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近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这一生就三个老师。他教导我的,我懂、我明白,我会很认真努力去做,我做出成绩来报答老师。因为那个时候我非常贫穷,财物上的供养,真的是一块钱都拿不出来,而且老师对我这么爱护,我感恩。用什么来报答?实践老师教诲,我用这个报答。永远不忘老师的教训,一生依教奉行。这是真正一个好老师想找的学生,老师不要名闻利养,老师要学生传他的法、传他的道。
所以你要晓得,经典之可贵就在此地,不但是佛经,所有宗教经典都不例外,还包括古圣先贤的典籍,在中国儒家的、道家的,在西方古来的圣哲他们的教训,都是帮助人对治烦恼,都是帮助人开智慧,都是帮助人离苦得乐。我们以真诚平等的尊敬,以真诚平等心去学习,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一般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属於后得智。你要不能够到处参学,圆满的善巧方便你就得不到。所以文殊菩萨教善财去参学,文殊菩萨难道没有能力教他吗?有能力。但是那个教是在课堂作业,你没有通过实习。参学是实习,好!有善知识教导你,又通过了实际生活上的锻炼,真实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假的。
方东美先生一生非常爱好《华严》,他把《华严》介绍给我,说这是佛教最圆满、最完备的哲学概论。他说这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细密的方法(修学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是世间教科书里面从来没有过的,有理论、有方法、又有表演。这是早年把《华严》介绍给我,我对於《华严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产生了莫名的爱好。莫名是对《华严》内容真的不清楚,但是听到老师讲这里头有道理,有究竟圆满的道理,这太难得了;又有很好的方法,精细的方法。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你看看这么多善知识来唱这台大戏,做出来给我们看。确实这种教材希有难逢,世间找不到。讲经目的灭除众苦患,这不就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再看下面一首,「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这首偈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同学们体会,我想都没有很大的困难。菩萨为法王,这句说什么?示现成佛。诸位要知道法王是对佛说的,菩萨是法王子。我们在大经上常常念到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佛称法王。菩萨为法王就是菩萨示现成佛,应以佛身而得度之,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什么样的菩萨能够为法王?就是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条件示现三十二相,八相成道,示现这个来教化众生。法身菩萨统统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条件,只是在缘不同,有这个缘他就示现了。
「正道化众生」,绝对不是邪道,所以佛不以神通为佛事。虽然佛示现种种神通,八相成道不就是神通吗?虽然这是神通,他跟一切众生业报的形相他能相应,众生在这个世间,你看投胎,胎生,讲这四种生,胎、卵、湿、化,最高级的是化生,没有苦。胎、卵、湿都有苦,胎是最苦,化生没有苦,变化的。菩萨为什么不化生用胎生?恒顺众生。如果菩萨化生来的,跟众生讲经说法,众生不相信,众生说;你是神人,我们是凡夫。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投胎来的,你变化来的,那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你?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也示现胎生,来教导你什么?你看看你是胎生我也是胎生,我跟你一样,我能成就,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大家听听有道理,这容易接受。
所以到人间来这种八相这是正道,决不用现在人所讲的特异功能,不用这个。也就是说我们世间人认为什么是正常的,佛用正常的。孔老夫子常常批判怪力乱神,这是什么?不正常的。伦理道德这是正常的,佛也用伦理道德,佛里头也没有怪力乱神,正道。佛教化众生,我们讲伦理道德,你想想看「净业三福」是不是具足了伦理道德?前面两句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八个字,儒家所讲的伦理道德统统包括在其中,正道!《无量寿经》里面讲得更详细,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用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你不用正道,人家不相信,人家很难接受。神通,菩萨具备圆圆满满,用它来做辅助,不用它做正道,神通来辅助,所以有时候也用一下。一定次数很少,时间很短,正常的一定是用正道。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能不知道,特别是发心学经教,将来走弘法利生这个行业,你一定要晓得。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接著看「菩萨师子王」十首偈颂,第七首,第七首没有讲完。「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法王、正道跟诸位介绍过了。第二句里头还有个重要的字,就是「化」,化众生。我们学习、接受菩萨的教诲,真正把它消化了,得到它的滋养,那是真实的功德。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在变化气质」,这是中国古人读书的目的,跟现在人完全不一样。古人是以这个目标,他的成就有三等,最高的称为圣人,比圣人次一等的称为贤人,比贤人次一等的称为君子。所以说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正道。现在人读书他志在哪里?志在名利。你看看学生考大学选科系,他选什么科系?这个科系学了将来容易赚钱,他从这里考虑。他没有想到学这个科系将来成为圣人、成为贤人,没有这个想法。实实在在讲,现在学校也没有成圣成贤的科系。所以今天世界的动乱不安,灾祸频繁,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的。细细观察教育,教些什么东西?学些什么东西?世运治乱兴衰一目了然。你怎么教的。
佛法是圣贤的教育,大圣,究竟圆满的大圣,他这个教导是教你成佛,教你成菩萨,最低的阶位也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相当於佛陀教育里面的学士,菩萨是硕士,佛等於博士。所以在佛法里面,一切众生皆当成佛,要是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应当拿到博士学位,就这个意思。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上帝不可以有第二个。上帝多了,这不就乱掉了,像国家一样,国家的领袖只可以一个,不能有两个。一个国家,现在民主时代总统只可以有一个,不能选两个总统。但是博士就可以多了,全国都是博士好,这个教育水平高。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神道。
「化」是变化,这是教育。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愚为智,这讲变化;化凡为圣,这个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学生学了之后,一点变化都没有,你这个教育失败,这教育办不下去了,一点都不错。学生众多,如果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有一个人就行,有一个人,老师教的就是教他一个,其他的同学,旁听的。旁听有多少成就没有关系,老师不问。老师只要这个当机的人,一心一意成就他。
老师在众多学生当中怎么样选当机的?这个人对老师尊敬。不是说对我尊敬我要好好教他,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尊敬是从尊敬的态度看出他学习的认真,所以尊师必定重道,他对於他所学的看得很重。所以老师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个人是来真学的,他不是搞假的,他是搞真的。真学你要不帮助他,你对不起他。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观察学生,看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重视道业学业,对老师一定尊重。古今中外,这桩事情好像都是真实的,这个观察决定是正确的。这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法性,这是性德,自然而然,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虚伪做出来的。虚伪不能长久,时间久了,马脚就露出来了,那不是真的。真学、真干,你观察他的成绩,他的成绩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他变化了。
正道化众生,众生真的被正道感化了。你看看三皈,三皈是教学的总纲领,叫翻邪三皈。皈依佛,化迷为觉;皈依法,化邪为正;皈依僧,化染为净。把迷邪染的众生,用正道把他化成觉正净的众生,你们想想这是教学的味道。一个好的老师能把这一个人转过来,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你说他多快乐。一生当中教多少?教一个人就够了,其乐无穷,这一个人就是传法的弟子。传法的弟子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找不到。
有人听到有这么一桩事情来找我:法师,我做你的传法弟子好不好?我对他笑笑,我没有法,我要有法,我当然希望有传法弟子,我没有法。我今天在传老师的法,所以我欢迎你一同来参与传老师的法。我们传哪个老师的法?传印光老师的法,传夏莲居老居士的法。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我们传这个法。夏莲居老居士教导我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会集的功德不可思议。我相信、我肯定末法九千年修净土而得往生,这部经是无比的功德。依照这个经去修行,发菩提心,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佛在经上是怎么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八个字。所以大家要细心去观察,不可以粗心大意。
一心专念上面是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具足这个心一向专念,你才能往生。你要没有菩提心,单单只是念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讲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有菩提心。你依旧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在迷邪染里头。念佛有好处,阿赖耶里面种下净土的种子,跟阿弥陀佛结了善缘,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要成就,你一定要知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比什么都重要。你要求往生没有障碍,能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我下联这十个字你就要好好学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就能够得自在往生。临命终时如入禅定,没有一丝毫恐怖,你真放下了。
断恶修善,你看看这不就是《十善业道经》所说的!上一次讲《十善业道经》,讲得相当详细,留著有光碟、有录相,要多听。为什么教你多听?你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肯定对於经义你没有了解,你没有记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你还是随顺烦恼,你没有随顺佛陀的教诲。《无量寿经》在序分里面,还算是通序,还不是发起序,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这一句经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这三句就是沙弥律仪,你学了之后你要会落实。
中国人是大乘佛法的根机,佛法传到中国,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比在印度那个时代还要多,什么原因?中国人在没有接受佛法薰陶之前,受儒家的教育,有儒家教育的底子。儒家教育是什么?它的根、它的底是《弟子规》。这些典籍不是教你背的,不是教你记的,当然你要依照这个修行,你一定要背、一定要记。但是记跟背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依教奉行,你要统统把它落实,统统做到。《弟子规》做到了,这个人就是圣人的胚胎,就是圣贤的基础。他有圣贤的根基,只要他努力,只要他有缘,将来他就能成圣成贤。为什么?他有这个条件,有这个基础。所以这个小册子,我在讲席当中说了不晓得多少遍,常常提醒大家。因为小册子教童蒙的,最容易疏忽的,我们这