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饭,被他养大的侄儿到最困难的时候对他无礼,他怎样礼让。事实证明,罗得到了所多玛,后来所多玛王打败了,他被掳去,一无所有。事实证明,亚伯拉罕在山上,贫瘠之地,没有人要,平安无事,蒙神保守。事实证明,当亚伯拉罕最后把罗得掳回来,他又回到所多玛去,到最后,没有一块钱可以带出来,连妻子都变成一根盐柱在半路上死掉了。他的两个女儿与他犯奸淫,生出了摩押,生出了亚扪的后代。所以,你看,「得不偿失」,就是那些以血气争利的人的结局。那些信从神,顺服从,仰望神应许的人,终究得着更丰盛的生命。阿们?
罗得暂时得了一大堆的东西,罗得没有办法,永远没有办法得着敬虔的后代,请你注意。如果你不说天上的赏赐,就以地下留下的后代来说,罗得选择已经大错特错了。罗得的后代叫作摩押,罗得的后代叫作亚扪,罗得的后代子孙连十代都不能进到上帝的殿。这是神的咒诅,这是神的刑罚。一个人一生的产业到最后,到最后最后终极性的终点是什么?就是你有敬虔的后代,那是你最伟大,最安慰的产业。如果你有千千万万财宝,我告诉你,不如你有几个真正敬虔爱主的儿女。因为这些人在你年老的时候是你最大的安慰。这些人在永恒中间是受审判而可以免去上帝忿怒的一群。你所有的产业都不需要受审判,是你为你的产业要受审判,但是你所领受的耶和华所赐的产业中间只有一样要受审判的,就是你的儿女要受审判,你明白了吗?
亚伯拉罕敬畏神,他的后代使万国得福,罗得为了贪爱眼前的利益,他一生一世完全失败,结果连他的后代都没有办法蒙上帝悦纳。谁得胜?谁聪明?是谁感到自己更厉害?年轻人,如果那些没有听这篇道理的人还走他们的路,我盼望你学习。而如果你听了而又像他们一样,就比他们更糟糕,更受咒诅,更要受审判!求主保守我们。
接下去,第二个最大的关头。亚伯拉罕怎么得胜?罗得这样对他不好,他不记念,因为当天使来对他说,「上帝要消灭所多玛」的时候,亚伯拉罕怎么样呢?「该死!」「他到那个地方应该死!」是不是呢?不!亚伯拉罕为他祷告。当人家对他说「你的侄儿罗得在四王、五王相争的时候,被掳去了,他是在战败的这一方」的时候,亚伯拉罕听的时候,他没有落井下石,他没有幸灾乐祸,他没有拍案叫绝。亚伯拉罕怎么讲呢?「我的壮丁啊,预备好,我要出去打仗!」一个老人家还可以打仗吗?你看啊,当罗得的仆人跟亚伯拉罕的仆人相争的时候,他说「你我不可相争」。但是当罗得被掳的时候,亚伯拉罕无论如何一定要出去打仗,你看到吗?他不是懦夫诶,他绝对不是一个懦夫,他绝对不是因为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老了怕败,没有面子所以不必打仗。不是的!他知道,当战的时候不让,当让的时候不战。大家说「当战的时候不让,当让的时候不战。」今天我们灵性失败的是什么?应当争的,让。应当让的,争。应当爱的,恨。应当恨的,爱。应当急的,慢。应当慢慢忍耐的,我们急。结果我们完全失败,一塌糊涂,很可怜的灵性。所以当人家说「亚伯拉罕哪,罗得被掳去了。」亚伯拉罕说「好,下个月再处理,让他在监牢里尝尝铁窗的滋味,给他想想他这一生对我多么没有礼貌,也许耶和华那个时候对他讲话,他以后会好一点点。」亚伯拉罕说,「不!现在预备好,我们要出去打仗。」亚伯拉罕年老就带头出去,就带着几百个他的壮丁出去跟那战胜的王打,把他们打得一塌糊涂,所以一个人把联军打败的,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所以如果说,亚伯拉罕是什么王呢?他是众王之王,耶稣基督是万王之王,你明白吗?他实实在在是KingofKings;因为fiveKingshavebattlewithfourKings然后呢?他们中间打了以后几个王都失败了,亚伯拉罕再把那战胜的几个王再打败,你说他岂不是王中之王吗?
我不知道你们想象中的亚伯拉罕是谁?是不是主日学图画里面的一个老人家,几只羊在后面?我告诉你,绝对不是的!我已经对你们说了,吾珥城二十世纪的考古学查出来了,比较高级的人家里的房间是六十五间。如果亚伯拉罕有三百十八个壮丁在家里,可能他的房子至少有两百个房间。他是一个王者的身份,所以神呼召他。
我们今天有一个观念,特别是在中国拒绝基督教以后,有一个观念,上帝呼召的是穷人,上帝呼召的就是没有学问的,考不及格的,最差的,所以那些人就去作传道了。怪不得今天台湾有这么多有学问的人不要听道,有地位的人看不起基督教,今天有许多牧师讲的话没有人要听,就是那几只老羊在听。我告诉你,上帝一呼召就是呼召一个王者身份的亚伯拉罕出来。今天为什么国会里面最重要的人不能作基督徒?为什么今天教授里面最有哲学头脑的人不能作基督徒?因为我们传道人没有征服人头脑的头脑。我们传道人没有征服哲理的哲理。我们没有那个有神仆人的身份把王者的呼召叫他服在上帝的面前,跪在上帝面前的那种威力,求主怜悯!我告诉你,我绝对不是很需要到这里来每个礼拜对你讲一次道,不是,因为我有很多话没有交待清楚,基督教若是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你们中间有几个人的心灵被上帝打动了,以后你们能够把王者呼召出来,你能够代表神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那我的心可能死的时候比较瞑目了,我比较安心了。因为中华民族轻看圣经,轻看基督教,轻看牧师,轻看教会的领袖,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
亲爱的弟兄姐妹,亚伯拉罕有这样大的军力,有这样大的威力,可以把几个王一同打败,很快的就把罗得找出来,哪一个是罗得?我的侄儿出来!把他找出来,这样的人,力量太大了!这样的人是神要拣选的人。神当然不是不拣选笨的,神当然不是不拣选弱的,但是神有资格拣选最强的,阿们?这一点你们一定要看到,上帝不是单单拣选那穷的、弱的、笨的,那些什么都没有的,那些话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讲出来,「上帝拣选软弱的,拣选愚昧的,拣选无有的,拣选软弱的人」,这些话谁讲的啊?是使徒中间最有学问的讲的。不是那笨的,不要读书的,「上帝拣选软弱的」。不是的,最有学问的人自己感到他是软弱的,如果这些话是从最有学问的人讲出来的,那么教会有前途。如果从那些什么都不要读书,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考不及格就说「主啊,我被你用,你拣选软弱的」。那么,以后他专门看不起比他有学问的人。他以为只有他才配进天国?
圣经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神的拣选是这样,你以为耶稣选彼得,彼得是在那边钓鱼的笨人?不是的,彼得是可以带刀入衙门的人,你懂吗?当耶稣即将受审判的时候,彼得那个时候说「我有两把刀」,对不对呢?他是有武器可以进去,是一个特别的人,可能他是加利利省一个可以代表民兵团被政府承认的伟大的人。而且你知道吗?加利利是什么地方?加利利是整个犹太,整个罗马帝国里面最有钱的人建别墅的地方。所以,彼得是渔夫,因为那里出的鱼是要送到凯撒的王宫里面去,所以用很好的办法把它保护,因为那个鱼是全罗马帝国最贵的鱼。所以彼得是渔夫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很穷的那些在基隆旁边晒网的那些人,不是的。他那个时候是鱼市场,那个时候是最大的收入,是最大的出口货,当时加利利出的鱼等于台湾出的计算机一样的,你明白吗?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彼得绝对不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不是,是因为耶路撒冷看他们是世上的小民,是没有学问的,因为在加利利他们的商业,他们的鱼业,他们的经济强得不得了。但是他们不是学术中心的地方,所以他们这样讲。
神所拣选的人,不一定你想象中软弱的,因为讲那些话的是最有学问的人和最有势力的人。保罗是罗马公民,保罗是大有学问,迦玛列这个大教授得意的门生,他讲这样的话。所以你研究圣经要从总原则,不要从字句去咬文嚼字,走到死胡同的里面去。求主怜悯我们!我愿意在一生里面看见最有学问的人归向基督;最有才干的人归向基督,最有地位的人归向基督。我相信在印尼听过我讲道的将军最少有十个人。在印尼听过我讲道的经济学家,或者最有学问的人,教授有几十个。照样,在美国有好多人在我们的聚会里面信主。得救了以后他们作了美国大学的教授,一个一个告诉我,「我从前在你的聚会里面得救」。我们一定要求主给我们有一个新的看法,给我们有一个新的开始,好叫上帝最伟大的道在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中间不是像渣滓像垃圾一样被轻看。阿们?
亚伯拉罕把这些已经战胜的王再把他们打败,他是谁?诸王之王,众王之王,他把罗得把他取回来。所以那些王打来打去没有用,因为打胜了以后也是败,亚伯拉罕一动手全部败了。对不对呢?这样,他们所掳到的,这五王要掳四王的东西,四王要掳五王的东西打仗为了掳物。许多的战争是为了财物成为导火线的。使世界战争的一共有四样,第一样就是财宝。第二样就是权柄。第三样就是名望。第四样就是女人,有的为情欲而打仗。那么,这些名、财、利、情这四样的战争,这四王、五王打完了以后,结果打胜的还是打败,因为亚伯拉罕一出来,胜的也变成败的。所以,把掳完的带到得胜的地方,亚伯拉罕再把他打败,全部再把它掳回来了。如果亚伯拉罕要发财容易不容易啊?很容易,他不必作牧羊人,他这里掳掳,那里掳掳一定很有钱的。他这里打打,那里打打一定早发财的!但是他是规规矩矩的人,亚伯拉罕事情你再找,每一件事情我想到都会哭的。上帝说「我把应许之地给你,这是你的。」但是当他的妻子死的时候,「这不是应许之地吗?」他说「我用钱买这块地埋葬我的死人。」虽然是应许之地,他照样付钱,你明白吗?他一块钱,一根线不随便的。
当他掳回来的时候,两个人来欢迎他,第一个是什么?所多玛王。第二个是谁?麦基洗德。所多玛王来看到他的时候,就把很多的东西给他,「哇!你来救我们,我们已经打败了,你再把我们救回来,现在我很多东西都给你好了,我谢谢你。」亚伯拉罕对他说什么?「所多玛王啊,你的东西,一根线,一条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你使我发财」(参:创世记:14章22)。你明白吗?
不当得的,一根线都不拿。这个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但是,当献的,一点不留。最好的十分之一献给麦基洗德。我不知道我们今天在这些对财物的事物上,我们到底是不是像亚伯拉罕这样严谨,这样有原则,这样顺服神做了这些可以成为后人榜样的工作。感谢上帝!他把上好的取了十分之一,取了来献给麦基洗德。
那今天我想我应当跟大家谈一下十分之一的问题。因为很多的牧师都讲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有人印了专书《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