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
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
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难!犹人为火烧头、烧衣
,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
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
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阿难!犹人为火烧头、
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
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同理,覆恶者、恼害者;嫉妒者、悭吝者;狡猾者、伪诈者;恶欲者、邪见者;
自见的执取者、固执者、难弃舍者也是一样。阿难!有人是自见的执取者、固执者
、难弃舍者。阿难!因为他是自见的执取者、固执者、难弃舍者,他便不敬重尊师
,不奉行教法,不守护戒律。因为他不敬重尊师,不奉行教法,不守护戒律,便会
在僧团中发生诤论,使众人得不到利益与快乐,使众多的人天大众没有义利,没有
利益,只有、痛苦。阿难!如果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没有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
,阿难!你应该遵循能使未来不再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根本的方法。如此
,便能断除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使未来不再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
诤论的根本。阿难!譬如有人被火烧到头和衣服,会立刻想办法灭火。同理,阿难
!如果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没有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你应该遵循能
使未来不再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根本的方法。如此,便能断除这种邪恶的
、会引起诤论的根本,使未来不再生起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如
果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你应该努力断除这种邪
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譬如有人被火烧到头和衣服,会立刻想办法灭火
。同理,阿难!如果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这种会引起诤论的根本,阿难!你应
该努力断除这种邪恶的、会引起诤论的根本。”
17。 “复次,阿难!有七止诤(1884),一者应与面前止诤律,二者应与忆止诤律,三者应与不
痴止诤律,四者应与自发露止诤律,五者应与君止诤律,六者应与展转止诤律,七
者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1288)。”
三九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四○ 后大品第十六(196)周那经第五
“阿难!有七种平息诤论的方法,即应与面前律、应与忆律、应与不痴律、应令作
自言、应与君止诤律、应与辗转止诤律、以草覆盖。”
18。 “阿难!云何应与面前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面前止诤律也?阿难!一人者一
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一人者二人、一人者多人、一人者众
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二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
,面前令欢喜。二人者多人、二人者众、二人者一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
面前令欢喜。多人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多人者众、多
人者一人、多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众者众教诃,护
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众者一人、众者二人、众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
,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阿难!是谓应与面前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面前止
诤律也。”
“阿难!什么是应与面前律?如何以‘应与面前律’来平息诤论呢?阿难!一人为
一人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一人为二人、多人、大众说
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二人为一人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
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二人为二人、多人、大众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
说一样,使其欢喜。多人为一人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
多人为二人、多人、大众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大众为
一人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大众为二人、多人、大众说
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阿难!这就是应与面前律。如此,
便可以‘应与面前律’来平息诤论。”
19。 “阿难! 云何应与忆止诤律?云不何断此诤,谓因忆止诤律也?阿难!若有一人犯戒
而不忆,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曾犯戒而不自忆,汝应从众求于忆律,众当
共与贤者忆律。’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屣入众,
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日:‘诸尊!听我曾犯戒而不忆
,我今从众求于忆律,愿众和合与我忆律。’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
忆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阿难!是谓应与忆止诤律。如是断此诤
,谓因忆止诤律也。”
“阿难!什么是应与忆律?如何以‘应与忆律’来平息诤论呢?阿难!如果有人违
四一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四二 后大品第十六(196)周那经第五
犯戒律,但是自己不记得,比丘众知道了之后,应告诉他:‘你曾经违犯戒律,但是
自己不记得,你应当请求僧众告诉你。’阿难!如果某处有僧众集会,该比丘应前
往僧众集会处,偏袒右肩,脱鞋,顶礼长老比丘,长跪合掌,说:‘各位尊者!我曾
经违犯戒律,但是自己不记得,请僧众告诉我。’阿难!在集会的僧众应告诉他所
违犯的戒律,并且为他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阿难!这
就是应与忆律。如此,便可以‘应与忆律’来平息诤论。”
20。 “阿难!云何应与不痴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不痴止诤律也?阿难!若有一人
狂发而心颠倒,彼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彼于
后时还得本心,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曾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
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贤者于后还得本心,贤者可从众求不痴律
,众当共与贤者不痴律。’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
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 ‘诸尊!听我曾
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我于后
时还得本心,我今从众求不痴律,愿众和合与我不痴律。’阿难!为彼比丘故,众
共和集,应与不痴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阿难!是谓应与不痴止
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不痴止诤律也。”
“阿难!什么是应与不痴律?如何以‘应与不痴律’来平息诤论呢?阿难!如果有
人发狂心颠倒,因为发狂心颠倒而造作许多修行人不应做的恶行,违犯戒律的不如
法行为。后来,他的心恢复正常,比丘众知道了之后,应告诉他;‘你曾经发狂心颠
倒,因为发狂心颠倒而造作许多修行人不应做的恶行,违犯戒律的不如法行为。后
来,你的心恢后正常,你应当请求僧众告诉你所违犯的戒律,僧众会告诉你所违犯
的戒律。’阿难!如果某处有僧众集会,该比丘应前往僧众集会处,偏袒右肩,脱
鞋,顶礼长老比丘,长跪合掌,说:‘各位尊者!我曾经发狂心颠倒,因为发狂心颠
倒而造作许多修行人不应做的恶行,违犯戒律的不如法行为。后来,我的心恢复正
常,请僧众告诉我所违犯的戒律。’阿难!在集会的僧众应告诉他所违犯的戒律,
并且为他说法与律,犹如佛陀在面前教说一样,使其欢喜。阿难!这就是应与不痴
律。如此,便可以‘应与不痴律’来平息诤论。”
21。 “阿难!云何应与自发露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阿难!若有
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四四 后大品第十六(196)周那经第五
一人犯戒,或有语者,或不语者,或有忆者,或不忆者。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
,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
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犯某戒,我今向长老上尊比丘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
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后作。’阿难!诸比丘众当问彼比丘曰:‘贤者!自见所
犯耶?’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众当语彼∶ ‘更善护持,莫后作也!’阿难
!是谓应与自发露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
“阿难!什么是应令作自言?如何以‘应令作自言’来平息诤论呢?阿难!如果有
人违犯戒律,或许已被诃责,或许未被诃责,或许自己记得,或许自己不记得。阿
难!如果某处有僧众集会,该比丘应前往僧众集会处,偏袒右肩,脱鞋,顶礼长老
比丘,长跪合掌,说:‘各位尊者!我曾经违犯戒律,我现在向各位尊者表白、忏悔
自己的错误,绝无掩饰、覆藏,从今以后,我会小心防护,不会再犯。’阿难!比
丘众应该问他:‘贤者!你自己知道已违犯戒律吗?’他应回答说:‘我自己知道已
违犯戒律。’比丘众应该说:‘从今以后,应小心防护,不要再犯!’阿难!这就是
应令作自言。如此,便可以‘应令作自言’来平息诤论。”
22。 “阿难!云何应与君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阿难!若有一人
不知羞耻,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彼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
,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称一处
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君
律,君无道无理,君恶不善。所以者何?谓君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
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
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阿难!是谓应与君止诤律。如是
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阿难!什么是应与君止诤律?如何以‘应与君止诤律’来平息诤论呢?阿难!如
果有人不知羞耻,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