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2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性,有情众生是法性,无情众生也是这个法性;一个法性,不是两个法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
  至於现什么样的身,是业感,我们常讲感应,众生有感,佛是自自然然应。一切诸佛来帮助佛做他的助手,或者是以菩萨身分,或者是以声闻身分,或者是以国王大臣身分,或者长者居士身分,无一不是自然的,不需要安排。我们唱一台戏,还要先编剧本,还要怎么样安排演员。佛菩萨示现,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需要,自自然然,跟法性完全相应,跟众生的业感完全相应。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就定了,你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对於无上甚深的佛法,你很容易契入,你在这里面修学,一丝毫不困难。今天我们学习这么困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业障太重了。业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从这个里面变现出自私自利,变现出我执、法执,三障烦恼无比的严重,我们困惑在这里头。
  佛的教诲是教我们消三障,回向偈常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你念这个偈子,口念,有没有这个心?口念,真有心,那你一定会好好的学,你修学一定会有成就,一定能够满愿。怕的是什么?有口无心;天天念经,天天回向,有口无心,什么利益都没有得到。所得到的是什么?跟佛结个缘而已,现前一点受用都得不到;你要得受用,真干,心口一如,你就得利益了。这是讲「以佛神力故」,这个法会这样庄严,大菩萨来领导,每一个世界都是如此。『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这个「俱」是聚会、集会,统统都来了。
  【来诣佛所。】
  这四个字就是一段。大菩萨带著许多小菩萨,大菩萨当然是等觉菩萨,率领底下五十个阶级的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法云地的菩萨,全都到了。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
  这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里头常常说的四大菩萨,这个『等』就是这个意思,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好像四根柱子一样,大殿四根柱子,四个主要的科目,代表四个主要的科目。为什么把文殊摆在第一?智慧第一,没有智慧什么都不能解决,文殊代表智慧。像现在学校里面,学科里头的哲学,哲学是智慧。
  真正智慧从哪里落实?从地藏落实。地藏表什么?孝亲尊师。你看看「净业三福」里面所说的,这三条总共十一句,末后佛说了,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修行人你将来修成阿罗汉、修成菩萨、修成佛,都是从这三条十一句做起的,这是他的正因,是基础。我们知道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决定不一样,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从哪里修起?从净业三福修起,所以净业三福是根本的根本。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地藏法门;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观音法门,大慈大悲,地藏这个科目提升就是慈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观音跟普贤。末后「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自行化他,是文殊、是普贤,可以说四大菩萨统统合成一体,「劝进行者」,一即是四,四即是一。这个三条,前面这一条是根本,根本就是修地藏、修观音,从第二条、第三条,四个菩萨法门一起去学,用地藏、观音的基础,扩大。普贤跟文殊来圆满,在《华严经》末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此地讲的,『谓文殊师利等』,这是四个主要的科目,其他的菩萨、声闻,那是辅助的科目;这是主修的,其他是选修的,是助修的。科目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你在这里面可以选择。
  【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这个我们不必再多说了,前面都详细的介绍过。我们再看下面的偈颂,前面这一行是说偈的仪式,我们要念一念: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这首说偈仪是每一段都有,文字几乎都相同。在这个地方特别提醒诸位一点,那就是你要记住,此地『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所以「文殊师利」是科目的名称,不是一个人。就好像,一切处什么人来带领?哲学博士、哲学教授,他就是这么一个身分,他的学位,菩萨是学位,像博士、硕士,在此地是等觉菩萨,我们就称他作博士。科目呢?文殊师利是科目,智慧,不是一个人。我们在前面看到,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没法子计算,每一方都是十万亿,十方是百万亿,世界就更无边了。无量无边世界里面,都有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这个佛前面说过,是「不动智如来」,不动智如来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这里头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也许我们同学当中,有些老同修,参加过我们学院、学会里面的三时系念。你看《三时系念》这个仪规,是元朝时候中峰禅师他编的,里面有两句话说得很清楚。我心,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此方即极乐,极乐即此方」,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我今天是众生,他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是一不是二。在此地用一个名字「不动智佛」,不动是自性本定,智是自性般若。自性本定、自性般若所现的,这个佛不是自性现的,是哪里来的?佛是我们自性(本性)本定变现出来的,菩萨亦复如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自性所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你要再把这个引申下来,你就明白,所有一切芸芸众生是我自性众生,自性之外没有众生,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对於一切众生要不要照顾?所以,慈悲心生出来了。
  你能够认识、能够明了、能够清楚,是般若智慧现前,智慧就是你知道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依正庄严是自心变现的,心现识变,心识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自然然出来了,性德,它起作用了。众生迷,迷什么?就是迷了自性。不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变现的,不知道一切众生是心现识变的,在这里分自己、分他,处处搞对立,处处搞矛盾,互相残杀。就好像我们把整个宇宙比喻做我这个身体,身体里面每个器官打架,身体里头每个细胞对立,这个人死路一条,你还能活得成吗?
  鬼神有没有?现在科学家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把生物改个字,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这样讲法更好懂。因为生物,你也许想到微生物、单细胞,你会想到这些,我跟你讲众生,你概念清楚了,一切人事物是众生。不同维次空间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大的说,细说,法界无量无边,这个科学家肯定。空间维次在理论上讲没有数量,无穷大。佛法里面讲的法界,界就是界限,就是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不同维次就是界限,这里面都有众生。在佛经里面讲,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无量无边。这是一切处。
  一切处当然也就有一切时,不同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佛法里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这个地方学通了、明白了,到十方世界也通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每一尊佛在各个地方教化众生,科目大致上是相同,内容也不会例外。你在一个地方学成了,一切地方都成就,这一个地方圆满了,一切地方都圆满了,不可思议。下面有十首颂,这十首颂我们看第一首:
  【广大苦行皆修习。日夜精勤无厌怠。已度难度师子吼。普化众生是其行。】
  在第八段里面讲方便力,你有方便力你要落实。智慧开了,方便力是你的能力,你有能力教化众生,你一定要落实。这时候,你过去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是空愿,一定要做到。所以这十首偈,末后一句都是讲行,你真的付诸於行动,真干!有智慧、有能力,智、德、能力统统现前,这个事情要做。怎么做法?这十首偈里面给我们说了一个纲要,我们应当好好来学习。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十偈多以第四句为结」,每四句是一首,每一首最后一句是总结。「於中分三」,这个中就是十首偈里头,十首偈可以分为三段落,「初偈」,第一首偈就是一段,「总标」,就是总的说,好像我们现在讲的总论,或是序论,「行海已圆,而能普化」,这是总说,行是自己修行,海是比喻深广无际。你现在已经圆满,也就是说你已经毕业了,毕业之后你要为社会服务,这个服务就是而能普化,普化就是你服务。普这个字好,平等、清净,永离分别;你有分别、有执著,你的教化就不能普遍。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你怎么能普?佛法常讲慈航普度,普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於一切众生平等看待,这才叫做普。化是教化,他为什么不用教,要用化?教是因,化是果,化是成绩。你天天教,教了怎么样?没有成绩。怎么说没有成绩?你学生没有改变。所以,佛法不从因上说,从果上说。普遍的教导,接受教导的人都有变化。
  变化有三等,学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佛法里头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老师一个人在这里教导,听课的学生,根性利的他开悟,他明白了;根性次一等的,他也听明白了,他没有悟入;再次一等的,听了还不悟。所以在成就上,上根的人所谓一闻千悟,转凡成圣。圣有很多等级,阿罗汉是小圣,菩萨是中等圣,地上菩萨是大圣,那就看他悟入的层次,他所契入的境界,这都是上上根人。中根人不能转凡成圣,能转迷为悟,他真的觉悟,真的明白,没有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中等人。下等根性的人也有收获,转恶为善,他道理听明白了,恶的念头不能起,恶的言行不可以有,能够转恶为善,三根普被。至於听了完全不能了解,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那是什么?那是考试不及格的。考试及格,譬如我们六十分及格,六十分的人转恶为善,七十、八十分的人转迷为悟,一百分的人转凡成圣。一个老师教,考试的时候学生成绩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佛说法慈悲到极处,那就是说他不断在重复。
  中国自古教学不愿意重复,而且你要是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算了,你就不要来学。连孔老夫子都是如此,「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夫子不教你了,你太笨了。所以,夫子之德比不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再笨只要你肯跟他学,他都不舍弃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在佛弟子当中,有个周利盘陀伽,有名的愚笨、愚痴,一点记性都没有。佛教他一首偈,念上一句,不知道下一句,念下一句,上面一句忘掉了。最后是实在不得已,教两个字,他也很勤劳,每天早晨在院子里面扫地,佛就教他「扫帚」,教他扫,帚忘掉了,教他帚,扫忘掉了。这样教,教了几十天,两、三个月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扫帚。这样笨的人怎么能举一反三?在中国没有人肯教他,太笨了。遇到释迦牟尼佛肯教他,慈悲到极处。而且在释迦牟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