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张骞胜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凿空西域:汉武帝海选+张骞胜出-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来,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多大多小,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匈奴。况且,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即使可以一人拍板,昆莫也难下决心,放手一搏。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首当其冲。张骞不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qú,渠)、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原)毒、于阗(tián,田)等邻国。乌孙王昆莫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带来了几十匹好马,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居家仅仅过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此后,一睹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使者将大汉的富饶向国王通报,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壮志未酬功名在
  张骞两次出使都是为了对匈作战,第一次是想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第二次是想迁移乌孙居住浑邪王之地。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个执着的使者,张骞两次出使,目的都未实现。但是,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张骞兴国安邦的宏愿虽未实现,两次西行却为他在身后赢得巨大声誉。
  首先,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诸国对大汉帝国一无所知。作为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所难免;而正是有了张骞的第一次,让西域诸国了解了一个强大富庶的汉朝,也将汉朝人的视野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西域诸国。
  其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出使大大促进了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产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制品传入汉朝。汉朝的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传到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使西方人叹为观止,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建成。
  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张骞凿空西域的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
  再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第一次触及到新疆。
  不仅如此,张骞曾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从天竺(今日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汉武帝即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汉武帝由此开发了西南地区。
  每当我们自豪于祖国辽阔的领土,都不应忘记张骞当年筚路蓝缕之功。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会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雄姿英发如张骞,终其一生都在梦里“金戈铁马”:两次离乡背井,二十年游说四方;甚至因统兵败阵,领了“死罪”,发配回家;最后在联合与乌孙国对匈作战失败中郁郁而终。但是,罗马人民因他而领略了丝绸的华美,大汉子民从此品尝了石榴的甘甜。“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却并未因此而虚度。
  张骞从一位普通郎官到名垂青史的英雄,可见汉武帝的识人慧眼。而在各类人才之中,丞相人选尤为重要;那么,汉武帝如何选拔丞相?他的执政“左右手”,又是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