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实现的呢?
东大集团把玻璃厂全部搬迁,利用原址开发房地产。
这个例子,和哥伦布的〃竖鸡蛋〃故事一样简单而又出人意料。玻璃厂有限公司的原班管理人马没有〃打破蛋壳〃,老是围绕玻璃做文章,尽管房地产业在特区蓬勃发展,他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就是想不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当然,当年工商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狭窄的〃营业范围〃恐怕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智商欠缺〃,害死了不知多少企业。
竞争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因此在制定战略的时候,要比较竞争各方的实力。在比较实力的时候,应该把实力的要素进行逐个分解,评估出对于竞争发生作用的大小,对于总体竞争力的贡献,然后再分析各个实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其竞争力的发挥条件等等。比方说,一个企业的实力要素按照经济学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劳动、土地和资本。拿劳动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两类,其中对于企业实现自己的市场竞争目标作用比较大的是复杂劳动。当我们考察复杂劳动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经营管理劳动和技术劳动。如果一个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更重要,反之,如果企业是科技开发主导的企业,可能技术劳动就是决定性的……这个过程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实力,为有效率地使用打下基础。我们在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每个实力要素,了解它的功能,状况,然后还要注意它和其他实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发挥作用的条件。比如我们具体分析企业的技术骨干的状况,在这个基础上知道自己企业的技术力量的优势和不足,接下来我们要探讨技术骨干发挥作用的条件。技术骨干主要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在于:脑力劳动通常提供的是无形产品,不容易考核,因此比较多的依靠劳动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体力劳动者提供的通常是有形产品,容易考核,企业除了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之外,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管理效果也很显著。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有考勤打卡机,但是如果作家协会或者科学院要给作家和科学家安装打卡机,大家会觉得怪怪的,不可思议。对于脑力劳动者的作用要发挥得好,必须让他们心情舒畅,自觉自愿地积极工作。
战略经典研究:人才得失与战国七雄。
在春秋各大国当中,下场最可悲的当数晋国。这个在春秋之世长期称霸诸侯的大国,居然被几个士大夫瓜分掉了。晋国的可悲还在于,当时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大国只有晋国和齐国,由于齐国受到大海的限制,不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而晋国在当时是最具备统一中国条件的高度文明的大国。在经济地理上,晋国占有当时最富裕的中原地区的大部分,从函谷关一带延伸到大梁,即今天的开封及其周围地区。这片地区,从夏朝到商朝都是统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周朝虽然把政治中心一度迁移到了关中,但是中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事实仍然没有变化。因此,在整个春秋时代,中原始终是诸侯争夺的目标。开始有齐国的霸权,对抗北方和中原的戎狄部落对中原华夏各国的侵扰,遏制楚国为代表的南蛮部族的北进。齐桓公和管仲死后,齐国内乱,不复为霸。领导中原各国对抗周边落后部族和国家侵扰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晋国身上。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宋襄公一度不自量力,高举〃仁义〃大旗,抢挑霸主重担,结果丧师失地,徒然贻笑大方。晋国在城濮之战大破楚军,迫使楚国停止向北方蚕食,改向东方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发展。晋国又扶持东方新兴的吴国与楚国为难,破楚入郢,使楚国一度濒临灭亡的边缘。同时,反击乘虚东进的秦国,连续击破秦军,拓展疆土到黄河以西,今天陕西东部和北部地区,只要向西作进一步的推进,即可进入关中平原,秦国已经无险可守。在人才方面,后来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许多人,都是原晋国地区的人,如吴起、商鞅、韩非等。只是因为三晋的政治发展的状况,才迫使他们离乡别井,另择明主。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已经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外交、经济、军事条件,唯一欠缺的是多年来争霸中原所耽误了的内政改革。这正是最致命的失误。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内政改革,士大夫的权势日隆,国王渐渐失去了对于国家事务的控制权。虽然晋国在对外事务上连连获胜,但是对于国王来讲,江山易手,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只是便宜了那些篡夺政权的叛贼。
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重视人才,在西门豹、吴起等一批豪杰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企图重振晋国的霸业,无奈国势与统一的晋国无法相比,虽然强盛了三代君主,终于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三家分晋之时,韩国占了前晋国经济上最富裕的地区,但在军事上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因此在整个战国时期,一直老老实实,不敢惹事生非;赵国占了战略位置最优越的太行山区及华北平原,由于当时华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不如中原,因此在三晋中是最贫瘠的(虽然比较三晋以外的其他国家并不差);魏国则兼而有之,富裕在韩之下,赵之上,战略位置在赵之下,韩之上,遗憾的是国土分散穿插在赵韩两国之间,类似刚独立时的巴基斯坦。魏文侯的战略是厉行内政改革,选贤与能,对外是向河西发展,同时与赵、韩建立同盟关系,矛头直指秦国。在吴起和西门豹等人的统帅下,迭破秦师,直逼关中渭河平原。如果魏武侯和魏惠王能够全盘继承魏文侯的内政外交战略,继续重用吴起等人,很可能会破坏秦国的根本之地关中平原,据为己有,并且以此为根据地统一中国。当时以魏国的军事地理形势,一旦控制了山西高原和关中平原,进退攻守自如,力量远在韩赵两国之上,两国将逐渐沦为附庸。如果反抗,要消灭也不是难事。魏国的军队,大概是吴起练兵有方,后来孙膑形容魏军,说他们∶〃素悍勇〃,一惯骠悍勇猛,可见战斗力是在诸侯当中相当强的。〃围魏救赵〃战略虽然是后世奉为经典的楷模,但在当时,也有以弱敌强的成分在里头。庞涓之所以最后成擒,主要原因是恃强轻敌,以少数轻骑追击齐军主力而致,但是如果魏军的战斗力不强,自然就不会轻敌,这也从反面证明魏军有强大的战斗力。商鞅后来曾对秦孝公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心腹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取地。〃可见,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可以使魏国继承晋国成为最有统一中国条件的国家。
可是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一改父辈建国方针,整个南辕北辙。在内政方面,虽然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从魏武侯视察西河时候,惊叹山河险阻,易守难攻时吴起的答复中可以看出魏国内政的变化。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现存的《吴子》,即《吴起兵法》,相传为吴起所作。从其内容来看,大多数是魏武侯请教吴起有关战略战术问题,吴起的答复。从魏武侯的提问来看,他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在军事方面,比较注重战术细节。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内政,又或者是太好战,以至赋敛过重。吴起虽然教导兵法不误,但是对他的德政不修颇有微词,因此奉劝他:〃在德不在险。〃两人的分歧已经跃然纸上。
对外方面,魏武侯一改父亲西出关中的战略,回头首先恢复晋国旧有的版图,而且特别重视攻击富裕的平原地区城市,把魏国引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如果他不攻平原经济发达地区,而攻上党一带的晋东南山区,打通安邑至大梁之间的联系,分割赵韩两国,虽不如向河西发展理想,但如果能够首先灭掉赵韩,恢复晋国,则统一大业尚有可为。可是进攻富裕的平原地区,不但对对方重点防御的大城市的攻击不易凑效,而且目标太大,容易招来诸侯的妒忌和干涉。魏武侯在魏文侯破秦的基础上,贸然与赵、韩开战,从此根本改变了魏文侯时代吴起参与制订的东和三晋,西破秦国的战略。后来由于听信谗言,迫使当时最有才干的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离魏入楚,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看来吴起自己也不下去了。到魏惠王时代,东击赵国邯郸,被齐国干涉,又恰逢齐国起用大军事家孙膑,魏军战败于桂陵。当时如果庞涓在破赵之后回师大梁,在军队充分休整之后再寻求与齐决战或者议和,则破赵的成果有希望保存。庞涓可能因为与孙膑的个人恩怨,以及破赵之后的骄傲心理,以疲惫之师轻装冒进获致惨败。以后,不得不归还所占领的邯郸,与赵国和好。后来,因为与韩开战,再为孙膑所趁,马陵一战,主帅庞涓被擒(或阵亡),太子也当了俘虏。由于专注与东方的争夺,秦用从魏国投奔来的商鞅,从河西反攻,收复被魏文侯夺占的河西地区,进而占领了魏原有的河西地区,直逼魏国首都安邑。魏不得已向东迁都到四战之地大梁,以后不断遭受强邻欺侮。这时,由于秦国孝公去世,惠文王立,因曾经反对变法而受罚,此时欲报复商鞅,商鞅惧而投魏。魏再度拒绝商鞅,使自己复兴霸业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
当时,魏国由于魏文侯招贤纳士,加上魏国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天下豪杰尽产生于魏,集中于魏,如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这个实力强大的人才群体,是魏国正确的建国方针和战略策略的保证。魏文侯一死,尽管魏国运气仍然很好,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因失伯乐而不复存在,武侯时,逼走吴起。魏惠王时,丞相公叔痤推荐商鞅,劝惠王〃举国听之〃,否则杀之,惠王不听,商鞅出奔秦。秦孝公举国以听商鞅,厉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根基。商鞅在得知魏国遭受马陵之败后,对秦孝公说∶〃今以君之贤,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败于齐,诸侯叛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必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在获准后还亲自统兵,尽夺魏河西之地,消除了秦国国防方面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使秦从此以后,进可攻,退可守,获得战略地理上的绝好形势。历史也许总是注定要给人们留下许多遗憾。战国时代可称为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从夺河西一战看,也是大军事家)商鞅,居然受到受自己恩惠不尽的王室和国家的迫害!更有甚者,商鞅之才已经获得实践证明之后,整个大活人自己跑回魏国来投魏惠王,居然不获接纳!!!真是太荒唐,太可惜了!魏国除了赶走吴起,两次拒绝商鞅之外,还放走了孙膑和乐羊的孙子乐毅。这四个人当中,除吴起到楚国后,忙于内政,同时不知是否因为效力魏国多年,不忍亲手破坏自己的心血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没有引导楚国大举伐魏,只是在南方〃挠挠痒痒〃,没动〃真格儿〃,以及乐毅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