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咒灭除〔我的〕苦?’因为苦而生起迷惑的果报与遍求的果报。阿难!具足正见
的人不可能会经历第八次受生,然而世间的凡夫有可能会经历第八次受生。”
19。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
终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
,必有是处。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
地狱中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
生天中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乐报者,终无是处;阿难
!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苦报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
受苦报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乐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的行为,不可能
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轮迥至善处,乃至天界;然而,如果有
人以身体造作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的行为,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
形,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轮回至恶处,乃至地狱中。阿难!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
善良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行为,不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
体坏散之后,轮迥至恶处,乃至地狱中;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善良的行为,以嘴巴
、意念造作善良的行为,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轮回至
善处,乃至天界。阿难!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
的行为,不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感受快乐的果报;然而,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
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的行为,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感受痛苦
的果报。阿难!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善良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行为,
不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感受痛苦的果报;阿难!如果有人以身体造作善良的行
三九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三九六 心品第十四(181)多界经第十
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行为,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情形,感受快乐的果报。
”
20。 “阿难!若不断五盖(217)、心秽(275)、慧羸(276) ,心正立四念处(521)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
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赢,心不正
立四念处,欲修七觉意(154)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
七觉意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
觉意,欲得无上正尽觉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
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
四念处,不修七觉意,不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
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阿难!如
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阿难!如果有人尚未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
悔、疑惑〕、内心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便不可能使心专住于四念处;如果
有人已经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
内心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便有可能使心专住于四念处。阿难!如果有人尚
未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内心的
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心未能专住于四念处,便不可能修习七觉支;如果有人
已经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内心
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心已专住于四念处,便有可能修习七觉支。阿难!如
果有人尚未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
、内心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心未能专住于四念处,尚未修习七觉支,便不
可能得到究竟无上的觉悟。如果有人已经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
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内心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心已专住于四念
处,已修习七觉支,便有可能得到究竟无上的觉悟。阿难!如果有人尚未断徐五种
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内心的污秽、使智
慧薄弱的行为,心未能专住于四念处,尚未修习七觉支,尚未得到究竟无上的觉悟
,便不可能断尽一切苦;如果有人已经断除五种障碍〔即贪欲、瞋嫉、昏沈与睡眠
、激动不安与后悔、疑惑〕、内心的污秽、使智慧薄弱的行为,心已专住于四念处
三九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三九八 心品第十四(181)多界经第十
,已修习七觉支,已经得到究竟无上的觉悟,便有可能断尽一切苦。阿难!这样的
比丘就是知可能或不可能。”
21。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尊者阿难回答说:“佛陀!这样的比丘是知可能或不可能。”
22。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经名何?云何奉持?”
于是,尊者阿难合掌请示佛陀:“佛陀!这个法应当如何取名?如何受持?”
23。 世尊告曰:“阿难!当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131)、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
四品,是故称此经名曰多界(1700)。”
佛陀回答说:“阿难!你应当受持这个法门为‘多界’,受持这个法门为‘四轮’,受
持这个法门为‘法镜’,受持这个法门为‘不死鼓’,受持这个法门为‘战场上的无
上胜者’。”
24。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阿难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的接受。
马邑及马邑,牛角娑罗林,
牛角娑罗林,求解最在后。
(一八二)中阿含双品马邑经(上)第一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鸯骑国(531),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马邑(1701),住马林寺,及比丘众。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在鸯伽国游行时,与比丘众一起来到马邑,
住在马林寺。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见汝等沙门(9)是沙门。人间汝等沙门,汝自称沙门耶?”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当人们看见你们时,称呼你们为沙门。当人们问你们是
否为沙门时,你们是否自称为沙门呢?”
3。 诸比丘白曰∶ “尔也,世尊!”
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
4。 佛复告曰:“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学如沙门法及
三九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 双品第十五(182)马邑经(上)第一
如梵志法已,要是真谛沙门、不虚沙门,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
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汝等当学如是(1702)。”
佛陀便说:“诸比丘!既然那是你们的称呼,是你们所宣称的,诸比丘!你们应当学
习:‘我们将要受持、奉行那些使人成为沙门、婆罗门之法,如此,我们的称呼才会
是真实的,我们所宣称的才会是如实的,那些人对我们所做的,我们受用他们的衣
服、食物、卧具、医药,将会〔为他们〕带来大果报、大利益,我们的出家将不会
白费,而会有果报,会有利益。’”
5。 “云何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身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清净,不自举
,不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1763)。若汝作是念:我身行清净,我所作
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1764)。”
“什么是使人成为沙门、婆罗门之法呢?诸比丘!你们应当学习:‘我们身体的行为
应是清净的、透明的、开放的、没有缺点的、已防护的,而且我们不会因为清净的
身体行为而称赞自己,轻视他人。’你们心里可能会想:‘我们身体的行为已是清净
的,这样的程度已经足够了,这样的程度已经完成了,修行人的目标已经被我们达
成了,没有什么更上的事是我们应做的。’你们可能会以此为满足。”
6。 “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1018)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清净,当
复作何等?当学口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口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
,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行清净,我所作已
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
“诸比丘!为了不让你们出家修行却失去修行人的目标,我现在告诉你们,尚有更
上的事是你们应做的。诸比丘!当身体的行为清净时,还有什么是你们应做的呢?
诸比丘!你们应当学习∶‘我们嘴巴的行为应是清净的、透明的、开放的、没有缺点
的、已防护的,而且我们不会因为清净的嘴巴行为而称赞自己,轻视他人。’你们
心里可能会想:‘我们身体及嘴巴的行为已是清净的,这样的程度已经足够了,这样
的程度已经完成了,修行人的目标已经被我们达成了,没有什么更上的事是我们应
做的。’你们可能会以此为满足。”
7。 “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口清净
,当复作何等?当学意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意行清净,不自举,不
四○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二 双品第十五(182)马邑经(上)第一
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行清净,
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
“诸比丘!为了不让你们出家修行却失去修行人的目标,我现在告诉你们,尚有更
上的事是你们应做的。诸比丘!当身体及嘴巴的行为清净时,还有什么是你们应做
的呢?诸比丘!你们应当学习:‘我们意念的行为应是清净的、透明的、开放的、没
有缺点的、已防护的,而且我们不会因为清净的意念行为而称赞自己,轻视他人。
’你们心里可能会想:‘我们身体、嘴巴及意念的行为已是清净的,这样的程度已经
足够了,这样的程度已经完成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