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普济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74-普济方- 第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虽 
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 
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 
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即诸酸 
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 
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虚 
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腹气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 
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 
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滑石炒。小便淋沥者加泽泻。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 
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其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 
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 
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 
若只头痛者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干地黄。调理脾胃 
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 
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 
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难、素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 
当从六气不足。浮沉升降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 
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谓之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 
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 
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病患自以为 
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 
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 
心主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次以甘温及甘寒之 
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者肝木也。肝 
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 
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若风热不陷于地中。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 
主脉。脉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闻起妄 
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瘅。或生厥。或中风。 
或作肾痿。或为之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上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 
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 
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肺为涎。入脾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 
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 
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 
而病于外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 
血中。阴血中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 
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 
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以火酒 
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 
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 
大发散于阳分也。而令走九窍。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 
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 
暂得舒。是以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 
咽干。是阴气太盛。其理甚易知也。况 
无是则非也。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 
白术(君) 人参(臣) 甘草(佐) 芍药(佐) 黄连(使) 黄 (臣) 桑白 
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芍药(佐) 石膏(佐) 黄连(君) 知母(佐) 黄柏(臣) 甘草(使) 生地 
黄(臣) 黄芩 
(佐) 
中 
急痛 
羌活(佐) 防风(臣) 升麻(使) 柴胡(君) 独活(佐) 芍药(臣) 甘草 
(臣) 白术 
(佐) 
细辛 蔓荆 
子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 
神少 
人参(君) 白术(佐) 白芍药(佐) 橘皮(臣) 青皮(以破滞气) 黄 (臣) 
桂枝(佐) 
桔 
以上三 
味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 
三脉 
见。 
白术(臣) 苍术(佐) 川乌头(臣) 干姜(君) 肉桂(佐去皮少许) 茯苓(佐) 
泽泻(使)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 
浇灌 
分补 
阳气 
主浮 
风药 
本脉 
当于 
二证 
上喘 
脉中兼 
伏炽之 
假如 
加时 
无毒 
以气 
之阳 
寒者 
温 
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 
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君药分两最多 
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 
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 
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饮。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 
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 
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 
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喘满者。加炙浓朴。小便不利者。 
不可加之。为禁药也。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气短气弱而腹 
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者。而气不转加 
之。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 
黄。四肢肌热烦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鼻流清涕恶风。或顶背脊膂 
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 加倍。临卧服之。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 
。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 
胡、苍术、黄 、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如证退而脉数不退。 
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误用则其 
害非细。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死不治 
。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风寒汗 
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 
。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当责其热加黄 
柏、生地黄。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 
己半钱。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头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 
少阳、厥阴。亦用太阳经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三经风寒合病也。肾 
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者因劳役气虚 
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汤补之。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加当归。如肺胀膨膨而喘咳。胸 
膈气满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甚则交两手而瞀 
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 、五味子、人参。气盛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冬 
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如嗌痛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 
甘草、 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 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如脉紧者 
寒也。或面黄善嚏。或面白色恶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当泻足太阳。不用连、芩。少 
附子以通其脉。面色白多悲恐者。更加桂附。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 
。甚则加米谷。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动。以养其气。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甚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 
两 
虚 
结秘 
中闭塞。 
即饱。全 
为热所乘 
或三分。 
如头痛目 
本二分。 
九个。如 
黄各半钱 
用别药。 
单血药 
煎 
并去 
药太 
分。 
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溽。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 
行步 
使庚 
津者 
燥 
服 
更 
火 
甘 
肠 
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 
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意多以大顺散主 
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 
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洁古云 
发散也。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非 
理失所。违时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 
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有汗 
重。支节时有烦疼。或一身尽痛。或渴 
上热壅盛。口鼻气短气促。身心烦乱有 
肝之为痿厥者。四肢如在火中为热厥。 
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溃痹而 
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 
逆。故曰厥逆。其厥痹多相须也。于黄 
泽泻四分。猪苓一分。白术一分。如 
湿。如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欹侧 
涌出气力矣。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 
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 
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 
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 
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 
术之药。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 
加辛温泻之。若湿气盛风证不退。 
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 
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 
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 
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泪。视物昏花。 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 
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 
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髓虚。足不任 
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温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 
湿热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