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阴可出现,中阴出现则必定获得殊胜成就的解脱果。
总而言之,修学智慧度,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具方便离三轮,修习智慧佛子行。”又云:“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入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
上述摄善法戒殊胜修法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六度加上方便、力、愿、智四度,总为十度)。六度归纳概括如宁玛巴大成就者无畏持明洲所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不失慧念胜忍辱,一切助伴需精进,执现观圣静虑度,贪执自解智慧度。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雪域成就王米拉日巴尊者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印度戒香寺五百班智达之顶尊阿底峡尊者说:“最胜智者即证悟无我之义,最胜敦肃(诚敬)即自心相续调柔,最胜功德即广大利众之心,最胜教言即恒时内观自心;最胜对治即了达一切无自性,最胜行为即不随顺于世间,最胜成就即烦恼日趋薄弱,最胜道貌即贪欲日渐减少,最胜布施即无有贪著,最胜持戒即自心寂静,最胜安忍即身居卑位,最胜精进即抛弃琐事,最胜静虑即自心不改,最胜智慧即不执一切。”《佛子行三十七颂》云:“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菩萨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如《菩萨地论》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49,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可归摄于六度之中,如是六度等三乘一切正道经论则可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当中。也就是说,一切佛法为了众生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空悲双运修法如意宝,则无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无任何利益。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云:“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龙树菩萨云:“空性大悲藏,唯修菩提者。”大成就者萨哈尊者在道歌中云:“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仲顿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之究竟是什么?”尊者答言:“诸法之究竟乃空性大悲藏。”又说:“譬如,世界上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犹如万应丹药一般,如果证悟法性空性之义,则可对治一切烦恼。”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所以对一个修行者来说,也是如此,纵然具有如鸟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般钻入地下,穿行山岩畅通无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各种希奇的神变,若相续中无有菩提心,则他们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王加持了相续。虽然这样的人最初可能受到一些迷信者的推崇、恭敬、信奉而获得供养等,但最终只能毁坏自他而已。”又云:“因此,我们应当对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师、善友等作真佛想。对自相续而言,也是同样,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了义,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了本尊等,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若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无有退转并且越来越增上,则可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尤其是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则一定会对上(上师三宝)具足信心、清净心,于下(六道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如无等塔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时可摄受眷属?”尊者言:“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也会对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并且也定会对众生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可摄受眷属。”宏法利生事业周遍诸方隅的我等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直断要诀·注疏》中云:“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修道之验相,能无碍地穿越山崖,在虚空中如鸟般飞行,在水中如鱼般游行,大者变小,小者变大,看人一眼能治病,于山岩、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魔众降伏、收摄为眷属等,皆为受魔加持后再现的有漏妄验相,故切莫认知为正道。若能以大慈悲心来收摄魔众,以智慧悲眼来观照众生,并趣向于解脱之道方为殊胜正道。”
菩萨戒律仪论(下)
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大神变塔(图)
丁三、饶益有情戒
分二:一、真实饶益有情;二、与三律仪有关的学处。
戊一、真实饶益有情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颂曰:饶益有情律仪四摄法。
首先摄善法戒主要成熟自相续,而后饶益有情戒为成熟他相续。饶益有情戒的内容主要是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利)。
己二、广说:宣说四摄法
分四:一、体相;二、分类;三、数量决定;四、摄义。
颂曰:先以布施摄受眷属众,
爱语宣说正法令生信,
引导九乘利行使修善,
为度彼等自己亦同事。
子一、体相
总体来说,饶益有情戒是菩萨持的学处,为了成熟众生的相续,以善巧方便领受利他心及相应法。
子二、分类
分四: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
丑一、布施
为了摄受的所化眷属,以布施财物来满足其心,令生欢喜。(见布施波罗蜜)
丑二、爱语
摄受眷属后,以温和清净的语言宣说正法,使彼断除疑惑,不了知的让他了知,已了知的使令坚固,使他对正行修法产生信解。
爱语分二类,一是随顺世间习惯语,面目和善,微笑慰问,让有情生起欢喜心。二是随顺正法教语。为利益安乐有情,依此语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能内心清净地对有仇怨之人,说对他有利之语;对极钝根仍具信心的人,忍受疲劳,为他讲法,令他学习并趣入善法;对谄诈欺师、行为邪恶的人,以无恚恼心说利益他的言语,对如此难行之爱语也应该修学。对那些心相续尚未成熟,想要断除诸盖障的有情,愿意趋入善趣者,教他们首先应行布施持戒;对那些已离盖障、相续成熟的有情,心调柔者,为他们宣说增进四圣谛的法;对那些多行放逸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使他们安住于不放逸行中,进行正确劝导;对那些心存疑惑者,为使他们断除疑惑,宣说正法论义抉择。
丑三、利行
比喻喂养婴儿,饮食既不能太热也不能生冷,需要适合于婴儿的食品,同样道理,菩萨度化众生,不能仅以一法来满足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应根据各自的根器宣说相应的法,让他们依法修持。对应于下根之下根,下根之中根,下根之上根,应分别以声闻、独觉、菩萨乘来引导;对应于中根之下根、中根之中根、中根之上根,应分别以事部、行部、瑜伽部乘来引导;对应于上根之下根、上根之中根、上根之上根,应分别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大圆满乘来引导。众生的根器分为九种,与此相应,以九乘法分别加以引导,直接或间接以方便法利益众生。
利行,以对境分二:一、对相续未成熟者,使令成熟;二、对相续已成熟者,使令解脱。以现法后法又分三:一、于现法利益有情,指使他如法积集、守护、增长财产;二、于后法利益有情,指劝导有情舍弃财产,清净出家、行梵净行,由此定能获得今后的安乐,不必获得现时的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益有情,指劝导在家出家众,趣向世间、出世间离欲行,由此现法能使身心轻安,于后世中,或生清净天界,或般涅槃。《入行论》云:“慧浅莫言深,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丑四、同事
为了让众生通达佛法及修行善法,自己也应当与众生一样地修学。否则,自己若不做让他做,他会因种种理由不肯做。先应为有情义利,不离利他意乐,调伏自己行其加行。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经观庄严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子三、数量决定
为什么定为四摄呢?因为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其欢喜,若施以资财饶益有情,可令他欢喜。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使他了知如何修行。这样,由爱语宣说正法,遣除他的无知,断除他的疑惑,使他正确受持法义。既然了知法义,由利行劝导令修善行。若自不修,如何教他?自若实行,与他同事,使他信受,便思维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使我获得安乐。这样,先前未修行的人就开始修行,已经修行的,可令修行坚固不退,因此,需要同事。如《经观庄严论》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或者,由四种作业来决定四摄。以布施使他成为闻法的法器,让他对法师生起欢喜;以爱语使他产生信解,对法义断除疑惑;以利行使他依教奉行;以同事使他修行不退,长期住于修行之中。如《经观庄严论》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菩萨所摄成熟众生相续的方便法均归纳在四摄当中。如《经观庄严论》云:“四摄于三世,恒时摄众生,成就众生道,非余唯四摄。”此四摄体,世尊于余处说二摄,即财摄与法摄。四摄归纳于二摄当中,布施归于财摄,爱语、利行、同事归于法摄之中。如《经观庄严论》云:“四体说二摄,财摄及法摄,财一法有三,次第摄四摄。”无著菩萨于《经观庄严论》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子四、摄义
通过菩提心摄持,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益度化众生的行持可归纳在四摄法中,以四摄法摄持并成熟众生相续。
戊二、与三律仪有关的学处
分三:一、观待正品与违品而作取舍;二、依止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方便而护其心;三、一切行为以善法度时之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