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魅说奶逦颉!≌庖舱恰笆Ω盗旖牛扌性诟魅恕钡囊馑及铡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 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 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 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 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 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 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 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 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 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 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 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读解】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 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 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 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 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 枉不正,贻害他人。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 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 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 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读解】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 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 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 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 迅) 
  心路也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 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再作冯妇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4)。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 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 以有此说。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③嵎(yu):山势弯曲险阻 处。④撄(ying):迫近。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 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 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 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 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 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 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 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 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 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 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 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 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 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 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 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 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 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 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 及身。”
  【译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 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读解】
  一般人玩物丧志,当政者玩物丧政,诸候玩物丧国,天子玩 物便丧失天下了。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 隔着一个虞国,所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向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 马和宝玉送给虞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沈国。献公有些 舍不得,荀息说:“只要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 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今后还不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见荀息送去的东西,满心欢喜,接了贵重 礼物,爱不释手,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 自己先起兵作为先锋讨伐虢国。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 苦功谏,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根本听不进去。
  结果,晋国灭了国,军队在返回的路上又顺道突然袭击,轻 而易举地拿下了虞国,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 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晋国。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的活生生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就 是一般的当政为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 祸患来。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腐 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 终身吗?
  所以,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原文】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 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 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读解】
  小聪明小有才气,机智敏感过人,但未能通过大的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