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颗心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关于这颗心2-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击在两人身旁的墙上。无言的教化如当头棒喝,争吵戛然而止,尴尬地画上句点。 

  在他生病期间,寺院的生机仍如以往一样旺盛。大师既在那里,又不在那里,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帮助僧团适应公共决策,以及不以最敬爱的老师为诸事中心的生活观念。一般而言,在如此一位大长者去世后,一切事物迅速瓦解,弟子们各奔前程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位老师的遗产在一两代后就消耗殆尽了。由此也许可以看出,阿姜查训练人们建立自信有多么成功:他生病时,在泰国与世界各地大约有七十五座分院;到他去世时,数目则增加到超过百座,现在则已超过两百座。 

  布施精神的呈现 

  十年前他去世后,他的僧团为其安排葬礼。与他生活和教学的精神一致,这葬礼不只是个仪式,同时也是一次闻法和修法的机会,时间超过十天,每天都有好几次团体禅修与开示,由国内最有成就的法师主持。在那十天当中,共计约有六千名比丘、一千名八戒女与超过一万名在家人在森林里扎营。除此之外,在修行的时段,估计约有一百万人前来参加;在火葬那天,包括泰国国王、王后与首相在内总计四十万人,来到寺里。 

  再一次,在阿姜查毕生维护的精神标准下,整个葬礼未花半毛钱:食物由四十二个免费厨房提供给每个人,由许多分院管理与贮存;价值超过二十五万元的法本免费分送出去;瓶装水由当地一家公司提供;当地客运公司与附近其他的卡车车主,每天早晨载运上千名比丘,到该区的村庄与城市进行托钵。那是个慷慨而隆重的葬礼,也是向这位伟人道别的最相称的方式。 

  这套开示录能够编辑出版,也是同样的布施精神的呈现。能获得阿姜查僧团准许,将他的教导付诸销售,是很难得的(通常他的书都是由在家信众赞助,然后免费流通的)。事实上,这是从阿姜查传法以来,获得英语授权的第三本书。 

  这套合辑囊括许多先前以英语出版,并免费流通的阿姜查法语。智慧出版社(WisdomPublications)应允将这些谈话编辑与印刷成书,是为了能将阿姜查的教导,带给比僧团更广大的读者。这似乎是个高尚的动机,因此获得阿姜查僧团的完全支持。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它恰巧是在阿姜查逝世十周年完成的。 

  愿这些教导,能为追求解脱道者提供有益的思维,并有助于建立觉醒、清净与平静之心。 

  阿玛洛比丘(AmaroBhikkhu) 

  2002年1月16日于无畏山寺(AbhayagiriMonastery)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悦或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在沮丧、感觉自在或其他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迷失其中,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获得佛法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在一些例子中,法以非常广泛与模糊的字眼进行教导,以至于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他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辞或特殊的名相进行教导,尤其是逐字解释经典的方式,更让人难以理解。最后,或是以平衡的方式进行,既不会太模糊或深奥,也不会太空泛或隐晦,最适合听者理解与修行,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惯常用来指导弟子的教法。 

  希望获得佛法者必须以信仰或信心为基础,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意义如下 

  佛:觉知者,心中有清净、光明与安稳者。 

  法:清净、光明与安稳的特征,从戒、定、慧生起。 

  因此,获得佛法者是培养与增长心中的戒、定、慧的人。 

  希望回家的人,不是那些只坐着幻想旅行的人。他们必须踏上旅程,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若走错路,就可能遇到沼泽或其他类似的障碍,甚至陷入险境而永远到不了家。家,是个让身心舒适的场所,那些真正到家者才能放松与舒服地睡觉。但旅行者若经过或绕过家门而不入,那么在整段旅程中,他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利益。
同样的,达到佛法的道路是每个人必须独自去践履的,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必须走戒、定、慧的正道,直到获得内心清净、光明与安稳的喜悦,那是践履正道的成果。 

  但若人拥有的只是书本、圣典、教戒与经典的知识那只是旅游的地图或计划就永远无法觉悟心的清净、光明与安稳,即使经过几百世,他将只是徒劳无功,永远无法得到修行的真实利益。老师只能指出正道的方向,我们是否行走正道而获得修行的成果,则完全取决于自己。 

  在此有另一个观察的角度。修行就如医师开给病人的药,瓶子上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但若病人只是阅读说明,即使读上一百遍,还是可能会死。他们无法从药物得到任何利益,并可能会在死前埋怨医生差劲,是个骗子,那些药物无法治愈他们,因此毫无价值。殊不知他们只是花时间检视药瓶与阅读说明,并未遵从医师指示服药。 

  但若遵从医生指示服药,就能康复假使是重病,就必须采用较重的药量;若病情轻微,则只须服用少量的药即可。较重的药量是因为病重的关系,那是非常自然的,你们自己仔细思量后就会了解。 

  医师开列处方以减轻身体的疼痛,佛陀的教导则是心病的药方,让心能恢复自然的健康状态。因此,佛陀可说是开列心病处方的医师。事实上,他是世上最伟大的医师。 

  我们每个人毫无例外地都有心病。当你看见这些心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想寻求法作为依靠或药方吗?践行佛法之道,不能以身体去完成,你必须用心去实践。我们可以将解脱道的行者区分成三种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那些了解自己必须修行,并知道如何做的人。他们皈依佛、法、僧,决心依教法精进修行。这些人已摒弃盲从的习俗与传统,而能根据理智亲自检视世间的本质。这群人名为佛教行者。 

  中间层次,包括那些已修行到对佛、法、僧深信不移的人,他们已觉悟一切因缘法的真实本质,逐步降低执取与贪著,不会紧抓事物不放。他们的心深悉佛法,根据不执著与智慧的程度而分别称为入流、一来、不来,或统称为圣者。 

  最高层次,是那些修行已导向佛陀的身、口、意者。他们超越世间,解脱世间,解脱一切贪染与执著而称为阿罗汉或世尊,是最高层次的圣者。
戒,是对身和语业的自制与纪律,正式的区分是在家戒与比丘、比丘尼戒。不过,一般而言,戒有个基本特性动机。当我们正念或正知时,就有正确的动机,修行正念与正知将能生出善戒。 

  若我们穿上脏衣服,身体会变脏,心也会感到不舒服与沮丧,那是非常自然的。若保持身体洁净,并穿上整洁的衣服,心就会变得轻快与喜悦。同样的,当无法守护戒律时,我们的身行与言语就会腐化,而让心痛苦、悲伤与沉重;我们将偏离正确的修行,无法洞见法的本质。善的身行与言语有赖于正确训练的心,因为身体与语言都由心所控制。因此,我们必须持续调伏自己的心。 

  定的修习能让心更坚固 

  以定来训练,能让心更坚定、稳固,为心带来平静。通常,未经训练的心是动荡不安的,难以控制与驾驭。这种心狂野地跟随感官起舞,就如水往低处窜流一样。农学家与工程师知道如何控制水,以供人类社会使用。他们筑起水坝以拦截河流,建立水库与渠道,只为了输送水让人更方便地使用。这些蓄积起来的水,变成电力与灯光的来源这是控制水流更进一步的利益,如此一来,不仅阻止它四处流窜、淹没低地,还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心受拦阻、控制、疏导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将能带来无边的利益。佛陀说:〃调伏之心,将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因此好好训练你的心,以得到它的最大利益。〃同样的,周遭的动物,如大象、马、牛等,在使用它们之前,也必须先加以训练,唯有如此,它们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为我们所用。 

  调伏的心所带来的福报,比未调伏的心要来得多。佛陀与圣弟子们都和我们一样从未调伏的心开始,但他们后来都成为我们尊敬的对象,我们从他们的教导中得到许多利益。仔细想想,整个世界已从这些调伏心且获得解脱者的身上,得到多少利益。受到控制与调伏的心,将能更适切地在各行各业帮助我们。有纪律的心,会使我们的生活保持平衡,让工作更顺利,并培养与发展出理性的行为模式。最后,我们的快乐亦将随之提升。
心的训练可通过许多方式,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每个人都可以修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呼吸保持正念,即培养入息与出息的正念。 

  在本寺,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并配合念诵Bud…dho以培养入出息的觉知。若禅修者希望念诵另一个字,或单纯地于气息的进出保持正念,那也很好,调整方法以适合自己。禅修的基本要素,是必须在当下注意或觉知呼吸,因此,在吸气和吐气时都要保持正念。修习行禅时,我们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脚接触地面的感受上。 

  禅修要想有结果,就必须尽可能经常练习。不要某天禅修一小段时间后,隔了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再修习一次,如此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教导我们要经常练习,要精进地练习,尽可能持续训练心。要想有效地修行,应该寻找不受干扰的理想僻静处。适合的环境是花园、后院的树荫下或任何可以独处的地方。若是比丘或比丘尼,应该找个茅棚、安静的森林或是一个洞穴。山林,是最适合修行的场所。 

  无论如何,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必须努力维持入息与出息的正念。若注意力转移,就把它再拉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尝试放下其他一切想法与关心的事,不要想任何事就只是观察呼吸。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警觉,并努力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心将变得愈来愈平静。当心达到平静与专注后,就可以把它从禅修的所缘呼吸上放开。 

  现在,开始检视组成身心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观察它们的生灭,你将清楚地了解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让它们成为苦与可厌的;它们自行生灭,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只有根据因果而生的自然变动。世上的一切事物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