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粗
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入地黄汁半合。更煎三两沸。不拘时温服。
x生地黄干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风热。侵肿不住。肉欲成脓。四肢烦热。x
生干地黄(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人参(去芦头) 黄芩(各一两) 当归(半
两) 远
志(一两去心)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 川升麻(半两) 赤芍药(一两半) 黄 (一
两锉) 赤
茯苓(一两) 羚羊角屑(一两) 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
分。
不拘时。去滓温服。
x飞黄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恶疮。蚀恶肉。x
丹砂 雄黄 磁石 曾青 白石英 棋石 石膏 钟乳粉 雌黄(各二两) 云母粉(三
两) 上各细研为散。用瓦盆一口。丹砂安南。雌黄安中。磁石向北。曾青在东。白石英在
西。棋石当上。石膏次。更下钟乳、雄黄。次云母覆盖。更用一盆覆盖定。以泥封。浓一寸。
于灶底以陈苇烧。一日取出。看取飞上者研细。敷疮上。日二遍。
x莽草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初结。微肿疼痛。x
莽草 鹿角屑 白蔹 白芨 半夏 天南星 附子(去皮脐各一两) 蛇蜕皮(一条炙)
皂荚(一两捶黑皮及子) 上为散。用醋面薄为糊。调为膏。涂贴肿处。干即再上。肿散为
度。
x黄柏膏x(出圣惠方)x治缓疽x
黄柏(锉) 桐叶(切各一两半) 龙骨(一两) 黄连(一两半去须) 败龟(拳大
烧灰细研) 麝香(一两细研) 上药以猪脂二斤。煎前四味十余沸。布滤去滓。拭铛令净。
却入铛中。再煎入后五味。搅令匀。收于不津器中。每用以故帛上匀摊。贴之。
x木香散x(出圣惠方)x治风毒瓦斯留滞。荣卫不通。欲结为缓疽。 之令内消贴。x
木香(一两半) 桂心(二两) 白蔹(一两半) 赤小豆(一合) 莽草(一两半) 附
子(一
两去皮脐) 半夏(一两半) 羊桃根(二两) 上为细散。以酸浆水旋调。稀稠得所。涂
故软
布及生布绢上。贴之。干即易也。以肿消为度。
x 茹膏x(出圣惠方)x治缓疽肿痛。内坚浓如牛领皮。下针烙干。即用生姜。维x
x缘疸气沉涩。干姜味辛。辛能散气消痛。又善引脓化恶肉。可以绵裹姜末。深 疮中。x
x日三二遍换。以肿退为度。蚀出疮中恶肉。x
茹(三分) 藜芦(半两去芦头) 真珠末(三分) 硫黄(细研一两) 上为细散。
都研令
匀。疮上如恶肉较深。可以绵裹入疮中。候恶肉化尽。贴生肌膏。取瘥为度。
x芍药汤x(出圣惠方)x治缓疽x
芍药 当归(各一两) 黄 (锉) 生干地黄(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人
参甘草
(炙各三分)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煎至八分。
去滓。空心温服。晚再如法服之。
x蛇床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x
蛇床子(一分研) 杏仁(汤泡去皮尖双仁细研入) 黄连(去须捣末) 乳香(细研
各半两)
盐(一分研) 蔓荆根(三两切烂捣) 上以蔓荆根和药末。细研令匀。涂敷肿上。干即易
之。
x雄黄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以飞黄散蚀恶肉尽。熏之。x
雄黄 干鸡子白 藜芦(去芦头) 丹砂(细研) 干鳗鲡鱼(炙焦各一两) 上为散。
以青
布裹之。安小土灶内。烧熏患处。如是熏三日即止。后用黄 散常法敷之。一方用蛇含膏摩
之。
x黄 散x(出圣惠方)x治缓疽x
用黄 二两细锉。捣罗为散。敷疮上。一方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匕。
x治缓疽方。x(出圣惠方)
用 茹一两。捣为末。不计时候。温酒调下二钱。一方用二两为散敷之。
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
追蚀一切疮肿
属性:(附论)
夫痈肿若寒多及毒深。外证虽结聚KT 硬不消。疼痛难住。未能腐化。或已穿穴。经
久不瘥。在外者须以药蚀。在里者须以药托。令毒瓦斯发泄。荣卫流通。则痈疽得瘥矣。所以
着追引蚀痈之方。
x方x
x覆煎散 治诸般痈疽、肿毒、疖毒。x
归梢(一钱) 归身(二钱) 防风梢(一钱) 风身(一钱) 苏木(半钱) 黄柏
(二钱) 甘
草(二钱半) 全蝎(一钱) 陈皮(一钱) 羌活(一钱) 人参(五分) 黄芩(一钱)
防己(五
分) 连翘(三分) 本(一钱) 黄 (一钱) 桔梗(二钱) 泽泻(五分) 知母
(五分) 生
地黄(五分) 芍药(一钱) 上为粗散。只作一服。煎先用井水浸药一个时辰。再用长流
水一
大碗。煎七分。又用好酒数十滴入药内。作一服。温饮。看病上下食前后。
x治发背、脑疽、疔疮、恶肿。x
发背疔疮与脑疽 麝香没药乳当归 腻粉官粉各等分 一对蜈蚣尤焙枯 粉霜砒信各半
字一钱脑子细罗酥 蟾汁振尖加菜子 通针深送入疮疽 半热半痛过半日 管取医教命再
苏
x千金漏芦汤 治肿痈疖无名肿毒。皆可服。x
生大黄 白蔹 甘草 赤芍药 黄芩 白芨 升麻 麻黄 枳壳 山栀子 当归须(各
等分) 上 咀。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x丁香散 治痈疽发背。热毒攻 。肌肉赤色。疼痛欲成脓。令速溃。x
丁香 赤小豆(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 羊桃根 硝石(研) 大黄(各一两) 木
香白
蔹榆皮(锉) 防己(各三分) 上捣罗为散。先以雄雀屎七粒。乳香一块。细研。以醋
调和。
涂疮头上。以醋调药末如糊。摊故帛上。贴之。干则易。
x龙射破棺散 治一切痈疽、发背、肿恶。x
藿香 地丁 栝蒌 红藤 甘草 紫草(各一两) 黄 (五钱) 当归(五钱) 上
为细
末。每服二钱。水调下。
x通关散 治一切痈疽、无头肿痛。宜通立愈。x
大黄(一两) 牡蛎(半两烧) 山栀子(三钱) 地龙(二钱) 甘草(三钱炒) 上
为末。每
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x乳香拔毒散 治一切痈肿疮疖。消毒止痛。x
黄柏(去粗皮) 黄芩(去肉各二两) 地骨皮(一两) 乳香(另研三钱) 没药(另
研三钱)
上为末。井水调作膏子。摊在纸花上。贴于疮处。
x追毒丸 治痈疽已溃。蚀恶肉。x
巴豆(去皮心膜十四枚) 白丁香(二十一枚) 豆豉(二十一粒) 屁盘虫(七枚) 上
同研
细。滴水丸捻如雀粪大。 疮内。追汁尽即止。
x搜脓散x(出外科精要)x治年深不瘥。恶疮有脓。不能自出。x
芎 (二两) 白芷(二两) 白芍药(三两) 轻粉(二钱) 上为细末。每用干掺
疮口上。
疮口
x搜脓散x(出御药院方)x治诸疽疮脓汁不绝。腐肉未尽。x
黄 白芍药 香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干掺患处,只可少许。却用膏药敷贴。
日
一换。
x透肌丸 治痈疽肿未有头。疼痛不可忍。x
硼砂(研) 斑蝥(去翅足米炒) 乌头尖 上等分。捣研为末。醋煮面糊丸如小豆大。
捻
令匾。贴在疮上。却用膏药花子盖透为度。如恶物出尽。次用后方合疮口。
x生肌散x
白矾(烧令升尽一两) 黄连末(一分) 轻粉(一分) 上同研细。不拘多少。掺疮
口上。
候生肉满。脓水尽。疮口干即止。为效。
x追脓散 治痈肿疖毒。出脓疼痛。x
湿生虫(五十枚瓦上焙干) 小麦(五十粒) 麝香(研半钱) 上捣研为末。每用一
字。
在疮内
x通关膏 治疮疖痈疽等无头者。x
乳香 轻粉(各等分) 上研匀。津唾调。涂肿处。以纸贴之。
x败毒丸 治一切痈疮未破。x
巴豆(去皮心膜三枚) 铅丹(少许) 上同研。入生面少许。再研匀。丸麻子大。每
以一
丸安疮口。外以膏药贴之。脓即出。
x栝蒌酒 治痈疖多日不熟。无头者。x
栝蒌(一枚) 甘草(三寸) 上锉碎。用酒一盏。量人虚实。入腻粉少许。煎三五沸。
去
滓。临卧温服。夜半疏动一行。其疮自消。
x葱香涂敷方 治肿毒及痈疖不穴。x
煨葱(一茎) 乳香(如枣核大一枚) 上烂研。涂肿上即溃。
x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皆可治之。x
炒黄柏粉(五分) 炒半夏末(一分将黄下灯草末同炒要研草法阳手送阴手接下盆细研)
上研细。无根水调。敷之甚效。
x治脓溃后疮不合方x(出千金方)
用烧鼠皮一枚为末。敷疮孔中。
x又方x(出千金方)
熟嚼大豆。以敷之。
x又方x(出千金方)
炒乌麻令黑。熟捣以敷之。
x又方x(出千金方)
以牛屎敷之。干即易。
x又方x(出千金方)
烧破蒲席灰。腊月猪脂和。纳孔中。
x治肿毒未成头热痛方x
以蛴螬不计多少。生研细。入少面并醋三两。滴调纸花子上摊。剪一眼子。时以水润。
觉药力尽。再用。候痒揭去。自然脓出为效。
x治痈未有头。使必穴方。x
取茅针一枚。尖正同具者。以水煎十数沸。服之立溃。若两茎即生两孔。或断折一锥为
二。亦两孔。
x咽葵子方 治痈疖无头。x
取葵子一合。以津咽三五枚。多咽即头出多。假令咽一粒。穿一穴也。随痈疖大小。不
可过多。
x雀粪涂敷方 治痈肿。速穿溃。x
以雄雀粪二十一枚。用醋研和如糊。涂敷肿上。脓便出。未穴再涂即破。
x地黄膏涂贴方 治热痈肿。结热振 。欲作脓。x
以生地三斤。细切捣汁。用麻布绞其汁出。于铜器内慢火煎。搅成膏。取敷肿处。以故
帛涂贴之亦得。日三五次易。其痈即溃。
x治痈疖诸肿难穿者。x
用已出未变全生蜂儿。瓦上焙干。研末一分。生虾肉擂碎二分。合和。敷患处四边。留
中心。须臾、或穿或散极妙。
x治背痈搭背。无名肿、毒疮。x
用葡萄根捣碎敷患处。先用齑水洗净。后敷上葡萄根。野者妙。
x又方x
以捻拈草用粳米醋调。敷患处良。
x治诸般背疽。无名肿毒。x
用水一碗。熬至四分后。用好锻石少加七家锅煤。同下水内调匀。用瓷器内盛收。点患
处。有头无头皆可点之。神效。
卷二百八十八痈疽门
痈疽发背作寒热
属性:(附论)
夫发背寒热者。由寒气客于经络。折于血气。血涩不行。乃结成疮肿。又诸阳气臻集。
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此皆脏腑壅滞。毒瓦斯不得宣通。故令寒热也。
痈疽发背作寒热。痈疽发背。病为急切。然五脏 皆在背。发于何部。宜精详之。其作
也、邪毒内鼓。寒热交攻。气血壅滞。阴阳相干。故令人身热而恶寒也。当以疗痈疽之法治
之。
李氏云。近时有数人病背疽。服前方药未安之间。遍身寒热。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
或连日作。或间日作。必先呕痰。然后寒热。寒热解大汗出。然后止。时医多欲用柴胡、牡
蛎。止汗之药。又有以为疟疾。欲下常山饮子。愚力辨云。背疽之疾。不可专以为有热。亦
有气虚而得之。亦有因怒气并气血凝滞而得之。所以发寒热者。先感寒邪。脾气不正。痰盛
而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