
酬,为一小时普通劳工之两倍,则一小时特种劳工,即以二单位计。衡量就
业量之单位,我们称之为劳力单位(labour…unit);一劳力单位所得之货币
工资,称之为工资单位(wage…unit)①。故设E 为工资及薪金支出,W 为工
资单位,N 为就业量,则E=N·W。
各工人之特殊技能,以及对各种职业之适宜性,显然大不相同;但是这
点事实,不足推翻我们的假定——即劳力供给是齐性的。因为,设工人所得
报酬与其效率成比例,则因我们计算劳力供给时亦依其报酬加权,故此种效
率之差别已经计算在内。又设当产量增加时,一厂所增雇之人工,因其对该
厂业务渐不适宜,故雇主付出一工资单位所得到的工作效率逐渐减退。设有
此种情况,则亦不过是许多因素之一,使得某特定资本设备上所雇劳力逐渐
增加时,该资本设备之(边际)产量,逐渐递减而已。换句话说,我们把报
酬相等、效率不等这一点劳力不齐性,包括在资本设备里,看作是资本设备
之性能。故当产量增加时,我们不看作是劳力逐渐不适于利用一个齐性的资
本设备,而看作是该资本设备逐渐不适于雇用劳力。由此,设专业技工并无
剩余,故必须雇用较次劳工,致使产品之平均劳力成本提高,——这种情形
乃表示:当就业量增加时,该资本设备之报酬递减之速率,较之有此类劳力
剩余时更为加大。②设各劳工之专业化程度甚大,故各种劳力间毫无替代性,
即使在此种极端情形下,亦无不便处,因为这不过表示,当专门适于使用某
种资本设备之劳力,都已用尽时,则该种设备上之产品供给弹性,突降至零。
①故除非各种劳工之相对报酬非常不稳定,否则假定劳力齐性,并无困难。即
使相对报酬非常不稳定时,我们也有办法处理:我们只要假定劳力供给以及
总供给函数之形状,都会急剧改变。
我认为,当我们讨论整个经济体系之行为时,如果我们只用两个单位,
① 如果X 代表以货币计算的数量,则同一数量,若用工资单位表示,可以写作XW。
② 这是主要理由,何以当需求增加时,即使现用资本设备,仍有搁置未用者,但产品之供给价格亦会增高。
今设劳力之未就业者都集居一处,所有雇主皆有同等机会取给于此;又设一业所雇之劳工,其所得报酬至
少有一部分并不严格依照彼等在该业之效率,而只依照彼等之工作时间(实际情形大都如此),则我们得
一明例:当产量增加时,即使并无内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es),但由于所雇劳工之效率逐渐减退,
亦可使供给价格提高。
① 我不知道通常所用供给曲线,如何处理上述困难,因为用此曲线者,并不说明他们所用假定。大概他们
假定:使用于一业之劳力,其所得报酬常严格依照彼等在该业之效率。然而这与事实不符。我之所以把劳
工效率之不同,看作是属于资本设备之性能者,其主要理由,也许就是因为当产量增加时,盈余亦增:但
此盈余增加量,事实上大部分归诸设备所有主,并不归诸效率较高的工人;虽然后者也许也得些好处,例
如不易被斥退,升级机会较早等。这就是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