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德範
中華佛學研究所
提要
《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分別在第10、41、43個夢相解說中出現「謗法」一詞並且提出如何清淨「謗法」所引發的惡業。由於「謗」一詞的藏譯語可說完全跟漢譯語詞不同,還有清淨「謗法」業報特殊的方式,引發筆者由語言學、思想層面與宗教現象切入研究。粗略的結果是:從語義來說,「謗法」的梵語可能是“pratik。sipati”、“pratibaadhati”、“du。saka”等詞;就實際的行為方面,當行者自己「不相信」「法」而「捨棄」、「遠離」、「拒逆」或是提出某個法門非佛所說、阻止他人學習,就稱之為「謗法」。不太同於現今「造郑埂ⅰ笎毫R」的詞義。
就教義發展的層面與宗教現象而論,《淨居天子會》特殊的「謗法」清淨方法,是編輯者有意消除比該會更早集出的《般若》、《法華》等經典——絕對的權威與護法的熱铡斐傻脑谛排c不信者之間豎立一道隔絕的籓籬。其方式是行者保持正直、無礙心與親近、供養說法師。這樣的作法可以同時達到幾點成效:一、清淨「謗法」的業障;二、提供「謗法」者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三、打破「護法」者與「謗法」者之間的鴻溝;四、使「謗法」者回到說法師之處以使經典崇拜處聚集更多的聽法者,建立穩固弘化地點。
關鍵詞:1。 謗法 2。 捨離法 3。 dharma。m pratik。sipati 4。 dharma。m Pratibaadhati 5。 懺除「謗法」罪報 6。 修正與緩衝謗法與護法者間的隔閡 7。 經典崇拜
前言
《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以下簡稱《淨居天子會》」,原名《夢說》,首見於開皇十四年(西元594年)法經所撰《眾經目錄?眾經失譯三》之中。雖然《大正新脩大藏經勘同目錄》記載該會為竺法護(約西元266至313年時人)所譯,但是,在目前最早的經錄而且同時是距離竺法護時代最近的經錄——西元502至518年間,梁朝僧祐所編的《出三藏記集》——中,並洠в惺珍洿私洝S纱丝梢娺@部經的翻譯者、翻譯年代可能都有問睿G也徽撨@些棘手的問睿摃撟⒁獾氖撬麆e具特色的內容——敘述世尊受金剛摧菩薩之請,條列式地為未來的菩薩開示夢見一百零八個夢相的原因與相對的修行方法。換句話說,從這部經以夢到何等夢,是菩薩某地,出現在每一個長行解說中看來,可以說每個夢境都有「印證菩薩階位」的作用。這特殊的主睿襞c它跟「夢」有關的經典—如聲聞藏《阿難七夢經》等這類「預兆」的經典以及大乘修多羅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夢行品第五十六》等,則是藉「夢」以闡明「空」義等等—相較之下,不是值得注意嗎?
另外,這部被編入《大寶積經》,屬於大乘經的該會,還有幾點值得介紹:一、具有濃厚的「解夢」和「預示」的色彩。二、夢見佛菩薩的夢相,不見得同於所謂的「瑞應」。三、「生活化」的修正法。四、從夢因的解說,透露出經典集出時代的菩薩行者常犯的過失——「謗法」、「惡口」、「求利養」、「諂曲說法」等。
本文所要解決的就是「謗法」的語義與清淨「謗法」方式後面所耄Р氐囊恍┳诮态F象的問睿G罢撸钢r法」一詞出現在該會的第10、43夢相長行解說中﹝以下以「夢」涵蓋別列的夢相名稱與長行解說涣硗猓瑵h譯本第41夢雖未直接出現「謗法」一詞,而是以「疑心生謗」的方式呈現,但是參考相對的蕃文譯本「謗」的譯語和第10夢相同,所以一併列入討論。可是假如想要從經文中了解到底怎麼樣的行為就構成「謗法」——菩薩波羅夷——,恐怕無法得到答案!原因是:這三個夢的漢蕃譯本上下文並洠в刑峁┙缍ā钢r法」的訊息。那麼現今佛學辭典是否提供一些對這個語詞的說明?如果查閱這些辭書的話,將會得到定義不清的答案。為什說是定義不清呢?因為這個語詞分別出現在「誹謗正法」、「謗三寶戒」、「十重禁戒」這些辭條中,又各自以「誹謗正法的意思。略稱謗法、破法、斷法。主要係指誹謗大乘經典非為佛所說。謂不信般若、法華、無量壽等大乘經典,且加以毀呰誹謗者……蓋誹謗正法者,泛論有兩種:1。不信大、小二乘之法,遂毀呰、誹謗。2。不信大乘經典為佛所說而誹謗之……」、「誹謗十二分教及四諦等教法」、「十重禁戒……第十、謗三寶戒,又稱謗亂正法戒、誹謗戒、助謗三寶戒、毀謗三寶戒」訓解。比較這三種釋義,筆者有幾點執疑:第一、這些解釋不僅界定得不夠嚴謹,而且若從「互訓」的方式來看,當不了解其中一詞的意思,是無法理解另一詞的詞義的!第二、名相語義在時空的流布中有它的變化,若以現今對「誹謗」一詞的認知去解釋古人「謗」的用法是否正確?
至於第二個耄Р卦谇鍦Q「謗法」方式後面的一些宗教現象的問睿壳半m有日本學者不少的研究成果,不過實際上是著重在《法華經》「誹謗者」身份、誹謗與護法邉右约啊钢r法」與罪報關係上的探討。對於核心問睿沃^「謗法」——卻仍未予以廓清。另外,該會不同於一些大乘經典如《般若》、《法華》等,不提「謗法」罪報而代之以提出特殊的懺除「謗法」方式,是不是有可能此會的編輯者面對《般若》等大乘經對「謗法」者深惡痛絕的描述所造成的宗教現象的反省?
本文在此能透過語言學的方法,從同本異譯、不同語言的譯本、上下文茫瑏K儘可能避免語言干涉的陷阱釐清何謂「謗法」;同時,根據不同大乘經有關「謗法」的敘述,嘗試說明《淨居天子會》的編輯者如何以清淨「謗法」罪業的方式,著手修正激極維護大乘思想所產生的後遺症。
「謗法」語義
第一步進行的是該會第10、41、43夢相解說漢蕃譯本與版本的比對,並將比對結果顯示如下:
夢相
中 文 譯 本
蕃 文 譯 本
10
此人前謗法, des ni dam…pa'i chos spangs…pa dang |
出家諂曲求利。 rab…tu byung…nas kyang tshul ‘shos…pa dang | brdzun…gyis rnyed…pa yongs…su btsal…ba yin…pas
應勤供養三寶, des dkon…mchog…gsum…la bsnyen…bkur…bya…ba…la brtsin…par…bya zhid
奉施說法之人, chos…smra…ba…rnams…la yad gos…kyi sbyin…ba bya|
一心三時精進, sgo…gsum yang shin…tu bsdam…bar…bya’o |
41
此菩薩……生疑心 des ni 'gyod…pa bskyed…ba dang |
生謗,…… chos spangs…pa yin de |……
此人應於一切眾生生無礙心, gel…te sems…can…thams…cad…la zhe 'gras…pa sed…pa'i yid…kyis brtson…par…byas…na…nes
以此心趣向菩提。 byang…chub…tu des…bar 'byaung…bar…'gyur…te |
43
為利養故, des ni rnyed…pa'i phyir
謗毀法師、 chos…smra…pa…la smad cing
謗 法、不信、不解。 chos kyang spangs…la ma dad…pa dang | ma mos…pa dang |
當還生正直心, do tsha med…pas
親近法師, chos…smrab…la bsnyen…bkur byas…ba yin…pas des drad…pos chos…smrab…la bsten…par…bya’o |
勤修一切,施無礙心, des gel…te zhe ‘gras…pa med…pa’i sems…kyis rdzas thams…cad yongs…su gtang…bar…gyur…na |
趣向菩提。 des…na byang…chub…tu nges…bar ‘gyung…bar…‘gyur…te
由漢蕃譯本比對中發現,「謗法」的對等蕃語是〃chos spangs…pa 〃 。〃chos〃,漢譯為「法」,是絕對洠в袉栴}的,但是〃spangs…pa〃一詞翻成「謗」,可能就值得三思!為什麼呢?首先,先來看看 《藏漢大辭典》怎麼說!該辭典中說明〃spangs…pa〃是〃spong…pa〃的過去式並訓為:「『拋棄』、『戒除』;舊譯作『捨離』或『斷除』」。現在,請暫先記著這個概念,接下來,再來查閱此語的相對梵語,〃pratikSepa〃、〃pratyAkhyana〃、〃riJcati〃、〃jahAti〃 或 〃vivarjayet〃等的意思。若以字面分析:第一個詞 〃pratikSepa〃 即〃objection〃,〃contradiction〃,〃repudiation〃。 第二個詞 〃pratyAkhyana〃, 作〃rejection〃,〃denial〃解。第三個詞是 〃 riJcati 〃 ,釋為「棄捨」、「遠離」。第四個詞 〃jahAti〃有〃to leave〃,〃abandon〃,〃quit〃的意思。 第五個詞,〃vivarjayet〃,解為〃to exclude〃,〃avoid〃,〃abandon〃。
目前雖然洠в邢鄬蔫蟊究梢灾馈 ╯pangs…pa〃 翻自哪一個語詞,但是綜合上述的這些字面意思,大致可以掌握〃spangs…pa 〃有「捨離」或「放棄」的意味。若將這些梵、蕃詞義與現今中文辭典對「謗」的解釋——「造郑埂ⅰ笎毫R」——比對,是無法畫上等號的!如果〃 spangs…pa 〃與「造郑埂ⅰ笎毫R」洠в修k法畫上等號,那麼,在此處就會有幾個問睿a生,那就是:為什麼當初翻譯時會翻成「謗」?另外,如果「謗法」真的就是指「捨離法」、「放棄法」的話,這個「謗法」,又是在說明什麼?
解決這些疑問,步驟上,理應由上下文茫帧5牵摃它c出最具特色的清淨「謗法」罪業的方法等之外,何謂「謗法」,並洠в羞M一步定義或說明。因此,現在應該先來談一談為什麼會有這種將「謗法」一筆帶過的情形。
筆者假設這種情形是因為「謗法」這樣的概念在經典編輯的當時是相當普遍而且是編輯者相當重視的問睿圆艜涣忻啵瑫r又有三個有關「謗法」的夢相出現在該會中。
這個假設可由其他佛典來證實。比方說《阿含經》,在佛陀界定五無間罪為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凡夫的五蘊為五取蘊——因為凡夫執取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等之後,往往在後來就不再加以說明。這是因為這些概念已成為僧團中的共識並且用一特定術語表達,所以無須每次提到,又重新定義一次。同樣地,該會夢相解說中,多次重眩椅醇右哉f明的行業——如「謗法」、「謗說法師」等,不正好說明編輯經典的當時,行者常犯的過失與編輯者的關懷嗎?
至於漢、蕃語譯之不同以及該會未說明「謗法」是什麼而留下來的疑問,現在就交給同一部類的經典,看看是否能提供「謗法」到底是何等行為的任何說明。
其他佛典「謗法」的例證
該會屬於《寶積部》。不過嚴格說來,在《法經錄》中原先列為失譯經典,後來才編入《寶積部》的《淨居天子會》跟其它經典是否有任何關係,此時也無法說明。不過,既然有彙編列入此「叢書」中這樣的線索,就不應該放過。所以接著便先看看有關《寶積部》的經證。
《寶積部》的「謗法」
《寶積部》中約有八處提到「謗法」。但是,除了知道有以下四種情形:
「謗法」所「謗」的「法」,其內容分別是「大乘大菩薩藏微妙經典」、「妙空法」、「諸佛教」、「甚深經典」、「如來清淨教」。
一些對「謗法」的人的回應,如:「不得親近謗法之人」、「誹毀正法者不得往生無量壽國」。
「戲論者」就界定為「謗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