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非+得与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是与非+得与失-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曾试图把马车和财物拖走,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却徒劳无功,只好作罢。就这样任由大雪围困在关口,直到耗尽所有的食物和供给。    
    想想看,我们是否也经常陷入这种“关卡”呢?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多少人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当你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你就聚积越多的包袱和负担——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一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何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生命中的“多纳尔关口”的原因。    
    李自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僚贵族横行霸道,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农民到处流亡,陕北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陷入绝境。1628年,农民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了。李自成参加了起义军,后来    
    投到闯王高迎祥部下,高迎祥牺牲后,因为李自成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在起义军中声望很高,于是众将推他为首领。他带领起义军不断取得胜利,1643年攻占了西安,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接着攻入北京,逼得明朝崇祯皇帝自杀    
    ,明王朝被推翻了。    
    占领北京之后,起义军领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骄傲情绪,他们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那么就天下归一,人心归服了。于是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的即位典礼。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则每天不停地迎来送往,    
    遍请同乡好友。其他官员也开始效法起来。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们,则忙于对京城的官僚摊派饷银。李自成则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脱离士卒,对部下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首领们的不义之举,直接影响到士兵,士兵    
    们违纪现象常常发生。    
    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既没有采取措施肃清明朝的残余势力,也没有防备山海关外清军的进攻。本来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但在带兵进入北京的途中,听说起义军在京城大肆追缴银饷,严刑拷打包括自己的老父    
    亲在内的官员,而且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了,于是非常愤怒,率部队回师东进,占领山海关后,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仓促率军前去收复山海关,不料战斗失利,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被迫退出北京。以后虽多次打击清军,但已无法扭转不利局势了。    
    李自成不听劝告,在尚未取得全线胜利的情况下,先立政权,不到享受时先享受,不能不说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家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儿。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属于我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    
    大小如我的拳头。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生得非常隐蔽,如果不是我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如果不是我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时候,这只苹果不见了。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我无数次来这儿漫步。从果农摘下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这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待了近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了。    
    不过,从那天起,我也不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及早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的家长,我不再羡慕,因为我散步时偶然发现的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    
    腐烂。    
    


事业篇13、让理想转个弯

    他是个农民,但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10年来,坚持每天写作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刊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是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编辑寄来的信,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    
    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就是这封退稿信,点醒了他的困惑,他毅然放弃写作,练起了钢笔书法,果然长进很快。现在他已经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了。就这样,他让理想转了个弯,走向了成功。成功之后的他感叹道:一个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气、毅力固然    
    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放弃,更要懂得转弯。    
    有人将这种放弃与选择称之为“另起一行”。“另起一行”,就意味着放弃某种屡试不爽或虽长期经营,但实事求是地从长远来看对自己并不合适的事业,否则你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和人生跑道。这时,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    
    情愿,都得忍痛割爱。    
    “另起一行”,换句话说,也就是重新开始,也就是从错综复杂的困境中崛起……其实我们的人生有时也像玩游戏机一样,不过,游戏机玩失败了可以从头开始,难道我们走错了路或者没有找到最佳位置时,就不能另起一行吗?    
    美国人马克·维克多·汉森就是这样一个成功地“另起一行”的人。他经营的建筑业彻底失败了,他也因此破产了。    
    故事到这里,一般人想到的结尾肯定是马克如何令人惊讶地重返建筑业,重新创业,一步一步爬上成功顶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故事:如果马克是用一生的精力这样做,这将是一个关于恒心和毅力的传奇故事。这类故事很多,只不过马    
    克不是这类故事的主人公。    
    马克是怎样做的呢?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彻底退出建筑业,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    
    的领悟和热情。他很快又发现这是个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之后,他成为一个具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2》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数月之久。马克放弃了建筑    
    业,但是你不能认为他是半途而废的人。    
    懂得激流勇进者,便懂得断然退出;懂得如何减少损失者,便懂得及时改变方向。    
    还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这样一个善于“另起一行”的人。他在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道路,只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下了如此结论:该生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对    
    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于是他又改学油画,谁知他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很差。后来,还是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试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改学化学。    
    这一次,他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其化学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以至于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其实每个人的智力都不会是均衡发展的,人人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也许人生中的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而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最合适自己走的那条路。所以,当我们为了理想而努力,却在错综繁杂的    
    人生路上迷途、碰壁的时候,要学会舍弃和转弯,并随时校正自己的理想,因为有些理想未必就不是歧路,而最适合你发展的路径,或许才是你真正的下一个理想。    
    


事业篇14、谁过上了好日子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香港一对夫妇买了一栋海滨别墅,他们请了一个菲佣,养了一只名贵的宠物。但是因为要交别墅的月供,所以这对夫妻每天天一亮就出门做事,忙到天黑才能回家。而大部分的时间,倒是请来的菲佣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怀里抱着那只名贵的宠物,透过落地长窗欣赏海滨的美景。    
    由这个故事我们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是谁过上了好日子?是那对夫妻还是那个菲佣?故事的结论是,菲佣免费享受了那对夫妻提供的美好生活,而那对夫妻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而辛勤工作,所以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香港一家公司打算请一位英国大学者来港工作。该学者目前客居法国乡间当农夫,以种葡萄为生。    
    港方开出高薪聘他出山,遭其婉拒,港方随即将薪水提高一个档次,又被回绝。此公每一次拒绝后,港方就将薪俸升一级,经过多个回合拉锯,最后蹿升到200万港币的年薪,但那位英国学者就是舍不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田园生活。    
    他经营葡萄园虽只能过极简朴的生活,若想上馆子、买衣服都得周密筹划,不能随便乱花一个铜板。这情景使香港人转不过弯来,既然此公生活上如此捉襟见肘,为何面对百万元的合同,居然能不受诱惑仍蛰居农舍?英国隐士的回答    
    是:“我对挣大钱不感兴趣。”对此,华人朋友怔住后替其惋惜:“只去挣一年的钱也就成百万富翁了。”    
    200年前,欧洲有一首民谣:“我们背井离乡,为的是那小小的财富。”当今新世纪西方流行的观念是“过普通人的生活”。享受老百姓柴米油盐淡而淳的日子,这是难得的舒心快活的日子。现在,许多西方人都认识到,拼命工作挣钱是多么地亏待自己及家人,于是一些人开始辞掉大城市的工作,搬到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