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三:观待立论者不成立
辰一:立论者自性不成立
辰二:敌辩者不成立
丑二:不定因
寅一:定义
寅二:名相之分类
卯一:共不共二分法
卯二:断诤…彼之原因
卯三:转成不定之‘喻’与‘诤事’之法
辰一:相异体性转成不定喻和诤事
辰二:同一体性亦转成摄入遣余法
巳一:转成名言成立与否
巳二:转成总别相
午一:过、未遍相
午二:等遍
寅三:不定因各个事相之义
卯一:不共不定之事相
辰一:定义
辰二:分类
巳一:彼因相虽无同异二品而未见
巳二:彼因相虽有同异二品而未见
巳三:彼因相虽同品有而未见
巳四:彼因相虽异品有而未见
卯二:共不定因
辰一:定义
辰二:分类
巳一:实不定因
午一:定义
午二:分类
未一:现见遍及同异二品
未二:现见遍及同品
未三:现见遍及异品
未四:现见遍及及同异二品之一方
巳二:有余不定因
午一:真实有余不定因
未一:定义
未二:分类
申一:彼因虽有异品不现见
申二:彼因虽无异品不相违
申三:彼因虽相违异品而不确定
午二:相违有余不定因
未一:定义
未二:分类
申一:彼因虽有同品不现见
申二:因相虽无同品不相违
申三:因相虽同品相违不确定
丑三:相违因
寅一:定义
寅二:分类
卯一:从实体方式分析
辰一:由相属力分析
巳一:行使二分法
巳二:果相违之断诤
午一:立诤
午二:答辩
未一:闻识若成立声无常之果
未二:闻识是常之结果不应理
未三:断除汝宗相似
未四:彼不变性不相似
辰二:观待结合方式
卯二:随欲诠之方法
辰一:破斥他宗
辰二:自宗主张
辰三:断诤
卯三:他宗承许之分析相违
癸三:决定彼诸因相
子一:决定灭除他因
子二:决定彼诸之能力
丑一:如何确定效力之法
丑二:断诤
寅一:断不成因
寅二:断除相违因
辛二:了解彼因相之所立
壬一:引述定义
癸一:观待否定之定义
癸二:观待肯定成立一所立
癸三:彼诸断诤
子一:断除未遍之诤
子二:断除过遍
子三:断除相似因
壬二:认取事相
癸一:破斥他宗
癸二:自宗所许
癸三:断诤
壬三:诠说遮除妨害量之宗
癸一:总之理论
子一:定义
子二:分摄
子三:断诤
丑一:定义之断诤
丑二:断除分摄
寅一:断除信许不摄属比量范畴
卯一:断除信许不摄入比量
卯二:断除信许不摄属共称比量
寅二:断除类似现量
癸二:各个自性
子一:叙述现量之遮遣
丑一:定义
丑二:断诤
子二:比量之遮遣
丑一:定义
丑二:断诤
子三:相信量之遮除
丑一:定义
丑二:分类
丑三:观察诸义
寅一:圣言量与自语之差别
卯一:测察前期因明学家之主张
卯二:诠述法称论师之旨趣
辰一:论式分析法
辰二:测察与圣言量相违差别
巳一:特殊圣言量含摄比量
巳二:一般圣言量类似自语
卯三:断诤
辰一:断除类似余圣言量
辰二:断除…作障非转成所立之过
寅二:若自语相违则誓立丧势
寅三:转成他义比量声之过
子四:遮除共称
丑一:定义
丑二:决定彼‘遮除共称’之自性
寅一:摄略叙述
寅二:叙述遮除共称分析
卯一:引述集量论之辞
卯二:抉择彼义
辰一:第一说法
巳一:破斥他宗观察
午一:因明前期学家之说
午二:破斥彼说法
未一:转成非共因
未二:转成相违
巳二:诠说自宗
午一:容许诠说之共称
未一:认定容许诠说之共称
未二:成立共称遍满一切
未三:彼之断诤
午二:由言声而生之共称
未一:认取由言声而生之共称
未二:由声而生之共称之旨义
未三:彼摄于比量
辰二:第二说法
巳一:由比量成立相异共称境
巳二:破斥他宗之观点
午一:初立名之因转成非共因
午二:自宗支派之叙说不应理
巳三:叙述法称论师之旨义
午一:‘月之名声’成立共通性
午二:转成事势比量力
午三:若灭除容许诠说与共称相违
辰三:观察彼诸旨意
巳一:破斥他宗
午一:破斥初立名和名言之分析
午二:破斥初立名为实体和耽著作用
午三:应用二种说法之错误
巳二:诠自宗第十一章 详析利他比量
己二:利他比量
庚一:定义
庚二:说话之补特伽罗
辛一:各自之定义
辛二:彼诸者胜败之立论
辛三:仲裁者如何成立裁决方法
壬一:总相:‘排斥’与‘随取’之法
壬二:别相:抉择排斥之处
癸一:合理诠说
癸二:遮止错乱
子一:遮止西藏前期学家之主张
子二:遮止…足目派主张
庚三:诤论时论式之分析
辛一:分析‘人’
辛二:目的
壬一:能立论式
癸一:真能立诠法
子一:定义
子二:设立论式方法
丑一:破斥不应理之宗旨
寅一:破斥因明前期之见解
寅二:破斥西藏学者之见解
丑二:诠说应理之宗旨
寅一:愚者结合法
寅二:智者结合法
丑三:断诤
子三:论式之作用
癸二:相似论式
子一:定义
子二:分类
壬二:能破论式
癸一:真能破
子一:定义
子二:分类
癸二:相似能破
子一:定义
子二:分类
丑一:破斥他宗
丑二:立自宗
辛三:诠法方法分析
壬一:自续论式
壬二:应成论式
癸一:应成立论
子一:破斥他宗
丑一:前期学家说法
丑二:破斥彼说
子二:建立自宗
丑一:真应成论式
寅一:定义
寅二:分类
卯一:招引能立应成论式
辰一:定义
辰二:若遮反真应成则转成论式合理性
辰三:应成论式招引自续论式之法
巳一:破斥他宗
巳二:立自宗
卯二:不招引能立应成论式
卯三:彼论之分析诠说喻
辰一:不招引能立应成
辰二:招引能立应成
巳一:自类应成论式
巳二:他类应成论式
丑二:相似应成论式
寅一:定义
寅二:分类
子三:断诤
癸二:答辩方法
子一:破斥他宗
子二:立自宗
量 理 宝 藏 论
萨班·庆喜幢 編著
明性法师 中译
译注说明:
一、藏文原本
1。萨迦寺所印行的贝叶论典。
2。近代西式装订本,青海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二、参考文献
1。法尊译:僧成大师之释量论疏《释量论略解》,佛教出版社,民国73年版。
2。霍韬晦着《佛家逻辑研究》,佛光出版社,民国68年版。
3。吕澄译《集量论释略抄》,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6年版。
4。蒋央洛迭汪波着《因类学》藏文版,萨迦寺印行。
5。根钦果南巴着《释量论普贤光疏》藏文版,萨迦寺印行。
6。根钦果南巴着《显明量理宝庄论疏》藏文版,萨迦寺印行。
7。贾曹、达玛仁钦作《释量论显明解脱道论》,VANARSI 大学印行,1986年版。
三、工具书
张怡孙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四、译注体例:
1。本论科判,依《释量论略解》之科判设立。
2。[ ]内之粗黑体字是本论之颂文。
3。译文中( )内的文字,是译者附加的说明。
甲一·叙说论名:为了知本论解说名相
乙一·译名
梵文云:Pramana…yukta…nidhi
藏文云:chad ma rigs pa'i g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