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财富心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牛根生财富心经-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久以前,有一位猎人带着猎狗在树林里打猎。有一天,猎人发现了一只野兔,举枪射击,打中了兔子的一条腿,受伤的兔子慌忙而逃。猎人命令猎狗追击,猎狗追了很久却空手而归。猎人问猎狗:“你怎么空手回来了呢?”猎狗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兔子拖着受伤的腿跑回家,全家欢欣鼓舞,问小兔子,你拖着受伤的腿,是怎么逃过猎狗追捕的呢?兔子回答:“我全力以赴地跑,猎狗尽力而为地追,所以我赢了。”
  此可谓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所以,我们也才说:先有伟大的学生,后有伟大的老师!
  2.竞争对手的警醒往往比朋友更深刻
  在牛根生的办公室,可以看到一侧墙面上挂着其称之为“竞争队友”的战略分布图。牛根生对媒体解释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第36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7)

  牛根生的这番解释也非常符合本书前文中所述的蒙牛成长过程。有人说,“蒙牛”起步创业就是站在“伊利”这棵“大树”的浓荫之下成长起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牛根生和蒙牛高层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有过相似的表示。在本已竞争激烈的中国乳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为名牌,对于“蒙牛”这样行业排名千名之外的“小树”来说,犹如登天之难。然而,正是“蒙牛”的当家人牛根生用自己的成长感悟,将竞争对手看成了踏板,借着“大树”的名望巧妙地打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旗号,在令人想象不到的短时间内,不仅仅把除“伊利”外所有的其他竞争对手都甩到了脑后,更为重要的是将“蒙牛”品牌一飞冲天。
  所以,后来有许多评论都认为,当年在伊利的时候,老总郑俊怀认为牛根生由助手变成了“对手”,影响了自己对伊利的控制,他解决的方法是让牛根生离开;而后来当蒙牛壮大以后,牛根生就真的成了他无法轻易解决的对手了。
  而对于牛根生和蒙牛来说,郑俊怀和伊利除了“都是大哥”外,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的内部资料披露,企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针对行业老大哥伊利的,即明确要超过伊利。于是,一段时间内,蒙牛和伊利两家在各个竞争领域都展开了短兵相接,有媒体也称为“贴身肉搏”。如蒙牛的广告牌甚至就曾出现在伊利的大门前。
  后来,舆论界一致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伊利老总郑俊怀的存在,牛根生不得不更加努力、更加自省,才不得不走得更快,以避免被竞争消灭在萌芽之中。也正是这种“快”,蒙牛才得以生存、发展,进而壮大起来。牛根生自己也说,“有老郑这么个人也挺好,你哪儿稍有点儿不注意,他就会给你好看,让你不得不处处留心。”
  3.“从师”其实就是为了“超师”
  不容置疑,牛根生的成长离不开昔日的老总郑俊怀和伊利的培养。牛根生在伊利干了16年,从一个刷瓶子的小工干到伊利副总裁的位置,他对伊利的感情并不是外人所能体会到的。所以,每当提起伊利前总裁郑俊怀,牛根生依然称“领导”。由此也可以看出,牛根生骨子里是中庸的,不管他和郑俊怀之间曾经有过什么恩怨,感恩的心却溢于言表。
  当然,富有创业雄心的牛根生更加深知,“从师”其实就是为了“超师”的道理。我们还是来看看牛根生和蒙牛是如何从师的吧。
  (1)产品创新“你启我发”。
  产品同质化在中国乳业是普遍现象,而蒙牛与伊利两家企业的产品同质化却又是最高的。如在牛奶领域,两家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UHT牛奶,而且主要是利乐砖与利乐枕两种包装形式。于是,形势迫使两家企业的竞争精确到了每一个点。
  例如;在利乐枕的开发上,蒙牛占有先机,而在牛奶的“第三包装”百利包的开发上,伊利又比蒙牛抢先了一步;在早餐奶领域,蒙牛做火半边天后,伊利跟着也做了早餐奶;在酸奶领域,蒙牛首创“果粒”型,伊利则有“果味”型;在乳饮料领域,伊利有优酸乳系列,蒙牛有酸酸乳系列,而2005年“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之后,蒙牛更是通过维权诉讼,使“酸酸乳”成为中国第一个司法认定的未注册驰名商标。
  在冰淇淋产品上,蒙牛和伊利也是如此。
  (2)抢占市场“先行一步”。
  2000年2月,蒙牛在中国乳业内第一个开发出利乐枕产品,一时间所向披靡。这是利乐公司1999年推出的一种全新包装,保质期45天。此时,在中国市场上,只有外来品牌帕玛拉特在生产这种包装的牛奶,市场占有率极低。
  据说,利乐曾经与伊利和其他国内厂家进行过谈判,愿意免费提供两条利乐枕生产线。但考虑到背后的风险,这些厂家都拒绝了。最后,机会被牛根生和蒙牛抓住了。牛根生认为,率先挺进无竞争领域是弱势企业迅速制造相对强势的不二法门。
  为了首战得胜,蒙牛枕选在北京率先上市。只所以首选北京,据蒙牛内部资料披露,一个重要原因是,帕玛拉特在北京已经销售一年多,人们对这种包装的牛奶已经有所认识。同时,蒙牛还推出了“免费品尝,买三赠一”的销售模式,这在北京牛奶界是前所未闻的事情。于是,消费者迅速被吸引过来,短短一个月,蒙牛枕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吨/日。

  第37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8)

  此后,几乎在所有大一点的超市,蒙牛枕都紧紧贴着帕玛拉特摆放,价格比帕玛拉特枕低一角钱。有人惊呼:“草原上的帕玛拉特”来了!
  同样精明的伊利人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失误,迅速跟进。接着,国内其他乳业也争相跟进。但是,蒙牛已经抢到了先机,在利乐枕的产品上已经稳坐霸主地位。
  2003年2月12日,牛根生从西方企业家Nick Shreiber(中文名:蔡尔柏)手中接过两块沉甸甸的奖牌:“利乐枕无菌包装使用量全球第一”,“2002年度使用利乐包装超10亿包”。至此,蒙牛成为“双料冠军”: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利乐枕销量全球之冠。
  后来,牛根生面对媒体回顾这段历程时说,“2000年的时候,我们面临着‘生产什么’的抉择。当时,各种高价的利乐包牛奶堆满商店,低价的巴氏杀菌奶也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也像其他企业一样只生产这两种产品,那明显是一岁半的孩子与拳王泰森过招。怎么办?当时利乐公司刚刚推出利乐枕包装,我们就选择生产这种保质期为45天的纯鲜牛奶,结果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打了一个空当市场,利乐枕一下子火了起来。”
  (3)竞争规则也要“不时创新”。
  在这一方面,蒙牛的香米奶茶粉可谓是一典型代表。自2002年1月以来,在有泡喝炒米之俗的内蒙古地区,由西到东,蒙牛香米奶茶粉逐一布线,并将触角延伸到新疆等地。
  “香米奶茶粉”是蒙牛独立研发的新产品。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内容,在传统奶茶粉中加入了炒米成分;二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由传统227克装变革为200克装,消减人们对香米奶茶粉的价格敏感及家庭存货期。
  蒙牛此举一出,引起全行业震动,追随者纷纷效仿,致使200克包装由企业标准晋升为行业标准。尽管跟进者使尽浑身解数,蒙牛已在该产品中牢牢奠定了领导者地位。
  (4)蒙牛永远“贵一角”。
  尽管人们对价格战的指责很多,但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企业家也都不能忽视这种竞争方式的有效性。
  在中国乳业界,2004年的“奶价不如水价高”更让价格战成为焦点。在发展初期,行业老大一度期望通过价格战来打垮蒙牛。但自2002年之后,蒙牛制订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应对策略:蒙牛的牛奶在大部分市场中要贵一角。
  对于这种做法,蒙牛人有自己的解释:因为蒙牛牛奶的特色是“一净一稠“,既确保天然,又闪蒸去水,品质好自然卖得贵。这样一来,一些企业挑起的价格战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让蒙牛树立了一个“东西好自然卖得贵”的品牌形象。
  (5)渠道竞争“以柔克钢”。
  销售渠道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太重要了,伊利、蒙牛和其他乳业厂家都深知其利害关系。2002年,伊利就曾采取了两种方式试图垄断冰淇淋通道。
  其一,直接给小卖店投放冰柜,先决条件是“只卖伊利不卖蒙牛”。有分析后来指出,伊利实际上是在“一箭三雕”:一是排斥蒙牛,垄断卖场;二是鞭打客户;三是把冰柜“卖”给客户,然后在完成大额销售的情况下退回押金。欲以小小的代价,达到“挟押金以令客户”的目的。
  其二,店主已有冰柜的,代店主出电费360 元/只?年,先决条件也是“只卖伊利不卖蒙牛”。据说,刚开始的时候,伊利的做法并没有引起蒙牛的注意。等引起注意的时候,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为了迅速扭转不利局面,蒙牛大胆地针锋相对,采取“投放更优惠的冰柜,补贴更多的电费”等措施,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竞争。不过,牛根生和蒙牛仍然露出了自己大智若愚的一面,并不排斥店主在经营蒙牛产品的同时也经营伊利的产品。
  不多久,蒙牛“以柔克刚”使得竞争对手的努力功亏一篑。“所以说: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它……损人一千,自耗八百。”张治国著:《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第38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9)

  (6)品牌塑造“直接和间接并用”。
  任何追求长远发展的企业,都极为注重自己品牌的塑造,伊利和蒙牛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有人说,在宣传上蒙牛和伊利大概遭遇过共同的迷茫。他们起步时,都曾一度定位于内蒙古大草原,但随着这两个企业生产基地的全国化,寻找新的品牌诉求就成为它们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不久,伊利选择了“天然”的直接品牌诉求,先后提出了“心灵的天然牧场”、“天天天然”、“天然天地,共享伊利”等。与伊利不同的是,蒙牛则是直接诉求与间接诉求并用,如 “产品等于人品”,“中国乳都”,“蒙牛?中国牛?世界牛”,“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航天员专用牛奶”,“航天员运动员双特选产品”,“自然给你更多”等等。
  【第三只眼看牛】
  再好的思维也要用实践验证。从后来的市场结果来看,蒙牛的“直接和间接”诉求似乎更能打动消费者。牛根生也说,“现在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样消费者认同你以后,才不会说拜拜。中国的企业好三年坏三年,基本上是个大规律。问题在哪?主要在于用心不专。在国外,几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