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揉走”落枕的小秘诀 其他 针灸推拿
失眠的主要症状表现是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或多梦、噩梦,似睡非睡;或通宵难眠。这样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生的时间不长,且白天其他不适症状不明显,也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可称失眠,但不能认为就是失眠症。
测测你是否失眠?
抹额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始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
搓手浴面先将两手搓热,如手掌过于粗糙可涂抹适量护肤霜。随后掌心紧贴前额,用力向下摩擦直到下颌,连续做10次左右。
按揉脑后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紧按风池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约30次左右,有酸胀感为宜。
按摩耳廓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廓均有一定反应部位,按摩耳廓有助于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健康。
拍打足三里穴该穴位在膝盖骨外侧10厘米处,轻轻拍打至有酸麻胀感即可。
泡足踏石取一些小鹅卵石铺在水盆底,倒入温水,泡足踏石20分钟。针灸可提高精子质量 其他 针灸推拿
德国的研究人员最近称,使用针刺疗法可明显提高男子精子的质量,因而可治疗某些不育症。
研究人员在近期出版的《生育与不育》杂志上撰文称,针刺疗法可改善精子的质量,提高其活性。研究人员对28名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了实验。受试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精子活力差、数量少等影响生育的因素。研究发现,针灸可增加精子数量,减少精子发生畸变。研究人员称,虽然目前尚不清楚针灸提高精子质量的机理,但研究结果证实针灸的确是一种治疗男子不育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针灸也能治细菌性感染
其他 针灸推拿
我在临床中常遇到病人问:我们用别的方法治疗某病很久了,一直疗效不好,用针灸能治吗?其实,他所问的疾病,如果及时施以针灸治疗,不但会缩短治疗时间,还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毒副作用。我们有理由说,针灸对疾病的调护与治疗作用,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一位患者脐周感染肿痛已经两周了,红肿区域如碗口大小,肿得连肚脐都看不见了,触之痛感更甚,温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伴全身发热。住在某医院给予当时最好的抗生素治疗了近一周,仍没有减轻的迹象,且身体不能直立,只能躬身以缓解腹肌的紧张减轻疼痛。后托朋友问我针灸能治否?我说可以。分析判断病人情况后,我从其下肢取了两个穴位,扎上针后患者电麻感异常强烈,放射至大腿根部及足趾尖。同时,我又用手轻揉患处肿痛部位约半小时,病人疼痛大减,取针后已经敢直起上身,视其脐周肿痛部位,肿胀面积明显缩小,当晚睡眠亦好转。治疗四次后,仅脐部剩一硬核,其他部位均已正常。经医院外科手术剖开后取出黄豆大小的黑色颗粒状异物,而后痊愈。
患者刘某系柔道队队员,大腿长一疖肿,约6×6厘米大小,红肿热痛,该队员以前身上常起疖肿,按照以往经验,至少得十天左右才能治愈。但当时正值四年一度的亚运会比赛,如不及时治愈会影响比赛成绩。于是我决定给他做针灸治疗,他当时也很惊讶,以为针灸不可能将细菌性疾病治好,但为了不影响比赛,他勉强同意了。结果第一次针灸后即感觉红肿及疼痛明显减轻,几天后便痊愈了。
看到上述病案,也许有人会对此大惑不解:针灸能把细菌杀死?不可能吧?!
对,针灸当然不能直接杀死细菌。针灸对于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并不是对细菌本身的作用,而是通过对于人体内环境的改善,破坏细菌的生存条件,细菌的生存条件一旦受到破坏,其生存与繁殖便会受到抑制,由此产生的疾病也自然会得以治愈了。
再看上述病案,为什么一直输抗生素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呢?临床上,我们常遇到这种现象,大家习惯于把这个结果归咎于细菌的耐药性等原因,这当然可以成为一方面理由,但我们知道,细菌感染的部位,肿胀明显,血液循环通畅程度很差,而我们临床上应用的任何抗生素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而这种状态,使抗生素很难到达病灶。因此,很多的感染性疾病输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患病部位的微循环差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健康时气血畅通,人体具备的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抗菌因素都会对细菌起到抑制或直接、间接杀伤作用。当患病部分的血液循环受阻后,这些因素自然也就减弱甚至消失了。我们仔细分析此类疾病会发现:几乎任何细菌过度繁殖的部位,基本上都是人体自身首先出现了问题,导致患病部位存在血液循环不佳。可以说,人体内微循环的障碍是细菌生存繁殖的一个必要前提。而针灸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态,使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中对细菌有抑制或杀伤作用的各种因素能够到达患处。这样,疾病自然会被治愈。针灸是怎么治夜盲症的
其他 针灸推拿 夜盲症为民间的叫法,中医称为“高风雀目”,西医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医认为夜盲为主证而确定为“高风雀目”,早在公元1345年刊载于一本中医眼科古书,书名称《世医得效方》,比西医Donche于公元1857年将本病命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早512年。
夜盲症为一种遗传性进行性慢性之眼病,多发生于近亲结婚之子女,以10至20岁发病较多,常双眼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一家中可数人同患此病。若发生于晚年,进行则较缓慢;发生愈早,进展愈快,医后不良,终至完全失明。
夜盲症的临床表现,早期有夜盲,即在白天可以看见东西,一到夜晚看东西便不清楚。初期视野慢慢缩窄,晚期形成管状视野,只看见前中央部分的东西,看不见周边的东西。
眼底检查:最初视网膜周边部有骨细胞样色素堆集,以后渐向中央部扩散,最后波及黄斑区而失明。
在治疗方面,夜盲症是眼科疑难的眼底病变,目前西医尚缺乏较好办法,而中国当代中医眼科名家如陈达夫、庞赞襄、姚和清、曹仁方、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