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 是杂染给搅动起来。这是因为杂染使修行困难; 你却不喜欢逆着杂染而行。你不观想这些事。一般来说; 人们会卡在两个极端之一: 或者耽于官感(sensual indulgence); 或者自我折磨。耽于官感的意思是; 你想服从心智的一切欲望: 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服从自己的执取; 坐得舒服; 睡得越多越好; 等等。无论做什么; 你要舒服。那是感官的天性。假如你执取于愉快的感觉; 怎么能在修持中进步呢?
你要是耽于官感不成; 或者执取于快感却不得满足; 你就偏向于另一个极端: 反感; 发怒; 不满; 然后因此受苦。 那就是自我折磨。 但是经过训练获得宁静的人; 远离杂染的人; 却不是这样的。
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走这两个极端道路。 他教导说; 当你有爱欲感觉时; 就应该用知觉注意它。假如你沉溺于愤怒与仇恨; 就没有走在佛陀的脚步后面。那是在走普通未觉悟者的路; 而不是圣者(samana)之路。获得平静的人;不往那些方向走; 他们走中道; 正精进; 耽于官感的那个极端在左边; 自我折磨的那个极端在右边。
因此; 假如你决定按照一个修行僧侣的方式生活; 就应该走中道。那个意思是; 你对喜乐苦痛不要太在意。你把它们放下。可你总感到自己被这两个极端推来推去: 一下子从这边打你一下; 一下又从那边拉你一下。就好象钟舌。人们从这个方向打一下钟; 你就晃到那边; 一来一回; 一次又一次。就是这两个极端在推你。佛陀在他的第一次宣讲里; 谈到了两个极端; 因为这就是执取扎根的地方。 一半的时间; 欲望从这边冲击你; 剩下的时间; 不满和痛苦从那边冲击你。 就是这两个极端在恐吓我们; 始终在推搡我们。
走中道的意思是; 你把愉快与痛苦同时放下。要正确地修持(samma patipada); 你必须走中道。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中道是很难的; 要吃些苦。假如你的心智还在渴望愉快感; 却不得满足; 那就只有苦。你的一切就存在于这两个极端; 只要你还相信它们; 就会执取它们; 把自己扯进去。 你对某人生气时; 马上要找根棍子去揍他; 一点没有忍耐。你喜欢某人; 就彻底昏头了; 想永远和他呆在一起。是那样子; 对不对? 你总走这两个极端; 从来看不见中道。但是佛陀却教我们不走极端。他要我们慢慢地把它们放下。这就是灭苦之道; 终止缘起重生之道。
这条道路通往无缘起重生; 无喜无悲; 无好无坏。作为尚未觉悟的普通人; 还是有缘起; 每次你落入缘起; 就是没有看见那个中点。你不停地奔忙; 一头扎下去; 错过中点; 结果执着于快乐那个极端。假如没有得到你想要的; 一头扎到到不满; 又错过中间那一点。你来回跑; 没有看见那个平衡点; 那里才是平和与宁静。你不去停留在那个没有缘起重生的中点。为什么? 因为你不喜欢它。牵扯在缘起里; 就象落进一个域界里受到恶狗攻击; 你想爬出去逃走; 头却给恶鹫的铁喙撕开了; 卡在无尽的地狱。 缘起的真相就是那样的。
因此没有缘起与重生的那个地方; 人们却并不注意。尚未觉醒的心智; 看不见那里; 结果只是来来去去经过它。 Samma patipada是佛陀所走的中道; 直到他从缘起与重生中解脱出来。这已经超越了好与坏; 因为心智已经把一切放下了。这就是圣者之路。不这样走; 就不算是真正的圣者; 因为他们不会有真正的内在平静。为什么? 因为他们还牵扯在缘起与重生里; 还卡在生死轮回里。但是中道是超越了生死; 高低; 悲喜; 好坏的。 这是条直路; 宁静; 有纪律的路。这样的宁静超越了悲与喜; 好心情与坏心情。这就是修持的本质。要是你的心经历了这样真正的宁静; 你就会停下来了。你不会再问问题。再没有需要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说; 佛法是智者亲身明确了解的。你对佛陀的教导已经亲证无疑; 不需要去问别人了。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 或者彻底研究经文。通过实践与探索; 我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 我就观察它; 看它把心智引向哪里。它所做的; 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 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 直到逐渐培养了意识与理解; 直到亲身目睹了佛法。 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 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的想修行; 就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 不要想太多。 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想有什么体验; 想达到什么境界; 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到一点宁静; 就开始想: “这就是吗?” “我达到了吗?” 那你就休息一下; 把那一切理论知识收进盒子里; 放到一边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 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一点真正的洞见时; 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 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 它与心智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这和 “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 真的在心里发生时; 你没有时间读任何东西; 就直接在心里经历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姑且是对的; 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假如你不化为内在; 就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 不会亲身经历真相。我年轻时也是那样。尽管我没有一直在学习; 不过也考过了佛法…毗尼律前三级考试。我有机会去听不同的老师谈论他们的禅修; 但是一开始我并不留心; 不知道怎样正确地听。我不理解禅修大师们在谈论禅修时的表达方式。他们谈的是亲身经验; 描述自己怎样在心里而不是从书里; 直接看见了佛法。
后来; 我自己作了更多禅定之后; 开始看见真相; 正和那些老师们描述的一样。我就从心里理解了他们的教导。最后;经过许多年的禅修; 我意识到他们在教导中传授的所有知识; 来自他们亲眼所见; 亲身经历。他们并不只是从书本出发说话。假如你跟着他们描述的路走; 也会同样深刻地经历佛法。我得出结论; 这是禅修的正道。也许还有其它的禅修方法; 不过这对我足够了; 因此我就坚持了下去。
你必须坚持努力修行。一开始重要的是去做。心智是不是平静; 不管它。你得接受它就是那样。你要注意造善业。假如你勤奋地修持; 不需要担心结果怎样。不要怕不会有结果; 那样担心只会妨碍心智静下来。要坚持不懈。当然了; 你要是不修; 能得到什么呢? 只有那些追求的; 才能实现佛法。吃的人才能满足肚饥感; 而不是读菜谱的人。每一种情绪都在欺骗你; 要是你能意识到这点; 哪怕十次; 也比毫无知觉要好。老是同一个人; 老是在用同样的事作欺骗。你只要能意识到这点; 就已经不错了; 因为你开始了解真相; 需要很久。杂染一直在企图迷惑你。
禅修意思是; 在心智中确立戒; 定; 慧。要观想佛法僧三宝的品质; 把其它都放下。你在这里修的时候; 就已经是在创造此生觉悟的因缘与条件了。要诚实; 诚心; 不停地去做。
修行的性质是这样; 即使你坐在椅子上; 还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禅定目标上。一开始; 你不需要专注于许多不同的事物; 只要注意一个简单的目标就足够了; 比如呼吸; 或者随着呼吸念一句 “哺哆—达摩—桑和”(Buddho; Dhammo or Sangho)这样的禅定用语。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 要清楚; 决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呼吸。假如你感觉呼吸吃力; 就说明你的方法不正确。假如你的呼吸还不舒顺; 就可能或者太短; 或者太短; 或者太用力; 那就不舒服。你一旦觉得自在了; 对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有知觉; 那就对了; 说明你的做法正确。假如还不对; 你还是困惑。你要还是困惑; 就停下禅定; 重新确立呼吸念住。
在禅定过程中; 假如有经历灵异事物的愿望; 或者心智变得光亮; 明朗; 或者你看见天宫之类现象; 不要怕。要对这类经验保持念住; 继续禅定。有时候你在禅定时; 呼吸感彻底消失了。 这个感觉可能会极其逼真; 让你害怕。实际上; 没有必要怕; 那只是你的想法; 以为它消失了; 其实呼吸还在; 只是在一个精细得多的层次上进行。过一段时间; 呼吸感又会自己回来。
一开始你就这样修; 让心智安定下来。无论何时你坐下来禅定; 不管在椅子上; 还是在车里船里; 你把注意力放在禅定目标上; 让心智马上静下来。你要修到这个地步; 乘火车旅行; 能一坐下来马上就入定。假如你这样彻底训练了自己; 就能在任何地方修。这说明你已经对禅修之路有了一些熟悉; 就可以观了; 用这个静止的力量来探索你经历的心智客体视觉; 声音; 味觉; 味道; 触觉; 想法等。无论感官经历什么; 喜欢与不喜欢的; 都可以进行观照。只要对它们有知觉; 但不要赋予意义或者解释。假如你经历愉快的客体; 意识到愉快; 经历讨厌的客体; 意识到讨厌。这些都是常规现实。是好是坏是其它; 都是无常; 苦; 非我。它们都不值得执着; 抓紧。这个教导; 或者说咒语; 你要不停地对自己重复。要是你始终能看见这三个特征; 智慧就会自然地升起。维巴沙那的中心思想; 就是把你经历的每一件心智客体(感觉的;经历的)扔进这三个坑里: 无常; 苦; 非我。一开始; 你就这样修; 让心智平静下来。无论好; 坏; 更坏; 都扔进坑里去; 不久你就开始得到知识和洞见;会开始升起一点智慧; 那就是禅修的意义。要不断地努力。你现在已经受五戒多年了; 那么也该在禅修上作点实际努力。你要对现实的真相获得洞见; 那样就可以放下; 舍弃; 获得平静。
去禅修!
我不擅长于对佛法进行长时间的论证。很难把一切用言辞表达出来。要是谁想知道我怎样修行; 就应该来住在这里; 在这里足够久; 就会了解。在过去; 我到处云游; 跟不同的老师学习佛法;学习禅修。我去那里并不是要别人听我说话。我去听各位大师传授佛法; 而不是去教他们的。他们无论教我什么; 我就听着; 哪怕他们年轻; 没有多少名气。我没有觉得有必要做很多讨论。重要的; 值得关心的; 是舍弃和放下。修行的整个目的; 是舍弃和放下。进行大量的正式学习; 到最后也不会证果。 一天天过去; 你越来越老; 要是你就光在学习字句; 就象在追逐海市蜃楼; 永远不会抓到真的东西。修行有许多法门; 方式; 我不会批评它们; 只要你懂得修持的真正意义与目的就行。但是; 假如有修行者不严守戒律; 即使不一定有大错; 我可以说他们在修行中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就。这就象绕过正道; 跳过戒德; 奢摩他; 智慧之中的关键部分。有人告诉你; 不要执着于奢摩他; 你不要麻烦了; 直接就去维巴沙那; 但是从我的经验看; 要是你跳过奢摩他; 只做维巴沙那; 不会成就。
阿姜索; 阿姜曼; 阿姜同如; 昭昆乌巴离为我们留下的修持方法与基础; 不要放弃。假如你跟随这些大师的足迹修行; 就是一条最直接的觉悟之路; 因为他们亲身证悟了佛法。他们没有绕过戒德; 而是持戒一丝不苟; 无懈可击。他们的弟子对老师; 寺院规矩; 修持方法有着极大尊重。假如老师告诉你停下; 你就照办。假如他说你做错了; 该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