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从座起身,亲自准备洗手的水,亲手为尊者阿难奉上各种硬食、软食、米饭、汤
汁、佐料,直到尊者阿难饱满为止。饮食过后,又亲自准备洗手的水给尊者阿难洗
手,之后便坐在一旁,听尊者阿难说法。
59。 尊者阿难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
喜己,尊者阿难所说如是,摩竭陀大臣雨势眷属及梵志瞿默目揵连闻尊者阿难所说
,欢喜奉行。
尊者阿难为瞿默目揵连婆罗门说法,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尊者阿难以各种方法
为瞿默目揵连婆罗门说法,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之后,摩竭陀大臣雨势的部属及
瞿默目建连婆罗门对于尊者阿难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三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六八 梵志品第十二(145)瞿默目揵连经第四
(一四六)中阿含梵志品象迹喻经第五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卑卢(1329)异学(305)平旦则从舍卫国出,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佛为彼说
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38)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卑卢异学,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303)
而去。
有一次,卑卢游行者在天亮后,从舍卫城出发,前去拜见佛陀,见过佛陀作礼之后
,便坐在一旁。佛陀为他说法,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佛陀以各种方法为他说法
,鼓励他,使他心生欢喜之后,在一旁默默地坐着。听过佛陀的说法后,卑卢游行
者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圈后离去。
3。 尔时,生闻(1330)梵志(9)乘极好白乘,与五百弟子俱,以平旦时从舍卫出,至无事处,欲教
弟子讽读经书。生闻梵志遥见卑卢异学来,便问。“婆蹉(1331)!晨起从何处来?”
三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当时,生闻婆罗门乘坐着华丽的白色车乘,率领五百位弟子,也在天亮后,从舍卫
城出发,要前往没有干扰的地方,教导弟子学习经典。生闻婆罗门看见卑卢游行者
从远处走来,便问:“婆蹉族!这么早,你从哪里来呢?”
4。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我见世尊,礼事供养来。”
卑卢游行者回答说:“婆罗门!我刚才去拜见过佛陀,从佛陀那里来。”
5。 生闻梵志问曰:“婆蹉!颇知沙门瞿昙(122)空安静处学智慧耶(1332)?”
生闻婆罗门又问:“婆蹉族!你认为如何?你认为佛陀的智慧辨才是怎么样的?他是
一位智者吗?”
6。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何等人可知世尊空安静处学智慧耶?梵志!若知世尊空安
静处学智慧者,亦当如彼。但,梵志!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109),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1333)。梵志!譬善象师
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我亦如是,
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
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卑卢游行者回答说:“婆罗门!你以为我是谁,可以知道佛陀的智慧辩才是怎么样的
?婆罗门!只有具足与佛陀一样智慧辩才的人,才会知道佛陀的智慧辩才是怎么样
。但是,婆罗门!因为我看到佛陀的四种足迹,所以我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
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婆罗门!譬如善于捕捉大象的人进入
森林中,在森林中看见巨大的足迹,他便得到这样的结论:会有如此巨大的足迹,
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婆罗门!我也是一样,因为我看到佛陀的四种足迹,
所以我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7。 “云何四句义?梵志!智慧刹利论世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
作文章,行于世间(1334)。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
重问;若不能答,便伏舍去(1335)。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
,况复能伏?梵志!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一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如来、
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是哪四种足迹呢?婆罗门!我见到有些有智慧的王族武士,他们是聪敏者,〔擅
长〕以事与他人论议,〔言论〕犀利,我认为他们到处游行,以他们的智慧撕裂他
三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二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人的见解。他们心里想:‘我们去到佛陀的住处后,将问他这个问题,当我们这样问
时,如果他这样回答,我们会这样反驳他;当我们那样问时,如果他那样回答,我
们会那样反驳他。’当他们听说佛陀住在某村庄时,他们便前往佛陀的住处,可是
他们看见佛陀后,却不敢发问,何况想反驳佛陀呢?婆罗门!这就是我所看到佛陀
的第一种足迹,所以我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
众是正行者。”
8。 “如是智慧梵志、智慧居士、智慧沙门论世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
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
,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舍去。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己,尚
不敢问,况复能伏?梵志!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四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梵志!我所读书有此
四句义,我因此四句义故,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
来弟子圣众善趣。”
“同理,婆罗门!我见到有些有智慧的婆罗门、居士、修行人,他们是聪敏者,〔
擅长〕以事与他人论议,〔言论〕犀利,我认为他们到处游行,以他们的智慧撕裂
他人的见解。他们心里想:‘我们去到佛陀的住处后,将问他这个问题,当我们这样
问时,如果他这样回答,我们会这样反驳他;当我们那样问时,如果他那样回答,
我们会那样反驳他。’当他们听说佛陀住在某村庄时,他们便前往佛陀的住处,可
是他们看见佛陀后,却不敢发问,何况想反驳佛陀呢?婆罗门!这就是我所看到佛
陀的第二、三、四种足迹,所以我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
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婆罗门!这些就是我所看到佛陀的四种足迹,所以我得到
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9。 生闻梵志语曰:“婆蹉!汝大供养沙门瞿昙,所因所缘,欢喜奉行。”
生闻婆罗门说:“婆蹉族!因为如此,想必你会供养佛陀,并且欢喜接受他的教法
”
10。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如是!如是!我极供养于彼世尊,亦极称誉,一切世间亦
应供养。”
卑卢游行者回答说:“婆罗门!的确如此。我会供养佛陀,并且欢喜接受他的教法,
三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四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甚至认为一切世人都应供养佛陀。”
11。 彼时,生闻梵志闻此义已,即从乘下,右膝着地,叉手由于胜林给孤独园,再三作
礼:南无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如是至三已,还乘极好白乘,往诣胜林给孤独园
。到彼乘地,即便下乘,步进诣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生闻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从车乘下来,右膝跪地,面向胜林给孤独园,合掌三称:
我礼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三称之后,再登上车乘,前往胜林给孤独园。到
了之后,下车步行到佛陀面前,见过佛陀作礼之后,坐在一旁。
12。 生闻梵志向与卑卢异学所共论事尽向佛说。世尊闻已,告曰:“梵志!卑卢异学说
象迹喻,犹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迹喻善作具足者,今为汝说,当善听之。梵志
!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
彼善象师或不信者(1336),于此林中复有母象,名加梨免,身极高大(1337),彼有此迹。即寻
此迹,复见大象迹(1338),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
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罗梨,身极高大(1339),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1340),见
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
和免,身极高大(1341),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1342),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
此迹。彼寻此迹已,见大象迹,大象迹方极长极广,周匝遍着,正深入地,及见彼
象,或去或来,或住或走,或立或卧。见彼象已,便作是念:若有此迹,必是大象
。”
于是,生闻婆罗门便将他与卑卢游行者共论的事,详细地告诉佛陀。佛陀听了之后
,说:“婆罗门!卑卢游行者所说的象迹譬喻,并不详细完整。我现在告诉你详细完
整的象迹譬喻,你要专心听。婆罗门!譬如善于捕捉大象的人进入森林中,在森林
中看见巨大的足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
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矮小的婆和免母象,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
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足迹及高处磨擦的痕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
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大的〔公〕象。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
突牙的加罗梨母象,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
足迹、高处磨擦的痕迹及象牙刮过的痕迹,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
一只巨大的〔公〕象。为什么呢?婆罗门!因为在森林中,有大牙的加梨免母象,
三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三七六 梵志品第十二(146)象迹喻经第五
也有巨大的足迹。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当他看见巨大的足迹、高处磨擦的痕
迹、象牙刮过的痕迹及断裂的树枝,他不会立刻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必定是一只巨
大〔公〕象。他继续在森林中寻找足迹,他看见许多巨大的足迹,深刻明显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