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異不一。因果義成,法性義立。即此而遣除一切科學哲
學外道異論。是故此學之興廢,即謂為內學外學之興廢可也
。復次,方今科學盛行,專逐外物,不明唯心更何從救。況
彼尚論理,非有至精確之析理,又何從引彼入此乎?而唯識
者,又特於此擅長者也。是故唯識者,建立佛法之根本,障
衛佛法之屏藩,摧伏邪執之利刃,接引新機之方便;其於佛
法關係之重要自昔為然也,於今猶急焉﹔其存其亡,安危共
之矣。
雖然,唯識之義信則然也,顧其學術之組織,與所對治
之邪見,及所討論之問睿弥袷溃瑒t不無有隔世之憾焉
。故初學者每病其難入,或歎其不切,是所謂美中不足者歟
。以是因緣,今作通論,謬欲擇其義理,釋今疑難,更其組
織,以應今日之需。庶幾大法晦而得明,群疑結而得釋。然
愧才力短絀,學業荒疏,無以勝其志。正而教之,是所望於
同志耳。
附錄:自昔古德,判別教時,異說紛紜,莫衷一是。要
皆崇自所宗,抑餘宗也。故釋經論者
386頁
,文前分別,必廣辨之。今通論唯識獨於此義未曾道及,似
摺f制。然非忽之,找粤x非決定,可不從也。昔作起信論
料簡答辨文中,有評判教一節,玆附錄之,以見愚意。
次評判教者,自昔判教,議論糾紛,西方則小大
相非、空有互諍,大乘則說小乘為方便之談,小乘則
認大乘為非佛說,空宗則說相宗空而不盡,未會究竟
,相宗則說空宗但偏一空,非中道義。故各自處第三
時,而說他宗契經非了義。至於此方光德,議論更復
繁多,一時,二時,三時,四時,五時等,雜說不一
,具如吾師唯識講義中述。非特判教多時,亦復立宗
各異,其在西方,但有大小之分,於大乘中但有空有
之別耳。 (其實大乘之分空有,始自清辨護法,然清
辨固亟閑法相,護法亦特表般若,博大宏通,慧智無
礙,各據拢裕髡恚m互諍難,真俗兩宗精義
益彰,而啟後學之妙解,皆非守一家之言,而伐異黨
同者。抑護法清辨亦絕未自立性宗相宗之名,特學性
宗相宗者因二師之論辨特盛緣是而有二宗之分耳,然
此但主張教理之異,其他行持戒律住持都無有異,故
那耍铀拢滟t智光齊聲揚化,備座數百,小大同光
,此蓋與枺林魇匾唤洠髯∫凰拢阕試酪阅匙
某宗者,小大宏局迥不相牟也。) 其在枺粒瑒t同講
法相也,而地論攝論各自分宗;同宗地論也,而南北
兩道又自分宗﹔成實俱舍,但小乘中一部論議;法華
華嚴,但大乘教一部經典;所詮教義,各局方隅,或
則教理不該,或則行果不備。夫境行果三,學佛之終
始;三藏十二部經,拢灾暌帲蝗币徊蝗汶y修
己化物;譬如人之肢體不具,即人之體用不備,而有
顛躓殘廢之懼。況夫守一遺多,而可自為宗祖者也
387頁
。夫地論攝論兩宗之興,固原於佛法初來,經論不備
,守缺待全,江漢朝宗,終歸於海猶可說也。乃若教
典既備,譯事已昌,猶復固局一隅而自尊大,則不得
不歎其所見之陋矣。宗派既繁,判教愈雜,吾固非但
不滿於此方先德五教四教而已,即於西土般若瑜伽兩
宗之互自高下,亦未敢贊同;而一守佛法平等無有高
下,佛語圓音隨類解別,教唯是一乘則有三之說。多
本師聞,非自力也。
何言夫佛法平等無有高下耶?曰我佛說教,所為同故,
所說一故,隨宜應機時無定故,同時聽法根有別故;以是四
義不特無始終圓頓之分,亦且無大乘小乘之別。
何言夫我佛說教,所為同耶?曰,如來大悲願,從初發
心,以至成佛,常念眾生流轉生死,沉淪五趣,邪見僻執,
虛妄顛倒,心斯悲愍,誓願拔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
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法華經云,如來出世普為眾生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也。以是因緣,可知我佛平等
大悲,說法因緣皆為眾生入於涅槃,成於菩提,所為是一,
無二無三,是為說法所為同義。
何言夫我佛說法所說一也?曰:一切佛教,二諦所攝,
勝義明空以顯實相,世諦說有以明緣生,是故一真法界,無
我無法,無作者受者,而善惡因果法相不壞。仁王般若經云
:「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
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 (中略) 以諸法性悉皆
388頁
空故。由世諦故,由三假故,一切有情蘊處界法,造福非福
不動行等,因果皆有﹔三乘賢拢拗T行,乃至佛果,皆名
為有﹔六十二見,亦名為有。 (中略) 又云:佛言:「大王
,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
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
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 (中
略) 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
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無始空,畢究空,散空
,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
果空,空空故空。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
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
,一切皆有。」無量義經云:「是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
欲得修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
有二法。 (中略)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
是。 (中略) 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
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
,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
生;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
為實相。」又云「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
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
,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滅,不來不去
,不出不洠А!谷缡
389頁
拢裕顝V無邊,不可備述。刻求其義,靡不同一。所謂勝
義皆空,一法不立,世諦故有,萬法俱彰;空有兩輪,攝佛
法盡;法性緣生說拢瘫M,而此兩輪相依而立,依法緣生始
言法性,依法空性說實緣生。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無法
外之如,亦無如外之法,離俗無真,離真無俗,世諦勝義,
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二義既明,則諸契經雖說法無量,妙義無邊,然宗旨所
在,則咸為大悲度生,使證菩提涅槃;義趣所歸,則咸為根
本後得二智所照法性緣生。說緣生者,令知法有用,知法用
故,則能正起功德;說法性者,令知法無體,知法無體,則
能悟入無得。以功德故,加行滿而證得菩提;以無得故,煩
惱斷而畢竟涅槃。諸佛度生,如是如是。是故一切經義,所
為所說,靡有不同,平等平等,一切一味,何大何小?何別
何通?何頓何漸?何偏何滿?諸有於諸契經生高下想者,斯
皆凡夫習氣,分隔拢裕簧茣ǎ嚿皥陶咭病VT魔得
便,感匱法業:愚癡可矜互諍無益也。
難曰:既法平等,所說都一:云何佛以四依教人,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既言經有了不了,則古德判教分經高
下,何不可然。曰:我佛說教,義趣旨歸雖惟一義,而為眾
生諸根性欲有差別故,即依一義說無量義,於一相中無量相
生,由是因緣,各經所明,亦有差別,此則如於般若華嚴深
密楞伽等雖並言諸法性相,然輕重不同,於是所明有了不了
。了者顯了義,了盡義。夫空而不至般若,法性之義不盡;
有而不如法相,緣生之理不顯;故言法性則必以般若為了義
,而
390頁
深密等經未為了義;若言緣生,則必以深密等為了義經,而
般若等為非了義。互有所了,即互有所不了。吾人以法性還
般若,以法相還深密等,則一切契經皆為了義。吾人求法相
於般若,則三性五法一切法相,因果生起,義都未盡;吾人
求法性於深密等,則有空不空,有存有遣,以言性真,義亦
未顯;斯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了不了義,斯為的釋。吾人
聞佛拢裕⿷蜓郧罅x,不可執言迷理,此則所謂依義不
依語者也。由是可知依義求理,則一切契經皆是了義;依語
起執,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真法王家子,應於此義亟深研
幾也。
再有難者,經義既同無非了義,所為又一皆為轉依,則
菩提涅槃一切眾生胡不盡證,而三乘道果應無差別可得也。
今既證果有別,三乘有殊,即果求因,是佛說法先後大小有
差別也。曰此不然,三乘拢詣e者,緣於眾生種姓有殊
故耳。是故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教惟是一者,一切契經同
說法性緣生;乘則有三者,二乘固局人空不達法,無蘊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