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国智谋精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 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妻党察瑁等人,刘表虽知其作恶,他也无可奈何。蔡瑁等嫉贤妒才,屡次设计陷害刘备。刘表请刘备来相会,蔡瑁与蔡夫人密谋,准备于馆杀之,刘备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刘备名写一反诗于壁上,刘表一见大怒,拔剑说:“誓杀此不义之徒!”但又想起“吾与刘备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写诗”。 
  猛省觉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便制止蔡瑁点兵去擒拿刘备,蔡瑁见此计不成。 
  又与蔡夫人密议,借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之机杀之,幸得伊籍告密,刘备乃得逃席而去。刘备后来致书将此事告知刘表,刘表大怒,急唤蔡瑁责骂说:”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斩之。可是当蔡夫人出面哭求免蔡瑁死罪时,刘表心便软了,责而赦之。刘表也明知妻党羽毛已丰满,荆州军权都掌握在蔡氏族人手里,“后必为乱”,但他因爱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牵制,不敢撤换蔡瑁等坏人。正因刘表“恶恶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后来献出荆州,助曹为虐! 
  刘备信赵云不叛己 
  刘备在当阳长板大败,只剩下百余骑,奔到天明,未见来追敌人,才得歇马。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刘备叱道:“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说:”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扶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 
  “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刘备说:“休错疑了,岂不见 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关于子龙投操事,糜芳说是亲眼看见,张飞说是因“我等势穷力尽”,都有据有理,而刘备却坚信子龙决不叛己。事实证明,刘备确是知人。子龙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子龙的过去,并没有忠于其主的历史。在投刘备前,子龙已二易其主。 
  他本是袁绍辖下之人,不久弃绍依托于公孙瓒,后又弃瓒投奔刘备。子龙既在前二易其主,他弃刘备而投操并非不可能,为什么刘备能如此信子龙不叛己呢?正如刘备所说:“子龙从我于患难”,故认为他决不会去投操。患难见人心,在患难中是最能考验人的。刘备是在北平太守公孙瓒处认识赵云的,当时刘备兵少势弱,官不过平原相,属于公孙瓒所管,而赵子龙却弃较有权势的公孙瓒去投一个平原相小官刘备,是因他和刘备志趣相投。子龙是个忠汉派,他择主是以是否忠于汉而定。他”因见绍无忠君救国之心”,乃弃之投公孙瓒。他原来以为公孙瓒是个英雄,后来见其所为,亦不过是袁绍一流人物,故甚感后悔。他一见刘备,与话甚投机,因刘备是汉室后裔,是忠于汉室的。刘备对他也很敬爱,一见便有不舍之心。正因子龙和刘备有共同的目标,故能从刘备于患难之际。也因此子龙“心如铁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始终忠于刘备。 
  诸葛瑾知子 
  诸葛瑾之子诸葛俗,人极聪明,善于应对。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说:“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说:“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从此,得到权宠爱,及长命辅太子。陆逊、诸葛瑾病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恪,官至太傅。孙权死,恪掌握东吴大权,诸葛瑾在日,见诸葛格聪明尽露于外,恪虽得权器重,瑾甚为担忧,叹说:”此非保家之子也。”确是知子莫若父。 
  诸葛格掌握军政大权后,权高压主,吴主孙亮见之,心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使。诸葛惜兴师迎战来犯魏军,在东兴取得胜利后,冲昏了头脑,竟不自量力乘胜进军取中原,结果失败受伤。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惊俱。又令心腹将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原来掌管御林的孙峻大怒,乃奏孙亮说恪”将有不臣之心”,要早图之,孙亮乃设宴召恪,于席间杀之。全家老幼也皆被斩首。 
  郭嘉料敌制胜 
  了解敌人,是取胜的重要环节,郭嘉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他能料事如神,提出不少奇策,正因其能从研究敌人、认识敌人入手,并从自己一方的实际出发,进行对比研究,去确定战略战术,故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在宫渡决战前,袁绍强大于曹操。曹操要统一北方,必须与袁绍决战,而操恨力不如。乃向郭嘉求良策。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租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俱也:绍繁礼多议,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德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郭嘉“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取胜的信心,后果在官渡大败袁绍。 
  曹操征乌桓前,曹洪等以恐”刘备、刘表虚袭许都”为理由反对远征。 
  可是,郭嘉认为刘表决不会袭许昌。他说:”刘表座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故主张曹操征乌桓说:“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后果如郭嘉所言,刘表按兵不动,曹操西击乌桓。大败蹋顿,取得了统一北方的最后胜利。 
  孙策转战千里,尽有江东,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准备渡江以袭许都,曹操部下皆惊。郭嘉料之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见《三国志·魏书·郭 嘉传》)策临江来济,果为吴郡太守许贡家客杀害。 
  孔明论知人 
  孔明有一篇《知人》论文,谈知人之道。他认为人是复余的,好坏悬殊,情况不一:或外温厚而内狡诈,或外谦恭而内险恶,或外勇而内怯,或外积极而内不忠诚,故知人不易。因此,选拔人才,要先精心考察,了解其人。 
  他根据其用人经验,提出知人要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去进行考察,即: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孔明正是根据其知人七条去考察和选拔人才的。孔明用人很强调其”志” 
  和”变”,如他说蒋琬”托志忠雅”,说费祎”志虑忠纯”,说姜维“敏于军事”,“心存汉室”,都是从志、变方面去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因而托以军政重任。孔明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成为蜀国后朝的支柱。因孔明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属大多是清廉之士。又如孔明任用邓芝出使东吴,是经“咨以计谋而观其识”后才决定的。第八十五回写孔明正在考虑派人出使东吴以重申蜀、吴联盟,拟派邓芝但未知其见识如何,乃请他来,问道:“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芝说:“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计也,未审丞相钧意如何?”孔明大笑说,“吾思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因邓芝理解与东吴联盟的重要意义,故孔明认为今得其人,邓芝出使东吴,果不辱使命,使蜀吴又重申联盟抗操。 
  孔明的知人七条,对于今天预测人才还是有启迪意义的。            
4。能荐贤是贤人:荐贤轶事     
  魏、蜀、吴三国人才济济,虽说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荐贤者。 
  能荐贤,首先要有“怕乐”之才,如不知贤,则不能荐贤,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荐之贤超过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别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贤妒能,这种人不仅不能荐贤,且往往害贤。故能荐贤者也是贤者。三国有不少荐贤轶事: 
  水镜巧荐孔明 
  荐贤也是一种艺术,如方法不对头,就会力不从心,达不到荐贤的目的,水镜荐孔朗很耐人寻味,其荐贤之方甚妙:说是荐贤,又没有点名荐贤:说是随便推荐,却是在力荐。第三十五回写刘备应请去襄阳赴宴,席间伊籍告知蔡瑁要害他,便离席上马向西急逃:他跃马过溪后,巧遇隐者水镜先生。 
  水镜一望其气色,已料到他是在逃难,并指出刘备至今犹落魄不偶,是因“左右不得其人”。又说:“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显然,水镜是有意向刘备荐贤,他笼统说”天下奇才尽在于此”,暗示此间有“奇才”,却不具体说明何人,是为了引起刘备求贤的愿望。果然,刘备急问道:“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虽不点出伏龙、凤雏是何人,可是已明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不是一般贤者,而是大贤,得了一个便“可安天下”。这么了不起的人,刘备怎不想求之呢,忙问:“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说:”好!好!” 
  这时,还是不明指其名,又是一番跌顿。刘备再问,水镜便顾左右而言他,要他“于此暂宿一宵”再说。这位“奇才”,必然引起刘备的悬念。深思念其人,便会出现“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现象,刘备在晚间听隔壁有人和水镜的谈话,便疑此人不是伏龙便是凤雏,寝不成寐,一俟天晓,便迫不及待地求见水镜,问昨晚谈话者的姓名。水镜没有告诉他是徐庶,却笑说: 
  “好!好!”刘备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笑说:”好!好!” 水镜是很懂得心理学的奥妙的,他若现若隐地屡次介绍这位”奇才”的本事,道号,却老是不点其名,总是笑说:”好!好!”,给刘备一个悬念又一个悬念;而越是想知其名,而不知其名,就越想见其人,这样,这个“奇才” 
  ——尽管还不知其名,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刘备的脑海里了。等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后,水镜先生才上门来拜访刘备。刘备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这时,水镜才具体介绍孔明的情况,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皆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 ‘公等仕进可到刺史、郡守。’众: 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