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精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新与企业精神-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
当企业刚显露出成功的迹象时,创始人一企业家就必须思考〃我属于何处?〃 这个问题。但是,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更早一些。事实上,在新企业还未启动时,创始人最好就思考这个问题。
这也是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的最黑暗时期,决定创建一个小企业时所做的。它没有急于开办,而是找了一个很合适的合伙人,来负责管理、财务、分销渠道、市场推广、销售和人事。本田自己认为从事业一开始,他就属于工程和生产领域,不再负责其他事情。这个决定造就了本田汽车公司。
亨利·福特的例子更早,甚至更有教育意义。当1903年福特决定步人商界时,他的做法与40年后本田宗一郎的完全相同:在开创企业之前,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做合伙人,福特认为自己不属于那些领域管理、财务、分销渠道、市场推广、销售和人事。与本田宗一郎一样,福特认为自己属于工程和生产领域,打算只让自己负责这两个领域。他找的这个合伙人库森(Ja。s C。zeus)(库森后来当选底特律的市长及密执安州的参议员,若不是他生于加拿大,他很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对公司的成功所作的贡献与福特一样大。福特汽车公司的许多著名政策和措施赞誉往往戴在福特头上如著名的1913年的一日5元薪制和开辟分销渠道及服务等政策,都是库森的主意,一开始福特还反对这些政策。库森的成绩如此卓著,福特越来越忌妒他,库森被迫于1917年退出福特公司。库森离开之前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坚持废弃T型车,用公司巨额利润的一部分来开发后继车型。
福特汽车公司的增长和繁荣在库森退出之日起就停滞了。短短的几个月以后,即亨利·福特将每个高层管理大权都握在手中,忘记了他很早就已知道的自己应该属于哪里时,福特汽车公司开始了漫长的下滑路。亨利·福特抱着T型车不放,整整10年未推出新车,直到它已经没有人要为止。库森走后30年间,公司的下滑趋势一直没有扭转过来,直到老福特过世,他的孙子小亨利·福特二世接管时公司已濒临破产。
 
局外人建议的必要性


上述几个案例显示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新兴的、发展中的企业家需要客观的、独立的局外人的建议。
成长中的新企业可能不需要一个正式的董事会。而且,即使是很正规的董事会也往往不能提供创始人所需要的建议和咨询。但是创始人确实需要可以和他讨论基本决策、可以聆听意见的人。这种人在企业内部很难找到。这种人必须能对创始人同意的企业的需求及创始人自己的个人能力提出反对意见。这种人不是问题的一部分,但必须提问题,审查决策,更重要的是不断推动创始人以市场为重心,具有财务前瞻性,建立有效的高层管理小组,以此来满足新企业的长期生存需要。这是新企业企业家管理的最终要求。
将这种企业家管理融人它的政策和实践的新企业将成为一个蓬勃向上的大企业。〃许多新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本书所讨论的技术持排斥、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的观点是〃他们做的是管理,而我们是企业家〃。但是这并不是不拘于形式,而是不负责任。它将态度与本质混为一谈。有一句古老的至理名言: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没有法律的自由是放纵,它很快就会产生混乱,并在短时期内走向专制。这是因为新企业若想维持和加强企业家精神,它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自律。它应该使自己做好准备在企业成功后产生新需求时及时满足它们。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责任这也是上述最后一项分析所指出的,是企业家管理所赋予新企业的。
对于管理新企业、财务、人事、推广产品等等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东西。读者可以参阅大量出版物。本章的目的是找出、并讨论对新企业的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的几个非常简单的政策。无论这些新企业是营利性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无论是高科技企业、还是科技含量低、或无科技企业,无论是由一个男人或女人创办还是由一组人创办,无论是想维持小规模,还是想发展?quot;另一个IBM〃。




 









 
〃孤注一掷〃
 
企业家战略
正是因为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管理,即企业内部的政策和实践,因此它也需要企业外部,即市场中的政策和实践。它需要企业家战略。
 
近年来,〃商业战略〃〃已经成为书中常见的词,有关它的书籍不胜枚举。〃〃然而,我还未看到过任何讨论有关企业家战略的书刊。但是它们非常重要、非常明确,而且与众不同。
特别的企业家战略有以下四种:
1.孤注一掷;
2.打击对方的弱点;
3.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长的〃生态的适当位置〃;
4.改变产品、市场或一个产业的经济特点。
这四种战略并不互相排斥。企业家往往在一个战略中就包含两个,有时甚至包含三个。而且它们并不总是界线分明;例如,同一个战略很可能既能够归人〃打击对方的弱点〃;又能够归人〃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长的'生态的适当位置〃'。不过这四种战略均各有所长。每一个适用于某一种创新,而不适合于其他。每一个都需要企业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最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风险。
1。孤注一掷
〃孤汪一掷〃(Fustest with the Mostest)是美国内战时期一名南部邦联骑兵将军连连取胜常用的战略。采用这种战略,企业家的目标是领导权,或是占领新市场,或新产业。〃孤注一掷〃 的目标并不一定是立即建立一个大企业,虽然这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初始时它的目标是占据永久性的领导地位。
许多人认为〃孤注一掷〃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战略。的确,如果人们依照那些关于企业家的流行书的观点〃,他们一定会得出〃孤注一掷〃 是惟一的企业家战略的观点许多企业家,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家似乎有类似的想法。
但是,他们都错了。诚然,有许多企业家的确选择这个战略。但是〃孤注一掷〃不是主要的企业家战略,更不必说是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战略。相反,在所有企业家战略中,这个战略的赌博性最强。而且它不容许有失误,也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但是,一旦成功,孤注一掷的回报率却是惊人的。以下几个例子显示了该战略的组成和它的需求。
瑞士巴塞尔市(Basel)的霍夫曼一拉罗什(Hoffmalnn LaRoche)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而且很可能是获利最丰的制药公司。但是,它原本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公司:20年代中期以前,霍夫曼一拉罗什一直是一个苦苦挣扎的小化学品生产商,生产几种纺织染料。它在一家庞大的德国印染制造商和2、3个国内的大型化学公司的笼罩下苟延残喘。后来,它把赌注下在当时新发现的维生素上,当时科学界还未完全接受这种物质的存在。它买下了无人问津的维生素专利,并用高薪聘请从苏黎世大学挖来了维生素的发现者,报酬是大学教授的最高薪水的好几倍,也是世界从未出现过的高薪水。尔后,它倾其所有及尽其所能所借来的钱都投资在这些新物质的生产和推广上。
60年后,所有维生素的专利都到期了,霍夫曼一拉罗什也已经占据了世界近一半的维生素市场,现在,它的年收人达几十亿美元。这家公司又两度使用了该战略:30年代,当它进军新的磺胺类药品市场时,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知道〃此类的药品不能有效治愈传染病;另一次是20年以后,即50年代中期,当它进军镇定剂、利眠宁和安定片市场时,当时也是与〃每一个科学家所知道〃 相停。
杜邦公司也有同样的经历。当它经过15年的艰苦、屡遭挫败的研究,产生了真正的合成纤维尼龙时,杜邦立即投人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建立大型工厂,并大做广告公司从未在消费产品上大肆宣传并建立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塑胶产业。
有人会说,这都是〃大公司〃 的故事。但是,在起步时,霍夫曼一拉罗什并不是大公司。下面还列举了近期公司从名不见经传通〃孤注一掷〃 而一跃成为知名企业的例子。
文字处理器其实算不上是〃科学〃创新。它只是把三种已有的仪器结合在一起而已:打印机、显示器和一个相当基本的计算机。但是,这种现有元件的组合却产生了一个重大创新,大大改变了办公室工作。王安博士在 50年代中期发现这种组合时,只不过是一个孤单的企业家。他没有任何企业家经验,也无任何财务背景。但是,从一开始,他就很清楚地确立了目标:创立一个新产业,改变办公室工作。王的实验室现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大公司。
同样的,创建苹果电脑公司的两名年轻的工程师是从车库里白手起家的,他们没有财务支援,也无商业经验,而且也是一开始就把创建并控制一个产业为明确目标。
〃孤注一掷〃战略的目标必然是创建一个企业,控制市场,但是它并没有必要一定是创建一个大企业。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3M公司并没有奢望单靠一个创新就使公司成为一个大企业这似乎就是它的一个策略。生产卫生保健用品的强生公司也是如此。但是这两家公司都属获利最丰富、最成功的创新者。它们寻求的创新是可朝中等规模,而非大型企业方向发展的,但两家公司仍能控制市场。
〃孤注一掷〃 战略并不仅限于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也可用此策略。1809年,当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成立柏林大学时前面已提到过很显然,他是在孤注一掷。当时普鲁士刚刚被拿破仑打败,而且面临被瓜分的命运。在政治上、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财力上,它都已破产了。普鲁士的境况与1945年,希特勒投降时的德国相似。然而,洪堡却着手建立了西方国家规模最大的大学,这所大学的规模是当时人们未曾看到或听说过的是当时大学的3…4倍。他开始聘用各学科顶尖学者,首选的第一人就是当时的哲学泰斗黑格尔,给他的薪水是教授有史以来最高薪水的10倍。那个时候,由于拿破仑战争使许多古老而著名的大学被迫解散,许多一流的学者都还面临行乞的命运。
100年以后,即本世纪初期,明尼苏达州的一个远离人口中心或医疗学校的罗彻斯特小镇(Rochester)有两名外科医生决定根据全新的完全被视为异端的医疗概念来建立一个医疗中心,成立一个由杰出专家组成的,由一名起协调作用的组长领导的医疗小组。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illiam Taylor)从未与中心的创始人梅奥兄弟(Mayo Brothers)见过面。但是在 1911年那个著名的国会听证会上,他盛赞梅奥医院(Mayo Clinic)的管理是其所知道的〃惟一全面、成功的科学管?quot;。从一开始,这两个无名乡下医生的目标就是控制这一领域,吸引每一个医学分支领域的最杰出的临床医生和最有才能的年轻人,同时也吸引那些愿意、也能够支付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的患者。
25年以后,Mareh of Dimes也采用〃孤注一掷〃 的战略来组织小儿麻痹症的研究。它并不像所有早期的医疗研究机构所做的那样,一步一步来收集新知识,而是一开始就打算完全战胜这个神秘的疾病。以前,从未有人组织过〃没有墙的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