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素问经注节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五行;人在气中,岂不应于天道。按∶注此四语是矣,继云“假命木直之年,有火气至,后二岁病矣”等语, 
恐未确。按变至则病,是根上文,言四时之气,既反其常,是天气变而人受病也。然病则病矣,其中又有微甚 
之分焉。譬如木直之年,所能胜木者,金也。若人感不正之气,病在于肺,肺金也,金能平木,本不为害,虽 
病亦微。所不能胜木而为木所克者,土也。若人感不正之气,病在脾胃,脾胃土也,土本畏木,木旺土虚,其 
病必甚。病既甚矣,而或更感外邪,邪根据于肝,肝木愈盛,脾胃愈虚,虚不任邪,故不但病甚,而且必死也。 
然此特就生克之常而论,若木直之岁,而人病于秋冬之时则病微,病于春夏之日则病甚者,秋非木旺之时故微, 
春当木旺之时故甚也。变至则病一句是头;所胜所不胜三句,是说病之微甚,分于五行之相制;非其时二句, 
则又以邪之衰旺本于时,而分病之微甚也。意各不同,注俱浑沦无别,且以后二三岁病为微,四五岁病为甚, 
殊属荒唐。)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按∶气不合则形不成,是故形生于气也;气不变 
则病不生,是故病始于变也。正名者,病名于是正也。闵芝庆作正名论,论伤寒与类证。伤寒之名宜正,凡病 
之名亦不可不正,可类推矣。)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 
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 
不可胜极。(言物生之众,禀化各殊,目视口味,尚无能尽之,况于人心,乃能包括耶。)嗜欲不同,各有所 
通。(按∶人性多偏,故嗜欲亦异。)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 
香气凑脾, 
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也。阴阳应 
象论曰∶“阳为气,阴为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 
所藏,以养五气。(心荣面色,肺主音声,故气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洁分明,音声彰着。气为水母,故味 
藏于肠胃,内养五气。按∶五气入鼻,无所不到,何独藏于心肺耶?盖心者血脏也,气由鼻入,先行本脏,而 
后会于心而生血,惟生血,故能使五色修明也。肺者气龠也,鼻为肺窍,气由鼻入,会于肺而后颁布于各脏, 
清浊于是乎分焉,惟能厘清浊,故使音声彰着也。谓之藏于心肺,宜矣。至于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而五脏之气 
即借之以养者,盖人必具五脏以生,而五脏又必须五气而运。然非饮之食之,则五脏之气亦干槁而闭塞矣。是 
五脏之气,必借五味之气以养也。)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 
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万物系之以兴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 
处也。火气炎上,故华在面。心生血,其主脉,故充在血脉。心王于夏,气合太阳,以太阳居夏火之中,故曰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也。按∶王本作神之变,元起、太素并作神之处,良是,今从之。)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肺藏气,其神魄,其合皮毛,故云。按∶王本 
阳中之太阴,甲乙、太素并作少阴。新校正云∶“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良是, 
今从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地户封闭, 
蛰虫深藏,肾又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云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 
脑之所养,故华在发,充在骨也。 
按∶王本少阴,元起、甲乙、太素并作太阴。新校正云∶“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 
从之。)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夫 
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余,肝之养,故华在爪, 
充在筋也。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按∶罢与疲通,肝主筋,过劳则运用乏竭而困倦矣,故云罢极。 
又人之血气,生于心,统于脾,而藏于肝,肝得其养,则血气充足而无病,故又云以生血气也。阳中当作阴中, 
新校正云全元起、甲乙、太素并同。)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皆可受盛,转运不息,故为仓廪之本,名曰器也。 
营起于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营之居也。然水谷滋味,入于脾胃,脾胃糟粕,转化其味,出于三焦膀胱, 
故云转味而入出也。土合至阴,金匮真言论曰∶“阴中之至阴,脾也。”按∶入出二字妙,唯有入故有出也, 
大小肠脾胃膀胱皆先入而后出者。三焦主气,何亦并言?盖三焦之气亦借饮食之味变化而为升降也。)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也。(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皆取决于胆也。)按∶一 
脏有一脏之职司,故在秘典论有十二官之分。然职在专司者,自不可兼摄,乃功同一致者,则又不可不并言。 
所以同一脏腑也,而此篇或分言,或并举,以见十二脏腑之功用不同,其义始全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 
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寸口一盛病 
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盛法同阳。四倍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 
不得通也。正理论曰∶“闭则不得溺。”)人迎与寸 
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俱盛谓俱大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 
可久盛,极则衰败,故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按∶新校正云∶“古文赢与盈通用。”)反四时者,有余 
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广陈其脉应也。夫反四时 
者,诸不足皆为血气消损,诸有余皆为邪气胜精也。阴阳之气,不相应合,不得相营,故曰关格也。按∶此一 
段,原刻在脉要精微论中,独论关格,无问突答,必错简也。今移于此,庶文义相贯。谨按灵枢终始篇云∶“人 
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 
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 
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 
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 
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又脉度篇云∶“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 
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 
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继是禁服篇亦言关 
格。合而观之,脉阴阳外盛之极者,实真原内竭之象也,死不旋踵,又何疑焉。其辨关格者,始于越人三难, 
谓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有溢,有关有格,以体象言也。仲景云∶“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 
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叔和因之。东垣则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 
浊道也,故曰格。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至于丹 
溪则别立关格一门,云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此病多死。吾乡前辈马玄台,言关格是脉体, 
非病名。张景岳称其独超前代,是也,乃以经中所言人迎,专属 
之结喉旁之人迎穴,而力诋从前之非,且咎东垣创以左寸为人迎之谬。噫!何其言之过,而所见之偏且凿也。 
夫结喉旁之人迎,人迎穴也,经中所言固多指此,且亦原无以左寸名人迎之明文,犹可蒙混言之。至谓两手寸 
脉尽属三阴,则谬甚也。请即以经之言脉者证之,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 
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 
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观此,是不独三阴俱候于三部,即三阳亦皆候于三部也。经之凡 
言人迎若何者,盖以三阳之脉皆上头,而颈旁之人迎,为阳明胃经之外候,可以候胃经之盛衰,不可以候三阳 
经之疾病。且也,左寸名人迎,亦非创自东垣也。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甚坚者伤于食。” 
夫人迎与气口对称,右寸为气口,右关即脾胃,脾胃伤食,则甚坚之脉形于右寸。左寸为人迎,左关则肝胆, 
肝感风寒,以致盛坚之脉见于左寸也。是此人迎实指左寸,本篇固已言之矣。但因经无明指左寸为人迎之名, 
故景岳可以率意言之耳。况人身之内,一名而两穴者,如临泣、窍阴、气海之有上下,三里之分手足,巨虚之 
别上下廉也,安在结喉旁之名人迎,左寸之不当更名人迎乎。景岳诚未之思耳。且其自言尝治蒯司马、田宗伯, 
脉来坚盛至极者,亦止诊之于两寸,初非上诊于喉旁。惟是以关格为脉体,脉盛之极为无阴,真阴败竭,孤阳 
浮露,一段妙解,深中关格肯綮,未可以其一言之失而弃之也。) 

内篇卷之二
脉要精微论
属性:脉居气血之先,切为四诊之一,凡欲治病,惟脉为要矣。然其道至精至微,苟非手快心灵,鲜不毫厘千里。 
所载脉法,虽不甚详,然大略已尽于此矣。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 
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过谓异于常候也,切谓以指切近于脉也。按∶动,注谓动而降卑,降卑之义殊不 
可解。平旦之时,阳初用事,人气清明,气血未乱,故可以审脉之得失,平旦六句正言气血之所以未乱也。精 
明注作穴名,误矣。盖人一身之精神,皆上注于目。视精明者,谓视目精之明暗,而知人之精气也,观下文“夫 
精明者”一段可见矣。参伍谓较其多寡之数,易曰“参伍以变”是也。) 
夫脉者,血之府也。(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见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