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法云寺禅学院院长
上妙下境 长老 开示
目次:
一、引经立题九、 大乘法空金刚慧
二、愿力为先趣圣道十、 言说安立唯识现
叁、恒学佛法无厌足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
四、采集业由执着起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
五、众生执着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
六、罗汉分别花着身十四、圣道依法不依人
七、诸法本性无分别十五、抉择所修是圣道
八、无常为门入圣道十六、教观并行道心坚
一、引经立题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叁里有一个颂: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名智。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
(大正16;501a)
此颂共六句;第一句「采集业为识」说凡夫流转生死的次第。第二句「不采集名智」以後五句,说佛教徒修学圣道的次第。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在这里已经表示出来修学圣道的次第。
二、愿力为先趣圣道
不修学圣道的人,在世间上做种种事业,心里面也是有愿。什麽愿呢?希望得到所欢喜的事情,也就是荣华富贵。「我希望好好读书,将来到社会上找一份好工作,而後能够得到荣华富贵」。先有这个愿,再去做这件事;後来可能成功,可能不成功,也可能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这可以用「愿、行、果」叁个字来包括由愿导行,由行而得果。社会上的人与事均不出这叁个字。
在我们汉文佛教中,流行最广的净土法门,也是以「信、愿、行」的愿为前导,无愿不行!不止是净土,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之後,无论学习那一个法门,都是以愿、行、果为轨律。一定要有一个虔诚、有力的意愿?以想得圣道的愿为先导!在家、出家的佛教徒在这里无差别!如果没有这个愿,那可能就不学习佛法;即使学习佛法,也可能不修行,因为没有得圣道的愿何须修行?!
但这个愿不是轻易能建立的!当然,你也可能一时听某位善知识的一段法语,心中欢喜就有了愿;但是,一时高兴而发的愿可能不坚固。应该一次又一次的思惟,作深入细微的观察,经过内心长时的酝酿,最後决定:「我想要做圣人!」。经过长时抉择观察而建立的愿,应该有前进的力量,不容易退转的。应如是发愿,而後再去用功修行。这里应包括佛法的学习?有的人先有愿而後学习;有的人先学习而後有愿。无论孰先孰後,总是由愿导行,由行得果。
叁、恒学佛法无厌足
或在愿前,或在行前学习佛法,目的为掌握圣道次第,然後开始用功修行,可是修行的同时还是要不断的学习。从《阿含经》中看出,佛在世时,即使是大阿罗汉也还常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大阿罗汉已经是所作已办的无学位,为什麽仍须听佛说法?因为他很多地方仍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在大乘佛法里面,大菩萨们也是要听佛说法。《大智度论》里提到,弥勒菩萨到了等觉菩萨那麽高的境界,为什麽还要听佛说法呢?龙树菩萨解释说:「等觉菩萨和佛的距离还是很远,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他应该继续听佛说法。」如云:「闻诸法空,生大欢喜!」
所以,我们经过学习,通达了道次第以後,应该读诵一部与你修行法门相应的经论。譬如《金刚经》,前面说无我观,最後也是说无我观;前面一句「云何降伏其心」,後面也有一句「云何降伏其心」,前後好像无差别。但是你若读无着菩萨、天亲菩萨的《金刚般若经论》,就知道文虽相似,意义不同;一定要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以後才能贯通,知道怎样依之修习止观。而修行一个时期後,内心可能突然疑惑:「我修的对不对?我这样止、这样观对不对?」会有这样的心情。但是若是能时时研读相应的经论,就能从佛菩萨的法语得到印证,即使有什麽问题,也能从经论里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采集业由执着起
刚才所引《楞伽经》六句偈中,第一句是「采集业为识」。「采」就是拿过来,不是动手,而是用心;「集」是聚集。「业」是什麽呢?微细的说,心一动就是业。内心有所思惟是业,说话、行动的时候,也是心在动,这都是业。
什麽叫「采集」?「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只一次,而是多数的、不断的这样做。无论何事,心里有所取着、有所分别,作善、作恶都叫做「采集」。我们从无始劫来,直到现在都是如此,遇见什麽事情,起心动念一分别就是采集,采集的同时还有执着。执着是通於一切惑业苦的;作善也执着、作恶也执着。就算是佛教徒,得无生法忍之前,拜佛也执着,读经也执着;不管什麽事情都有执着心。但是拜佛、读经的执着中有清净的反动力,谓之逆流,违反生死,而趋向涅盘!虽然有此力量,仍有执着。
「采集业」者,采集即是业,或者业由采集而有,专指世间流转生死的动力而言。「采集业」者为谁?即是「识」;或者业为因,识是果报主。我们欲界人、天的分别心叫识,色、无色界天人内心的分别也叫做识。这些识没有智慧,都是普遍执着;人间的人是执着,天上的神也是执着,一切众生皆同,此是约人说。现在说「采集业为识」约法说亦即是执着,实在就是心与无明相应之义。有无明而无智慧,这个识处处执着,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有力量令你於生死中流转、难以解脱。
在《摄大乘论》中曾提及一事:譬如江河里的水,我们人看见是水,但是饿鬼看见的不是水,而是猛火,所以一直受
虚之苦。为什麽我们人看见是水,而饿鬼见是猛火呢?此中有二义。一、行缘识:若如是补特伽罗此生之前,有良心广作利益安乐众生的善事,今世业熟得果,随福业识见是清水。若彼饿鬼前世造了很多的罪业,则随罪业识,见水非水、而是猛火。二
、无明缘识:人见的水、鬼见的火,皆非真实,如梦中的境界一样。然因无明之故,执为真实是水、真实是火,受其苦乐之报。若能学习佛法、成就真慧,则能无着於水火,冲破无明的蒙蔽、业果的束缚,见第一义、得大解脱
五、众生执着感苦果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口头常说「不能解脱」这句话;细心思惟,才能知道「不能解脱」的相貌。凡夫的心也有明了性、是灵敏的;就算是一条蛇,它的心也是明明了了,只是那个身体令它苦恼而不快乐,但却不能因为不高兴就不要了,继续要困在那里!直到那个业结束,果报才能结束,不然则无法解脱。虽然人的智慧、福报大一点?天气冷,室内有暖气;天气热,室内有冷气,生活满意一点。仍然是安乐时少,苦恼时多。苦恼的果报是由业力招感的;业力是由我们的执着心发动出来的,得果报後就把你困住、不能解脱。假设你现在修学圣道,得了色界四禅、又能修得神通,就可以发动神通到欲界天和帝释天王见面、到色界天与大梵天王见面,也可以到兜率内院拜见弥勒菩萨。虽然得了神通,短时间内可以到另一个世界一行,但不能久住,因为我们的身体卑劣,受不了那样的大福德境界。这是卑劣的果报系缚你,你不可以转变的。
假设我们修学圣道到了菩萨第八地,弃舍肉身、得法性身,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法性身能遍入一切世界、无有障碍,到什麽地方都可以,於一切境界中自在无碍,成就那样的大自在境界才叫做解脱。凡夫就不行!不要说其他的果报世界我们不相应,即使在人的世界里,若到别的国家,他给你叁个月的签证,到期你就得离开。这个身体实在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应生厌离心;对佛菩萨的大自在境界,应生希求心、勤修圣道。
六、罗汉分别花着身
前天讲《惟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中天女散花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和惟摩诘居士说法时,天女心生欢喜散花供养。法会大众有大菩萨,也有阿罗汉;花落下时,至大菩萨身上,就慢慢落到地面。至阿罗汉,就着在身上而不落。受八关斋戒的在家居士都是不着香花
,何况阿罗汉是大比丘?!现在花着身上,是不如法的,所以急着叫它们掉下来。若是我们可能要用手拨一拨,但有神通的阿罗汉,只要摄心入定,用神通把花拨掉即可,但现在虽用神通也不能!天女知道这件事,就问:「为什麽要去花?去花干什麽呢?」舍利弗尊者说:「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因花着身不如法,所以要把花拨掉。天女又说:「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执着的相貌各式各样!我们看见一切的境界,心里都有执着。看见这个很丑陋,就执着这个很丑陋;看见这个很美丽,就执着这个很美丽。其实不是这麽回事,只是你内心的分别,不是那件事本身有美、有丑。是义云何?
七、诸法本性无分别
我再引用《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後面四句偈作解: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T31; 366c)
《摄大乘论》为唯识法门的要典,说明唯识深妙的胜义。佛学院里常把它当课本,多数在高级班讲授,一般结缘式的法会很少讲这部论。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可以作二义解释;第一义。「一切法」即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这个法现前了,就是现在;因缘未和合、未现前时叫做「本」。如是言之,以前的情况叫做「本性」。「应知一切法」是现在的因缘生法;「本性无分别」是在诸法未生以前,那个时候的情况无分别。举例言之,因缘所生法已经发生以後,或是一朵花,或是一棵树,我们可以分别是莲花、是菊花,是青、黄、赤、白各种颜色,或是松树、柏树¨¨等等;或说这个人是男人、是女人,是胖是瘦,是读书人、不是读书人,作各式各样的分别。而这些分别在本性的时候是无所有的,故云「无分别」。
禅宗有一个公案:慧可禅师,禅宗学者的记录说他断臂供养达摩禅师,但是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上说慧可禅师在深山树林里住时,被土匪砍掉臂膀的。这两种说法哪一个可以相信呢?我以为道宣律师是持戒的人,他说的话可以相信。断臂以後,心里不安,就请问达摩禅师安心之道。达摩禅师说:「将心来与汝安!」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心。慧可良久乃说:「觅心不可得。」达摩禅师说:「与汝安心竟。」
(《碧
录》卷十,大正48,219b)这段文颇有道理;但是须有定慧胜德的人始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麽不可得?「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时时执着虚妄分别,心才会不安。观达所取、能取本性寂灭,心无所住,心则安矣。
如此言之,因缘生法本性无分别,则因缘生法现在前时应有分别?若能寻思因缘生法自性是空,则现在有分别时,即无分别。若复观察因缘生法终归无常败坏之时,还有所分别乎?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法门、没得圣道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